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语境视角下《论语》英译比较研究※

2020-07-15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辜鸿铭原文中主题词

舒 璨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一、情景语境理论

韩礼德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理论包含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上下文语境。韩礼德的语境理论中关于情景语境的论述最为完备,即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语场主要由概念功能体现,语旨由人际功能体现,语式由语篇功能体现,正好将情景语境的分析与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的分析相结合。在三大元功能的分析中,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对语篇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人际意义由语气和情态系统体现,语篇意义由语篇的主述位信息结构体现。

本文拟将《论语》原文及其两个最为著名的翻译版本——辜鸿铭译本和理雅各译本的第一章作为语料,运用情景语境理论将原文及两版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从及物性系统分析、情态语态分析、特殊主位分析以及典型主题词对比分析几个角度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以及两个英译本各自的特点。

二、《论语》及其两个译本的及物性比较

《论语》原文及两个版本的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从《学而篇第一》的小句数量上看,理雅各译文与原文小句数量更接近,而辜鸿铭版译文小句数量多于原文,体现了理译在句子划分上更忠实于原文,而辜译对原文句子结构改变更多,且在很多地方都有加译,更注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原文 理译 辜译物质过程 34 43 37心理过程 54 23 46关系过程 33 41 54言语过程 29 33 28存在过程 10 10 8行为过程 0 1 2小句总计 142 141 171

例句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辜鸿铭译文:

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men.”[1]

理雅各译文:

The Mater said,“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it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take nonote ofhim?”[2]

上述两个版本的译文中,理译含有8个小句,而辜译有13个小句。由此可见,理雅各版译文与原文更加对应,而辜鸿铭译文中的下划线部分均为译者根据原文的意思增加的部分。在辜译本中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情况,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本加入了一些解读的小句,使隐含在原文中的意思在译文中得以更加直白的呈现。

在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上,原文第一章的心理过程最多,其次是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数量更少,而行为过程在原文第一章中没有出现。心理过程出现次数最多是由于《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记录,其主要目的是彰显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他人起到教化作用,旨在教会人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因此心理过程作为描述情感、好恶、习得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被原文广泛的运用;物质过程用于表现人的行为、动作,在一般的叙事文体中都会大量的运用,论语中包含大量对人和事的描述,因此物质过程在原文中也出现较多;关系过程主要用于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归属、识别、位置、方向、拥有和关联关系,在《论语》中有表示识别关系过程的小句,如“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些是仁的根本,诸如此类解释何为孝道、何为仁义、何为礼等等的句子论语中还有很多,而这些句子大多包含归属关系、识别关系或拥有关系。言语过程用于描述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交换,如果去除每小节开头的十六个“子曰”、“有子曰”等,正文中的言语过程只有13个。存在过程表示某处是否存在某人或物,《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因此存在过程出现较少。行为过程用于描述生理上的行为,如呼吸、咳嗽、哭、笑等,在《论语》第一章原文中并未出现。

两版译文中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数量都较原文更多,说明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部分心理过程小句转化为了物质和关系过程,如:

例句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said to him,“To be poor and yet not to be servile;to be rich and yet not to be proud,what doyou say to that?”

“It is good,”replied Confucius,“but better still it is to be poor and yet contented;to be rich and yet know howtobe courteous.”......[1]

理雅各译文:

Tsze-kung said,“What do you pronounce concerning the poor man who yet does not flatter,and the rich man who is not proud?”The Master replied,“They will do;but they are not equal to him/,who,though poor,is yet cheerful/,and to him,who,though rich,loves the rules of propriety/.”......[2]

原文中的“谄”、“骄”、“乐”、“好”都是心理过程,而在理译中的who is not proud和who is yet cheerful都属于关系过程,其中“骄”、“乐”在原文中都是表示过程的动词,而在译文中变成了形容词。在辜鸿铭的译文中,四个表示心理过程的词全部变成了关系过程小句。这充分说明了由于英文与古汉语在语言习惯上的不同造成英语中的关系过程小句多于汉语。

如果说上述及物性过程的转换是由于英汉语言特征的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下面这则翻译则体现了译者在选择上的主观差异。

例句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篇第九章)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By cultivating respect for the dead,and carrying the memory back to the distant past,the moral feeling of the people will waken and grow in depth.”[1]

理雅各译文:

