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口支援推动西部高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0-07-14刘兆阳蒋辉张怀英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刘兆阳 蒋辉 张怀英

摘    要: 对口支援政策是一项旨在提高西部高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教育政策。自该政策实施以来,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内生精神动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等方面显著提升,但新形势下仍面临问题,经费缺乏足额保障、高层次科研人才难以引进、考核评估机制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对口支援    西部高校    问题    对策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是推动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几年的稳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各个高校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科研水平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向纵深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对口支援工作面临新问题[1]。适时回顾与反思对口支援政策落实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探索东西部高校协调发展新模式,为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吉首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例,通过分析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效及新形势下面对的问题,解剖对口支援政策的可行性与时效性,为其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健全提供可参照的借鉴依据。

一、对口支援:行之有效

自2001年“对口支援”政策实施以来,该项政策得到支援和受援高校的廣泛支持与落实,经历由政府部门引导向自主自愿帮扶、从“政治任务”到“真帮实扶”的转变。这种支援理念的转变,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了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建设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成为适应战略需求的人才洼地和智力储备库。具体而言,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师紧缺、学历偏低一直困扰着西部地区学校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一对一帮扶、团队式帮扶”等形式向受援高校输送高层次人才。据统计,2001年—2011年,受援高校共选派了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520万元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受援高校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1391人增加到539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6201人增加到14275人。以吉首大学为例,中山大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吉首大学教师在职提高。一是接收吉首大学入选“质量工程”的青年教师29人到校进修课程或访问学者,7名图书管理人员做短期培训,4名教师到校短期课题交流、培训。二是攻读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吉首大学报考中山大学的教师,在职培养24名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名教师做博士后研究。

(二)内生精神动力不断激发

内生精神动力通常是由大学的办学精神、教学理念及独特的学校文化等相互聚合而成的文化力和精神价值观。有研究学者认为,我国西部高校之所以落后于其他地区高校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缺乏顺应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激发西部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采取“文化西援”的形式向支援高校输送先进的教育思想及现代大学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引导支持西部高校增强“造血”功能,实现高校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中山大学积极向吉首大学介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管理、法学、化工、地理等学院领导与吉首大学相关学院领导多次召开本科教学座谈会,对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进行研讨,派出知名教授专门做关于学校培养模式、理念、体系方面的讲座,为吉首大学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组织专家到吉首大学开设学术讲座40多场,向广大干部和师生宣讲科技发展动态、学术前沿最新成果,帮助吉首大学师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全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一系列举措,西部高校切切实实体会到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理念,在支援高校的领导、专家的帮助下,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更新了办学理念,不断激发了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得到加强

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对口支援工作注重学科专业建设。2001年—2011年期间,受援高校的硕博士授权点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由108个增加到70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由846个增加到2861个。之后2010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发生转移,在强调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向提高受援高校科研能力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转变。吉首大学自对口支援政策实施以来,学科建设立足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武陵山片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部门需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传承学科办学特色,推进学科融合集成创新,已成为四省边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高地,在地方性高校中具有明显的学科引领地位。2015年3月25日,经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中山大学的支持之下,吉首大学商学院会同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中心,设立了“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科研层次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合作导师学术水平较高,近几年来科研成果显著,共出版论文著作16篇,其中4篇论著分别被CPCI-SSH检索、CSCD、EI、CSSCI所收录。合作导师田宇在《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科研管理》等分别发表学科代表性专著5部,研究成果面向武陵山片区扶贫发展重大需求,以解决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中的难题,加快脱贫致富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对口支援:面临困境

纵观对口支援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该计划不仅使西部高校在办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上获得巨大进步,而且西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丰厚的研究价值,使东部支援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获益颇多。毋庸置疑的是,对口支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缺乏

