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上演出产品的影响及发展思考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

2020-07-15

演艺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线下

孙 洋

(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北京 100031)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整个演出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各地剧院和表演中心纷纷取消演出计划,艺术家和表演团体也都自行在家中隔离。人们在各种不安的情绪中停工停课,然而艺术离不开人民,人民也迫切需要各种艺术陶冶情操,舒缓疫情带来的焦虑。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们迅速行动起来,抗疫艺术作品不断出现在各种信息平台上,国家大剧院也制作了抗击疫情主题的作品。抗疫期间,各类线上视听节目层出不穷,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科技手段融合应用,这将对未来线上视听产品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 疫情下国家大剧院在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家大剧院除了将以往原创剧目和歌剧电影投放到线上以外,还针对在线观众制作投放了艺术纪录片、“艺术微课堂”、360度VR在线展览、“艺术放映厅”舞台艺术影像线上公益展播等丰富的线上艺术产品(见图1)。同时,在保证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开始投入“同舟共济,国家大剧院在行动”抗击疫情主题系列作品的创作工作,在疫情爆发初期2月1日—4日,迅速连续推出5部视听作品(见图2),体现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一流水准、创新活力,丰富了作品演出形式。该系列作品第一时间上线国家大剧院官网、古典音乐频道、官方微信、微博、Facebook、网络电台等网络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平台,以及北京地铁、公交移动电视等进行推送、传播,点击量突破2.1亿次,赢得了海内外艺术机构、业内人士和观众的支持与好评。

图1 国家大剧院线上展厅、线上放映厅、艺术家线上音乐公益平台

4月11日至5月2日的每周六,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见图3)通过全平台网络直播,以电影画质、高保真环绕立体声的音效,“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让高雅艺术通过线上科技的传播手段“飞进”寻常百姓家。广大观众与古典音乐亲密接触的同时,还掌握了对高雅艺术的“发言权”。网友对高雅艺术的参与度和亲切感不断提升,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国家大剧院统计,“春天在线”系列四场线上点击量累计突破1.6亿次。5月开启的“声如夏花”系列在线音乐会,风格更加多样化,演出地点除了继续使用花瓣厅等大剧院的公共空间作为演出场地,同时回归音乐厅和小剧场,为观众呈现交响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和音乐会版歌剧等。

为了让全网观众达到高清晰度的观看体验,直录播设备特别升级为4K超高清摄像机,同时使用了在剧场内很难有空间应用的大型摇臂和轨道机器人摄像机等特种设备(见图4)。在音频的录制上除了声音采集使用了空间传声器、点传声器外,还使用了人工头传声器,通过录音师的精细调整保证了直录播声音的表现力。为了更好地改善线上收听古典音乐的声效,在央视网的播放器中还新增了双耳虚拟环绕声技术。制作中充分考虑移动用户的观看场景,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觉如在现场被音乐的包围感,声像环绕双耳的运动感,为观众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觉,视听更震撼。

图2 国家大剧院部分抗击疫情主题作品

图3 国家大剧院线上音乐会海报

图4 国家大剧院线上音乐会使用的部分特种录制设备

国家大剧院疫情期间一系列线上内容的成功诞生并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院领导指导下,全院一盘棋,多部门协作,无论是节目策划、内容制作还是推广宣传,使得在短短70多天就创作出了十部精彩的作品,实现了线上音乐会的直播,取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显示出了国家大剧院人在疫情期间的使命和担当。

2 关于未来线上演出产品的思考

如果说此次疫情对于传统线下演出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但疫情同样给各种线上内容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受疫情影响的国内各大院团和艺术中心,纷纷利用自媒体平台或音视频网站推出各自的抗疫情主体作品和在线视听产品,有的拿出以往经典剧目的演出录像在线上播出,有的利用云录制的方式演出,有的拍摄创作了适合于线上传播的小型剧目演出,有的直播在线音乐会,各有特点,花样众多。受疫情影响的国外剧院或院团同样推出各种线上节目,有艺术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云录制,如安德烈·波切利在米兰大教堂演唱会,也有柏林爱乐在无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线上演出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填补了疫情期间人们对于欣赏舞台艺术的迫切需求。

