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质控小组 在急诊科多功能监护仪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2020-07-15马济芬石崖琳
沙 玲,马济芬,石崖琳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通 226000)
多功能监护仪作为能够持续、动态监测病人心电活动、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的医疗设备,能够早期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先兆,在治疗、护理及抢救等方面,提供了客观有效的生命体征数据[1]。多功能监护仪规范使用与管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病人的安全,而具有统筹规划的专科护理质控小组是必不可少的[2],专科护理质控的有效开展 ,能够发现多功能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保障病人安全[3]。根据我科护理质控发现多功能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进行多功能监护仪使用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急诊科2016年1-12月多功能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问题频次高低顺序有以下6大项:1、报警音量较低(1-2)。2、报警设置问题:接班后未设;病情变化后未动态调节;未根据原则调节(不合理)。3、血压袖带位置不正确(Ф未对准肱动脉、下滑、过松);血压袖带与补液、SPO2同侧肢体,未定时更换肢体。4、报警处理不及时。 5、护士不知晓呼吸电极,对呼吸波形调节操作不熟练,波形显示不佳,呼吸报警关闭,呼吸记录与实际不符。6、记[[录不及时,数据与监护不符(呼吸、中午、晚上)。
1.2 方法
1.2.1 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
2017年年初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小组由3名成员组成,均为省级专科护士,N3级护士,设组长1人,组长由护士长担任[4]。质控成员熟练掌握多功能监护仪护理质量评定标准,根据评定标准,进行质控活动。
1.2.2 制定多功能监护仪护理质量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主要从监护仪使用评估、使用管理、报警设置、记录、终末处理等5个方面进行质控。使用评估包括:1、掌握病情、皮肤情况、肢体活动度、末梢循环情况。2、患者和陪护人员知晓使用监护仪的目的及注意事项。3、有储存电的监护仪标识醒目;监护仪性能良好,电源稳定,位置放置安全,定期维护;表面无污渍,导线整齐有序,长短合适不影响病人翻身。使用管理从血压监测、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3个方面细化评定。报警设置包括:(1)报警限及报警音量设置合理,符合病情;(2)无特殊原因,报警处于打开状态;(3)异常情况处理及时。
1.2.3 制定多功能监护仪质控检查表
每周质控一次,护士长不定期质控。将问题记录在质控检查表上。
1.2.4 提出整改措施
(1)报警音量较低:报警音量无特殊原因白天设4、晚上设2。(2)报警设置问题:质控记录区分未设置与设置不合理,接班必须查看设置报警限,对于交接班未设置报警加大考核力度。(3)血压袖带位置不正确:血压袖带Ф对准肱动脉,翻身后及时更换袖带,袖带手臂位于低侧,对衣服反穿的患者将衣袖上拉后再固定袖带。(4)报警处理不及时:出现报报警立刻查看原因,处理报警,缩短报警应答时间:报警→床边查看→监护仪消音→处理(调节合适波形、汇报医生处置或调节报警限)。(5)护士不知晓呼吸电极,呼吸记录与实际不符:培训监护仪理论及操作,将呼吸波形调至合适状态(熟知四种调节方法)。提高护士对呼吸频率的关注程度,确保呼吸参数真实可信,对存在伪差的数据通过人工测量获得。6、记录不及时,数据与监护不符:记录及时、据实(交接班记录、观察、回顾)。
1.2.5 质控方法
每周质控,护士长不定时质控。质控时发现的问题反馈。第二晨会再次反馈,每月护士例会再一次反馈,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有效措施。下一个月针对高频问题重点检查。
2 结 果
经过一年的活动,多功能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显著的下降,两个年份存在问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个年份存在问题比较
3 讨 论
通过专科护理质控小组的质控活动,科内护理人员在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报警的设置及处理、监护仪的管理上均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对监护仪的有效管理对病人的整体病情观察也得到提高。在使用监护仪的过程中护士能全面关注仪器的运转及各项检测数据的状态。同时专科质控小组的管理也让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变得更为细心,强化了护理人员的监护仪使用自我监督意识[5]。
通过对心电监护仪使用全过程的规范和管理,能够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监护效果的影响,确保病人使用安全,减轻护理 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心电监护仪的故障率及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科室的运行成本。因此,规范使用和管理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专科护理质控小组的管理模式应用于监护仪使用, 可有效改进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病人的整体管理,提高科室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