The philosopher Tsangsaid,“Let there be a careful attention to perform the funeral rites to parents,and let them be followed when long gone with the ceremonies of sacrifice;--then the virtue of the people will resume its proper excellence.”[2]

原文中的“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日趋忠厚老实了。句子之中的逻辑关系是如果人们都能够做到慎终追远,“民德”就自然会“归厚”,原文中前半句没有“如若”这样的字词,而是简洁有力的训诫式小句,而理雅各译文中用两个祈使句结构“let there be”同样简洁有力,而后面的then表示只要按照前面的做了,自然就会出现“民德归厚”的现象,理译不但译出了原文的字词,还通过祈使句的存在过程保留了原文的语气;再看辜鸿铭译文中,将前半句变为了by引导的方式状语,而将句子重心放在了后半句,表示想要“民德归厚”就要通过“慎终追远”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译文将原文表达的意义做了逻辑上的解读,然后用英文将原文深层的意思平白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英文读者可以直接的理解中文的字面意思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两位译者在忠实于字面与忠实于深层含义方面的差异还在许多地方有所体现,这一点在后面的语篇意义和主题词解读部分会详细论述,但两位译者选择的不同也使得及物性过程有所差别。辜译虽然在原文的基础上有诸多自己的解读,但保留了心理过程多于物质过程的特点,更加注重通过使用心理过程的小句阐明儒家思想,而辜译虽然字面意思较忠实于原文,但及物性结构上心理过程比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都少,说明理译更多的是保留了原文的“形”而非“神”。

三、《论语》及其两个译本的人际意义比较

(一)语气

语气类型 原文 理译 辜译陈述句 98 129 158疑问句 8 8 5祈使句 8 7 3感叹句 3 1 0

从语气分布来看,原文和译文中陈述语气均占到绝大部分,而理译在疑问、祈使和感叹语气的数量上都与原文差异不大,由此可见理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语气;与此相比,辜译的疑问、祈使句均少于原文,说明辜鸿铭版译文将原文中的部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都转换成为了陈述句。例如上文中例句一,原文的意思是:学习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难道不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难道这不是有德的君子吗?这三个句子实则是三个设问,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辜译将三个设问直接改成了陈述语气,而理译版则保留了原文的疑问语气。

(二)情态

原文 理译 辜译情态 概率 0 15 17频率 6 2 5意态 义务 7 5 20意愿 8 8 5

情态系统由情态和意态两部分组成,其中情态又可细分为概率和频率,意态可细分为义务和意愿。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原文第一章并未出现表示概率的字词,而表达频率、义务和意愿的词也分布较少,数量差异不大,这是由于古文在书面成文时大多结构紧凑、言简意赅,古文中表达情态和意态的字有能、可、必、好、鲜、时等,但这类字眼也常有省略。然而在英文表述中,如果也省略can,maybe,probably等单词,句子意思则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理译和辜译中表达“概率”的词出现数量很多,而且表达情态系统的英文单词比原文在总数上也多出很多。

例句四: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第五章)

辜鸿铭译文:

Confucius remarked,“When directing the affairs of a great nation,a man must be serious in attention to business and faithful and punctual in his engagements.He must study economy in the public expenditure,and love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He must employ the people at the proper time of the year.”[1]

理雅各译文:

The Master said,“To rule a country of a thousand chariots,there must be reverent attention to business,and sincerity;economy in expenditure,and love for men;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people at the proper seasons.”[2]

例句四中,原文意思是:治理千乘之国务必要严谨认真处理国事并且守信用,要节约用度并且爱护人才,役使百姓也要不误农时。然而在原文中并未出现“需”、“必”、“要”这类字眼,用词十分精炼简洁。然而在译文中两位译者都选择了用must来体现原文意态中的“义务”。不同之处在于,辜译出现了三个must,而理译运用省略句省掉了两个must,补充完整应该是“(there must be)economy in expenditure,and(there must be)love for men;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people(must be)at the proper seasons”。观察两个译本可见,辜译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易懂,译者对原文的主语进行了补充,用三个主语+must的句子对原文进行了英译,而理译版对于原文无主语的处理方式是用there must be句型填补了主语的空缺,后面的句子均运用省略的方式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样简洁并且无主语。这样的做法在字面上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译文的原汁原味,但两厢比较可以直观的感觉到理译比辜译更难得让人读懂读通。从上表还能看出辜译文本中表示“义务”的词数量比理译和原文多得多,辜译本中常常会用must将汉语古文中省略的“必须”、“应该”等字眼加译到英文中,目的在于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而理译则尽可能的与原文保持一致,省略掉情态词的使用。