疫情终将会过去,但线上内容不会随病毒消失,相反,未来线上剧院的产生也是必然之势。笔者认为,未来线上节目的定位已经不再是线下节目的附属品,而是一类全新的可以长期经营的演出形式,分析如下。

(1)定位的变化

以前各机构、院团和艺术中心生产的线上节目多是依托于线下的演出、排练等环节,通常是把演出录像或者排练花絮放到网上,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衍生品而存在。反观此次疫情期间,已经产生了很多专门为线上观众量身定做的节目。例如,在秦始皇陵博物馆举办音乐会(见图5),实现了线下无法获得的观看效果。还例如,上海大剧院的《有光就有戏》中,金星舞蹈团表演的开场节目一镜到底的呈现方式,只能通过影像制作后成为线上的视听节目。还例如,中央歌剧院推出的室内乐微歌剧视频版,演员完全面向镜头表演,把舞台语言转换成镜头语言。以上都是摆脱了线下先演或者同时线上直播的模式,单纯为了线上传播制作,它脱离了原本线下面对现场观众表演时的种种限制,便于发挥其独特性和优势。

(2)空间的变化

图5 秦始皇陵博物馆举办的音乐会

线下去剧场观看舞台演出,除了保持仪式感,还要遵守相关的观演礼仪。而线上观看时,观众可能是坐在家中舒适的沙发上,可能躺在床上,也可能是在地铁和公交上。观看空间的不同,使得线上内容的制作生产未来需要针对性地细化分类。同时,各种软件平台还可以发挥剧场的部分功能,不但可以观看线上内容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社交功能。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的持续火爆,使得演唱会、音乐会、曲艺节目等舞台演出线上直播成为新的话题,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也大大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使得众多粉丝乐此不疲。线上各种视听节目(见图6)已经逐渐打破了实体演艺环境中的“第四堵墙”,将手机屏幕前的成百上千万受众与剧场内观看舞台演出的几百名观众合二为一。

(3)新技术的应用

5G、千兆宽带、超高清影像、VR(虚拟现实)、多视角等新技术、新形式的产生,对线上直播内容生产犹如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在5G即将普及的时间节点上,有必要对线上内容生产产生推动作用的新技术进行展望。首先,超高清影像技术是第一位的,这是呈现高品质直播现场的基础,更高的清晰度也是未来在线视频消费不可逆转的需求。使用4K HDR信号制作,不仅保证线上TV端的真4K效果,而对于手机端观众可以使自由缩放4K视频画面将局部细节放大2~3倍时仍有高清体验。第二,沉浸式VR技术是线上直播节目的另一大卖点,8K VR摄像机直播,为线上观众提供了线下观众无法体验到的“触手可及”的VR视频画面,获得8K分辨率加VR视频特有的逼真观感。第三,多视角直播技术是大型舞台演出或演唱会可以应用的全新体验,对应线上就是观众可以独立选择视角,通过现场布置的多路独立镜头自由切换,呈现不同的视角,观众既可以在同一个视觉窗口、同一时间观赏不同视角的画面,也可以通过主画面与子画面切换,捕捉演员表演过程中精彩的细节瞬间。多视角带来的体验升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将视角的选择权由导演交给在线观众,带来更具个性化的体验,是传统直播不曾满足的;另一方面,多视角能够将细节瞬间拉到用户跟前,达到即使现场前排观众也无法奢望的体验。

图6 形式多样的线上视听节目

由上可见,5G+超高清+VR+多视角加持下的线上“云直播”,已经可实现高度还原现场,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现场,这符合用户永远追求极致体验的渴望,具备了市场需求的源动力。

3 结语

随着疫情逐渐向好,演出场所逐步、有限度地恢复常态演出,笔者相信,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很多优秀线上节目内容,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甚至具备和线下演出节目竞争的能力。虽然很多节目还不具备通过线上变现盈利的环境,但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提升,线上线下节目逐渐差异化,凭借观众难以在线下获得的独特观演体验,超高清晰度的视听感受,并加以适度的市场化操作,未来线上类视听节目会和线下演出相互补充,甚至成为一类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存在。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线下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搞砸的音乐会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