APP下载

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7-15李天翔

吉林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补片修补术腹股沟

李天翔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多发于男性群体,主要指腹腔内脏起因腹股沟区缺损而向体表突出形成的一种包块,常与腹内压力增高、腹壁肌肉强度降低等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腹股沟处有明显突出体外的包块,尤其是站立时,包块将自行突出。腹股沟疝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引起腹股沟疝嵌顿、肠坏死、血尿等一系列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既往,临床上常采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其术式虽符合生理解剖结构,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股沟疝修补术应运而生,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预后好等优点,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2]。基于此,本文将分析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5月~2019年8月为研究时间段,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我院接收的76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男32例,女6例,年龄37~74岁,平均(55.54±1.20)岁,疝类型:直疝6例,斜疝32例;对照组男33例,女5例,年龄37~75岁,平均(55.61±1.14)岁,疝类型:直疝5例,斜疝33例。纳入标准:确诊为腹股沟疝;无腹部手术既往史;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复杂性疝;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即主刀医生在患者腹股沟韧带表面皮肤做一约6 cm长的切口,并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再将腹外斜肌腱膜打开,游离精索,并按疝类型进行处理。若为直疝,则先将疝囊游离并内翻,再缝合回纳入腹腔。若为斜疝,则先根据疝囊的大小将其横断,或完全游离并回纳入腹腔,再将精索壁化,将输精管和精索自内环水平的腹膜至少向近端游离7 cm左右,从而分开其与下方紧贴的腹膜。随后,游离出腹膜前间隙,并将深层次的腹横筋膜打开,使用经生理盐水浸泡过的纱布游离出间隙约8 cm×15 cm大小。最后在腹膜前间隙中放置预置的补片,使其将整个“耻骨肌孔”缺损覆盖,再使用可吸收线将腹横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并关闭切口。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即患者呈头高脚低15°仰卧位,行全身麻醉。①主刀医生在患者脐窝上缘做一弧形切口约1.0 cm,将气腹针插入,连接气腹机进行充气,以建立CO2气腹。随后,通过10 mm Trocar穿刺将腹腔镜导入,探查疝囊内环口情况,在脐平面之左、右腹直肌外缘处各做一横切口约0.5 cm,再穿刺置入5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②将无损伤组织抓钳和已连接电源的组织剪器械导入,将内环口上缘脐内侧韧带的外侧向外剪开腹膜约6~8 cm,再将腹膜切口下缘向头侧牵拉,从而优先将内侧Retzius间隙和外侧Bogros间隙游离,以将耻骨联合、耻骨梳韧带及髂腰肌充分显露出来。随后,更换分离钳并连接电源,采用无损伤组织钳向头侧牵拉疝囊,采用分离钳向外侧灼开疝囊表面的筋膜组织,再逐渐分离疝囊和精索,将疝囊向下游离超过6 cm,使精索腹壁化,再将腹膜切口上缘向上游离。③腹膜前间隙游离结束后,将腹腔镜取出,再向腹腔送入巴德3D补片自进镜孔,补片展开铺平,下至内环口下方约6 cm、上至联合肌腱覆盖约2 cm、内侧至耻骨梳韧带下方约2 cm、外侧则覆盖髂腰肌,钉枪固定。④补片固定确认无误后,检查创面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再对腹膜切口进行缝合及关闭,随后关闭气腹机,排尽腹腔积气后将腹腔镜、器械和Trocar取出,再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价,包括认知、社会、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和生理职能等6个生活质量因子,共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③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半年间的并发症和复发率,其中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和尿潴留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对照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疼痛持续时间(d)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3842.12±7.150.82±0.251.21±0.503.41±1.30对照组3847.63±10.452.11±0.683.38±1.086.28±0.28t值2.68210.97611.23913.304P0.0000.0000.0000.000

2.2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但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并发症和复发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生存质量因子治疗前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t值P值治疗前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t值P值心理健康65.34±3.3465.50±3.260.2110.83387.42±4.2478.21±6.377.4190.000认知职能66.24±4.3766.32±4.420.0790.93788.13±4.3878.38±5.438.6150.000社会职能67.32±4.4267.24±4.510.0780.93887.34±4.6378.27±5.547.7430.000情绪职能65.24±3.4865.38±3.300.1800.85787.50±4.0278.78±5.248.1390.000角色职能67.73±4.2067.82±4.120.0940.92588.34±3.6776.27±6.729.7170.000生理职能62.24±3.1762.10±3.230.1900.84983.24±4.7275.27±5.636.6870.000

表3 对比两组并发症和复发率[例(%)]

组别例数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尿潴留发生率复发率观察组382(5.26)01(2.63)3(7.89)0对照组384(10.53)1(2.63)2(5.26)7(18.42)3(7.89)χ2值4.8528.214P值0.0270.004

3 讨论

疝是指机体器官通过薄弱的孔隙或缺损离开原来的部位,进入至另一个部位。腹股沟即为人体大腿根部的三角形区域,其中上界是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内界是腹直肌外侧缘,下界是腹股沟韧带。因此,发生在该区域的腹外疝被称为腹股沟疝[3]。目前,腹股沟疝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腹股沟发育不良、鞘状突未关闭、腹腔肿瘤、肥胖等因素有关。当肿块较小时,将出现轻微坠胀感,随着肿块体积的增大,将出现明显疼痛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腹股沟疝经外科手术治疗便可痊愈,但目前存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等多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不一。基于此,本文特针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SF-36评分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知,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指在无力条件下,采用人工生物材料对腹股沟缺损处进行修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已克服传统张力组织缝合术对生理解剖的干扰,可达到组织无张力缝合的效果。并且,人工合成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患者几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5]。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术中切口小、疼痛轻微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术式。相关研究[6]发现,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原理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更具有科学性,不仅能有效修补患者腹壁缺损,还能加强直疝和斜疝易发区,从而降低腹股沟疝复发率。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虽为常用术式,但需进入患者腹腔,若操作不当,将对腹腔内脏器造成一定损伤,影响手术效果[7]。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虽仍将进入患者腹腔,但通过腹腔镜直视操作,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对腹腔内脏器的损伤[8]。相关研究[9-10]发现,腹股沟疝的复发与补片撕裂、大小不和、固定不恰当等因素有关。而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采用的三维立体补片严格按照人体腹股沟解剖结构进行塑形,具有无需修建、不易皱缩及变形、不易移位等特点。并且,该术式通过充分分离腹膜前间隙,使精索腹壁化,有利于上界、下界、左界和右界间有足够空间放置人工生物材料补片,从而使补片充分嵌入在腹膜和腹壁间,进而提高术后恢复效果[11]。金从稳等学者研究[12]结果表明,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和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说明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缩短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微创技术,可有效减少对患者机体的创伤,从而缩短术后疼痛的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有显著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腹股沟疝复发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补片修补术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研究进展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