四、《论语》及其两个译本的语篇意义比较

由于原文和两个英译本中无标记主位都占到绝大多数,而无标记主位中概念主位又占到绝大多数,不具有鲜明的比较性,因此在本章语篇意义的比较分析中只挑选出原文和译文中的特殊主位以及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

(一)主述位系统

原文 理译 辜译主位等价结构 0 1 2谓化主位 0 0 0主位评价结构 0 4 4前置主位 5 3 2被动句主位 0 10 2总计 5 18 10

由上表可知,在学而篇中,理译的特殊主位数量最多,其次是辜译,而原文特殊主位仅有前置主位5个。理译和辜译比较,理译的被动主位明显多于辜译。

例句五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If you make promises within the bounds of what is right,you will be able tokeep your word.Ifyou confine earnestness within the bounds of judgement and good taste,you will keep out of discomfiture and insult.If you make friends of those with whom you ought to,you will be able to depend upon them.”[1]

理雅各译文:

The philosophy Yu said,“When agreements are made according to what is right,what is spoken can be made good.When respect is shown according to what is proper,one keeps far from shame and disgrace.When the parties upon whoma man leans are proper persons to be intimate with,he can make themhis guides and masters.”[2]

原文中的“信近于义”在意义上为“讲信用要符合于道义”,也可以理解为“使信近于义”,理译显然是解读为了使役结构,故将译文处理成了两个被动主位;同样的,“恭近于礼”在理译中被解读为“使恭谨合乎于礼”,用被动主位进行翻译;“因不失其亲”表示“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在理译和辜译中都被译成了主动态。比较两个译文可以发现理译的被动主位是对原文“信近于义”、“恭近于礼”两个主动表被动的结构进行了解读,并在英文中选择了被动主位来呈现,并用三个when引导的从句组织了整个译文;辜译整段用if从句来组织,且都补充了主语you,用三个“if you...”的主动态从句进行翻译,译文结构更加简单整齐。

(二)主题词翻译比较

《论语》第一章出现次数最多的三个主题词分别为“学”、“信”、“君子”。

主题词 来源 原文 理译 辜译学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 tolearn toacquire knowledge第六章 则以学文 polite studies literarypursuits第七章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has(not)learned (un)educated第八章 学则不固 his learning what he learns第十四章 可谓好学也已 love tolearn a man ofreal culture

由上表可见,理译对于“学”的翻译较为统一,除了第六章中将“学文”译为“employ them(time and opportunity)in polite studies”,其余都译为了learn以及其分词或名词形式;而辜译对于“学”的翻译则各不相同,第一章中的“学”被解读为学习知识,第六章中“学文”是对文学、书本的学习,第七章中说一个人是“未学”还是“学矣”是指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第八章中的“学”指一个人的学问,第十四章中的“好学”在白话文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形容词,表示一个人乐于学习,而辜译中译者认为好学之人就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故译为了a man of real culture。从原文的“学”对应来看辜鸿铭的翻译可见,每一个“学”字的意义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而辜译很好的照应了同一个“学”字背后蕴含的不同意味。由此可见,辜译虽然在句子和整个段落的结构方面倾向于尽量使用简单、一致的形式来简化句子结构,但在具体字词的翻译中却不求统一,而是根据具体语境试图尽可能的还原原文的深层意义;而理译则正好相反,在句型结构上尽可能的忠实了原文的表达,而在一些主题词上保留了原文用词的统一性。

主题词 来源 原文 理译 辜译第四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sincere sincerityand trustworthiness第六章 谨而信 earnest and truthful信circumspect and truthful第七章 言而有信 his words are sincere trustworthyin what he says第八章 主忠信 faithfulness and sincerity conscientiousness and sincerity第十三章 信近于义 agreements are made make promises

由上表可见,理译和辜译都选择了sincere和truthful以及其名词形式来翻译“信”。

主题词 来源 原文 理译 辜译第一章 不亦君子乎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trulya wise and good man君子第二章 君子务本 The superior man Awise man第八章 君子,不重,则不威 the scholar Awise man第十四章 君子食无求饱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wise and good man

