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之比较
2020-07-14蔡朴书
蔡朴书
摘 要:裴斯泰洛齐与苏霍姆林斯基都是国际上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二人的教育思想都深有见地,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认为虽然两位教育大家身处两个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但二人思想既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点。本文试从多个角度探讨两位教育家思想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
一、引言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负有盛名的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为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铸就了教育理论的卓越典范。二人的思想虽然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但都为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基,都对世界历史产生过积极影响。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以下简称“裴氏”)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的影响,立志改变社会现状,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希望通过教育改善穷人生活。他希望通过革新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从而改良社会。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与诉求,并倡导“要素教育”思想,其思想对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裴氏思想内容主要包括5点。
(一)论教育目的
裴氏认为,在上帝的创造之下,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他还认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主要指儿童的德智体等方面能力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教育论
裴氏认为,人的天赋本性具有均衡性和统一性,潜在地要求人全面和谐发展,其和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二是教育要适应自然,适应儿童能力的发展,遵循儿童能力发展的进程;三是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性。
(三)论要素教育
按照裴氏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教育也不例外,也应循序渐进,从基本要素出发,适应儿童的接受力。对于智育、德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的要素问题,裴氏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氏在卢梭影响下,是第一个将“教劳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认为儿童劳动意义广泛,儿童可以凭借劳动自主生活,改善贫困生活状况。另外,他还在实践中贯彻其思想,其初步实验是在新庄“贫儿之家”时期,成功实验是在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五)教育要注重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善在人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良好的教育需要注重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教育既要注重儿童天赋的培养,又不能忽视教育内容的社会层面。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教育能反映社会对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好作为个体的学生,就能使得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以下简称“苏氏”)坚持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教育界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掀起波澜。
苏氏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苏氏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6点。一是体育。苏氏尤为重视身体健康,把体育看做健康的重要因素。他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等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要求学校重视体育设施建设。二是德育。他认为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道德教育应当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以及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三是智育。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他还提出,世界观的形式是智育的核心。关于如何实施智育,他主张发展教育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实施因材施教。五是劳动教育。关于劳动教育,他认为,亲身参加生产劳动训练即是劳动教育,其也是德育智育美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六是美育。美育作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的有机因素,其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领悟力,然后要阅读文艺作品,最后欣赏绘画作品和音乐。
四、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共性
(一)提倡教育实践
二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可分割。裴氏曾购置荒地,取名“新庄”,创办斯坦茨孤儿院并取得成绩,也曾在布格多夫小学任教,重建伊佛东学校,长期坚持教育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苏氏创办了一所世界闻名的模范教育机构——帕夫雷什中学,曾担任语言文字教师、教导主任、国民教育局局长、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白天写作,上课,与教师交谈,参加学生集体的活动,晚上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这种紧张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使其研究工作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此外,他还始终坚守自己留在农村服务的誓言。两人通过不懈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史留下其影响深远的思想宝藏。
(二)提倡“全面和谐发展”
裴氏强调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且他的和谐教育论中也表示人的天赋本性具有均衡性和统一性的特點,潜在地要求人的发展趋向全面和谐;而苏氏在提出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时,创造性的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结合,说明二者都希望能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过程中的因素也应达到和谐有序的程度,在教育者的指引下开发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三)提出从智育、体育、德育的角度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二者均认为智育是教育全程的重要内容,要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有智慧的儿童;而体育具有较为基础性的作用,并认为体育方面的运动、训练与思维、性格等意识方面的内容有一定联系,身体是教育得以发展的本钱,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关于道德教育,二者都强调儿童在早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发展一段时间后,应该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周围人的注意和关心,并且提及了母亲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二者的德育思想还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共同点。裴氏主张道德教育应该由家人亲子之爱,发展到爱周围人,再到爱全人类,而苏氏则主张德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其应被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教育学生关心别人、关注周遭,体验亲切的同情;第二阶段是教育学生评价自身的道德行为;第三阶段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已经完全成熟。
(四)提倡生产劳动应与教育相结合
二者均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氏通过新庄“贫儿之家”时期的劳动教育,鼓励农村贫困弟子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技能,并有一定经济效益;在斯坦兹孤儿院时期,明确的将学习与手工劳动结合,重视学习基础性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苏氏提出“劳动素养”的概念,包括完善劳动技能与技巧,劳动对人精神的影响以及对和谐发展的作用。通过劳动,首先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尊重勞动者,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随着品质的形成,学生智、体、美及劳动教育得到发展;其次,体力劳动能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德智美劳均衡发展;最后,通过劳动,学生感知并创造美,以改善周围世界,劳动环境得以改善,学生的劳动热情得以激发。
五、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差异
(一)时代背景的角度不同
裴氏处在祖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政局动荡,社会腐败,广大人民生活贫困,故裴氏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民”之路,要求平等的教育权利,而在苏氏的教育生涯中,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与裴氏不同,虽然他的思想也与时代挂钩,如在卫国战争中应征入伍,担任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地区的局长,参与二战后恢复时期艰难的学校重建工作,但其没有宣扬一种较为民主的思想,也没有主张“教育救民”,他是通过教育为国家提供一定支持,并促进国家恢复。
(二)教育思想的角度不同
裴氏主张教育心理学化,试图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以及注重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这些教育思想是苏氏的教育思想没有着重强调的,并且苏氏的思想中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更多,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密不可分。他认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教育应将学生的知识、情感、特长等有机组合,发现并找寻学生的“闪光点”,这些是裴氏思想中所没有强调的。
(三)智育、体育、德育的细节要求不同
智育方面:裴氏主张培养算数、几何、语文,发展儿童计算、测量、表达能力;苏氏提出世界观的形式是智育的核心,世界观与智育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方面:裴氏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要素,劳动中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与身体运动不可分割,苏氏更重视学校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方面:裴氏认为德育的最基本要素是爱,从爱母亲发展到全人类;苏氏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希望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
(四)时代影响的角度不同
由于裴氏时期国家正向资本主义过渡,其教育思想尤其是民主的一面对当时政治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其思想影响下得到发展;而苏氏时期国家经常处于战争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对战争状态的国家提供支持,也对战后的国家的恢复提供了保障,其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六、结语
尽管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但二人提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中发展全面型人才的方针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与基础性作用,对当时乃至后世均产生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穆惠涛,张富国.裴斯泰洛齐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55-59.
[4]王吉吉.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发展和谐的作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兰良平.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