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2020-07-15韦慧萍
韦慧萍
(天峨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300)
护理工作质量将直接性对患者的血透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致于威胁其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使其对血透室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量减少安全隐患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对当前血透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对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800例血液透析患者,将其是否实施预防对策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0例。各项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34:166;平均年龄为(47.5±12.4)岁;平均病程(4.2±2.9)年。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56:144;平均年龄为(47.9±12.1)岁;平均病程(4.5±5.8)年。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结合血透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展开与之相应的护理服务工作,例如合理摆放患者的体位、加强对其病情及体征的监测以及严格遵医嘱要求设置血透参数等。研究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由本院全体血透室护理人员对当前血透室中存在不安全因素集中进行讨论及分析,并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及他院的优秀经验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内容包括有:(1)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其讲解血透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等,告知注意事项,通过负面事例的列举来促使患者重视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2)血透室护理人员在上岗前,应先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并考核,待其考核合格后上岗。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并将国内外优秀的护理经验应用于工作当中。(3)指定专业的人员对血透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有效的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并通过科学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结合血透室中的实际工作特点及人流特点,实施弹性排班制,在保障良好护理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使之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5)成立专门的仪器操作岗位,该岗位工作人员应保障持证上岗,使其可以熟练的掌握各血透仪器的具体操作步骤及简单的故障维护等技能[1]。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由SPSS22.0计算,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1例,占比0.25%、管理异常有10例,占比2.5%、跌倒有1例,占比0.25%、针头异常有18例,占比4.5%;对照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31例,占比7.75%、管理异常有38例,占比9.5%、跌倒有10例,占比2.5%、针头异常有67例,占比16.75%,P<0.05。
表1 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法,该治疗法虽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性,加之大多接受血透治疗的患者均存在有身体素质差、年龄大以及病程周期长的特点,致使将增加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护理难度,所以,临床上对血透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性较高。
当前,血透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有以下方面:设备因素:血透仪器众多,对仪器的技术性操作要求水平较高,以致于设备使用过程中经常性的出现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发生火灾、电路短路等;管理因素:包括有监管力度不严、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缺乏继续教育的培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少预见性,未能足够重视细节,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严重疲劳感,从而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等;护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有法律意识淡薄、专业性素养较低以及技术操作不熟练等;细节方面:包括有交接班不仔细、接送及陪护粗心大意等[2]。经大量临床检验显示[3],血透室属于当前临床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发性区域,一旦患者发生不良风险事件后,例如感染及跌倒等,不仅将增加医患纠纷机率,且将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产生严重性的不良影响。研究指出,结合血透室中存在的不安全护理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血透室内发生不良风险事件的机率,提高其护理安全性,本文中对血透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干预对策后,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风险事件的机率低于对照组,P<0.05,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血透室内实施预防对策十分有必要,其可完善血透室的护理缺陷,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机率,其将有利于提高血透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缓解其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预防对策的实施可有效的降低血透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