纵贯整部《论语》,“君子”是孔子为世人树立的一个榜样和标杆。君子要“人不知而不愠”,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等等诸多美德。《论语季氏第十六》中对君子作了比较完整的说明,即要有“三戒”、“三畏”和“九思”。“三戒”指少时,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三畏”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由此可见,“君子”在孔子眼中是一个理想中的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他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儒家所倡导的各种美德。

对比理雅各和辜鸿铭在学而篇中对于“君子”的翻译可见,辜鸿铭对于君子的翻译较为统一,在辜译本中“君子”被解读为wise and good man;而理雅各的译文更加多元化,其中两次将其译为“a man of complete virtue”;而第二章中“君子务本”中的君子译为“The superior man”,可是在原文语境中的第二章的“君子”与别处的“君子”表意并没有不同,也不指在某一方面特别杰出的君子,理雅各将其译为“The superior man”可能只是换一种表述方式而已,与“a man ofcomplete virtue”在表意上没有明显区别;第八章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在原文中也并没有特指“君子”是在学识方面特别突出的人,而理雅各将其译为“the scholar”让人感觉有失片面。

在“君子”一词的翻译中,辜鸿铭所指的“wise and good”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何谓good?什么人可以称为“好”?这与“君子”在儒家学说中的所指同样,是一个宽泛、综合且需要进一步不断阐释的概念。辜鸿铭的wise and good和孔子口中的“君子”在表意的模糊性方面是可以基本匹配的。理雅各译文中的“a man ofcomplete virtue”同样也是很模糊的概念,但另两处的翻译,特别是第八章中的“the scholar”则有些以偏概全,不甚理想。

五、结语

语场方面,首先在小句数量方面,理雅各译文与原文小句数量更接近,辜鸿铭译文小句数量多于原文,体现了理译在句子划分上更忠实于原文,而辜译对原文句子结构改变更多,且在很多地方都有加译,更注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在及物性方面,原文中心理过程使用最多,而两版译文中的心理过程都减少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数量都较原文更多,说明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部分心理过程小句转化为了物质和关系过程句。辜译虽然在原文的基础上有诸多自己的解读,但保留了心理过程多于物质过程的特点,更加注重通过使用心理过程的小句阐明儒家思想,而辜译虽然字面意思较忠实于原文,但心理过程比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都少,说明理译更多是保留了原文的“形”而非“神”。

语旨方面,在语气的选择上,两个译本都使用了多于原文的陈述句,但理译在疑问、祈使、感叹语句的数量与原文相差甚微,由此可见理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语气;辜鸿铭则将原文中的部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都转换成为了陈述句,更倾向于将原文不同语气背后的意思做出解读后重新以译者认为更平白易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通过对情态和意态的分析可知,在理译和辜译中表达“概率”的词出现数量与原文差异最大,而且两版译文中表达情态系统的单词比原文在总数上也多出很多。两个译文的差别在于,辜译句子结构更加简单,且经常特意将较长的译文表述为结构整齐、句式简单的排比形式;而理译则尽可能的在字面上将情态、意态保留原文简洁精炼的特点。两者比较,能直观的感觉到理译更忠实于原文的表达,而辜译更容易让人读懂读通。

语式方面,在主位结构方面,两版译文的特殊主位均多于原文,而两个译文相比较,理译的被动主位明显多于辜译。这是由于古汉语书面语通常结构紧凑、简洁精炼,会省略很多字词,因此会出现词性转化、主动表被动等现象,因此原文在语篇层面鲜有特殊主位,而理译注重于将原文的意思解读出来,并尽量不改变原文结构,对于原文多次出现的主动结构表被动意由于英语中无法在不改变主位的情况下维持主动表被动,理译采取了补充被动结构的方式。辜鸿铭的译文对原文这种结构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换掉主语,将句子改写成主动态,使译文句子结构更加简单顺畅。

在高频主题词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辜译虽然在句子和整个段落结构方面倾向于尽量使用简单、一致的形式来简化句子结构,但在具体字词的翻译中却不求统一,而是根据具体语境试图尽可能的还原原文的深层意义;而理译在句型结构上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的表达,在一些主题词上也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用词的统一性,虽然在个别主题词上会有换词表述的现象(如“君子”),但换词并非由于原文语境,可能只是译者理解上的不同或者仅是为了照顾英文中不重复用词的习惯。

猜你喜欢

辜鸿铭原文中主题词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战略,新技术创造新价值
最尊贵的中国人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清末怪杰”辜鸿铭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
辜鸿铭倒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