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诊危重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时 采取全程护理的方法及价值研究
2020-07-15吴婷婷宋露莎莫思晴
吴婷婷,宋露莎,莫思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所以需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在实施抢救措施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的护理也显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服务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需要对传统的抢救护理模式进行改变,才能建立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抢救护理模式[1]。全程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优点就在于把优质的护理服务贯穿到整个护理过程当中,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此,我院对急诊危重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时采取全程护理的方法及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抢救的急诊危重患者124例,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由62例患者组成,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最小29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3.5±8.6)岁,其中包括脑血管疾病患者24例,急性外伤患者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观察组患者62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2.6±7.4)岁,其中包括脑血管疾病患者23例,急性外伤患者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诊断疾病等等,用传统的抢救流程进行抢救。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其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同时给予全程护理模式。急救中心接收到接诊通知后,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并且通知相关科室医生随时待命。分诊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分诊经验,能快速安排好抢救时需要的设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确定抢救措施。患者入院后的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抢救,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进行化验检查。同时为患者配备相关的抢救物品及药品,发现患者的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提醒医生。做好患者的抢救全程记录,做到完整,真实,准确。抢救结束后,全程陪同患者进行各项相关的身体检查,与病区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3 评价标准
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家属对患者护理的满意率进行研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抢救成功率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评估。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54%;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9.03%。观察组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 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两组急诊患者经过临床不同护理方法的干预,对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率进行统计。观察组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3 讨 论
急诊科作为特殊的门诊,要求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救治患者,是医院内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关键场所。而且,危重患者病情较急,易反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所以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有更高的要求[2]。全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在短时间内为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及时接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命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对危重患者的家属做好安抚工作,稳定家属情绪[3]。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24例患者参与其中,分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抢救成功率为93.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抢救成功率为79.03%。观察组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家属满意率为95.16%;对照组家属满意率为67.74%。很明显,全程护理的家属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诊危重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时,采取全程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