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土文化资源
2020-07-14陈爽
陈爽
【摘 要】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风文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民幸福感。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遇到乡土文化元素流失、原始生态文化资源被破坏、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精神文化价值引领,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加政府投入,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共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建设;文化内涵;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就其内容而言,“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乡风正,文化盛,乡村振兴不能丢了乡土文化这个魂,如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2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的价值
首先,乡土文化的传承对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乡土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支撑,在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延续历史传统、为人民指引前路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乡村、城市还是社会、国家,如果在发展中失去了文化作为支撑,那么就好比是大厦失去了地基,将无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其次,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事业中乡村整体凝聚力的提升。支持乡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乡村人民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有助于激发乡村人民的民族自信与爱国热情。最后,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即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基础。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既能够促进旅游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又有利于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3 乡土文化资源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缺乏内涵
目前,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也不平衡,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状况。比如现在乡村文化生活仍然过于枯燥单调,村民主要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打牌和手机上网等,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旅游、健身、阅读、看电影、唱歌等。相比之下,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层次不高,缺乏内涵。在文化设施上,农村的文化设施很少且破旧,城市的文化设施先进且齐全,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在城市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不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而盲目效仿,比如打造一些特色小镇,有的地方就会根据邻村模样,一哄而上效仿建设同样建筑风格的小鎮,缺乏自己应有的内涵特色。
3.2 思想政治引领不够,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一是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村民在家庭重大事情处理上,不相信科学,反倒相信“仙姑巫术”,使得占卜算卦、抽签算命、巫婆装神、施公驱鬼等现象在乡村时有发生。二是面子观念严重。村民为撑面子,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人情消费攀比成风。三是价值观念偏差。部分村民私域逻辑兴起,利己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念悄然萌生,使乡村内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等伦理道德日渐淡化。四是家庭关系紧张。少数家庭尚存虐待老人、家暴妻儿、歧视女孩等不良现象。五是沉迷吃喝玩乐。少数村民热衷酗酒赌博,部分乡村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成天好逸恶劳,不思进取。
3.3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乡村文化产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创新上,都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乡村文化产品单一,传统农业中的文化因素还没有呈现出来,农业和农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还没有被最大程度挖掘出来,乡村文化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应有的附加值。各个地区虽然通过农家乐、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大部分的乡村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色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来帮助乡村将创意元素与品牌战略联结起来,造成竞争力低下的被动局面。
4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发展路径
4.1 将传承发展乡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
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文化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乡村文化空间有以下方式:一是实体空间的构建,以乡镇文化站、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为依托,与乡村的传统建筑、自然环境、村落肌理相融合,形成可感知地方特色的实体文化空间,为振兴乡土文化提供物理空间载体;二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构建虚拟空间,为振兴乡土文化提供一个再现、想象的空间,依托文字、声音、影像、民俗活动等形式再现乡村历史与实物遗存,唤起人们的乡土文化认知与记忆。
4.2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一要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强化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在活力。规范村级选举流程,引导村民规范参与选举,使选出的乡村干部真正是村民的“贴心人”。二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组织村民议事、乡贤论理、众人帮教的道德评议会,夯实乡村德治文化。继承和运用家规家训、古训古约、牌匾楹联等教化资源,使之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和乡村进步的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挖掘先进模范人物、先进模范集体和先进典型事迹,并通过县乡电视广播系统、乡镇政务场所、乡村集市、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展开广泛宣传,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影响民众,弘扬乡村真善美,传播乡村正能量。
4.3 重视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评价
想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乡土文化资源相关的评价机制。乡村政府应该立足于市场发展的需要,以资源所带来的文化、经济效益的水平作为乡土文化资源的相关评价指标,进一步规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流程,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并为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打造现代化乡村,为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播、保护与传承提供便利,借助互联网技术,无限延长某些濒临消失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寿命,让远在天涯海角的有志青年们都可以随时随地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4.4 制度层面
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各部门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参照《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在充分考虑各地复杂情况的基础上,尽快明确文化惠农工程中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为建立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5 结束语
总之,纵观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乡村文化是我们一直拥有的最坚实的民族基础,要建设和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深入挖掘文化自身和乡村自身,而这种发掘又必须和社会中的教育、产业、生活等要素结合起来,必须和传统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所以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更是乡村的振兴、人民的振兴、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
参考文献:
[1]伍康钦.乡土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探析——以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19(03):8-10.
(作者单位:凌海市建业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