对口支援初期,支援和受援高校各自获得经费的渠道不同。其中,支援高校主要从自身筹集到的资金中统筹安排,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受援高校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所用费用主要在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专项资金中自行解决,2013年以后“质量工程”中划拨给受援高校用于教师、干部培养等这笔专项资金被取消,受援高校基本依靠支援高校的资金支持和自身固定办学资金进行学校运营管理。在对口支援工作进行过程中,支援高校单边输送大量的物质帮助、人力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每年大幅增加,却较少获得来自西部地区的资源反哺,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成本与收益呈现不对称的状态,经济效益下降,这种单一“输血型”模式导致后期支援高校的支援热情下降,对西部高校帮扶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受援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西部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本身对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再加之支援高校面临的经费短缺更是制约对口支援工作纵深发展。一项政策的推进发展要兼顾多方利益,不能以牺牲某一方利益而换取另一方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均衡点,既能实现支援资金的有效利用,又能促进支受援高校双方的长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制还需完善

一套規范有效的制度是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目前国内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科研协作、资金物资、项目合作、师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协同机制,但对于西部高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很难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来校从事科学研究。吉首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位于湘鄂渝黔四省交汇处的老少边穷地区,区位劣势和经济弱势使学校在引进和稳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方面比较困难。除此之外,学校所在地通往大都市的交通相对闭塞,“走出去”和“请进来”相对不便且成本较高,加之国际交流访问经费不足导致博士后人员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访问的次数相对较少。高水平人才的匮乏造成博士后流动站获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相对不足,比如相关学科没有在国内顶尖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没有发表过国际期刊论文,也没有获得教育部社科成果奖。可以说,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制约西部各个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考核评估机制与服务体系有待改进

现代高等学校的运行管理模式离不开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和便捷有效的服务体系,这两者既是推动西部高校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关键,又是促进偏远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和人才振兴的根本保证。吉首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坚持德才兼备、以创新性科研成果和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原则,考核工作根据博士后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估。针对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工作,设立了由11名教授、博士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中心办公室,配备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吉首大学处于突破创新的关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对考核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外,博士后流动站力量薄弱,高水平科研人才匮乏,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日常管理,缺乏完整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博士后人员的培养质量及后续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三、对口支援:优化策略

(一)制订经费投入支持计划

对西部高校的对口支援不能仅仅依靠支援高校的帮助,必须构建多效支援平台,将支受高校、政府、企业等纳入支援体系中,合力推动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针对支援高校,对口帮扶基金的设立对长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支援高校可以帮扶项目为依托,通过独立申报或联合申报的方式获得帮扶经费,为支援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经费保障。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增加对西部高校科研人员日常经费和科学基金的投入,加大对高水平人才投入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鼓励机制。西部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分布结构和经费投入结构,调整各学科领域研究人数和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国家对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力度。受援高校除寻求政策帮助外,可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与地缘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不断扩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丰富的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变,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金投入。

(二)加大人才培养数量与提高质量

对口支援工作的目标是促进西部高校的发展,增强高校“造血”功能的关键在于自生能力的建设。西部高校要以国家战略为契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政策、项目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努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中青年学术骨干,提高高水平知识人才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和贡献率。针对西部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指导,加快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步伐,逐步形成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师资和科研人员主要来源的用人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行,通过主办、承办、协办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结合,扩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规模,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东部高校在对口支援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东部高校作为双一流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心得。受援高校可定期与支援高校进行人才管理与培养交流活动,在不断的学习交流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实践需求探索科研队伍质量提高的新方法。支援高校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这个丰富的学术富矿,派遣相关领域的学科专家与西部高校展开深层次合作,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西部高校研究人员一定的指导。

(三)健全考核评估机制与服务体系

对口支援政策持续推进过程中,考核评估机制的完善与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共同发力[2]。受援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与学科特色制订明确的考核评估方案,并就如何细化考核指标加强与支援高校的交流,总结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先进的经验方法,构建客观、科学、高效、公正的考核评估机制。同时,受援高校要整合资源,打造专业管理团队,通过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岗位、专门经费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形成责权明晰、分工科学、协调高效、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支援高校还要重视考核机制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受援高校输送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等离不开考核评估指标的规范。因此,健全考核评估机制与服务体系有利于对口支援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雪.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开展途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12).

[2]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