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引导的“高高衔接”科普教育创新模式

2020-07-14丁小庆沈扬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

丁小庆 沈扬

摘    要: 目前高中高校衔接面临因专业科学知识、专业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专业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等了解不足,带来的大学生专业认知偏差困境。针对该困境,本文基于高校专业引导视角,在明晰科普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以高校开放日为活动载体,通过在线学习、现场观摩、动手实践等情景设置,构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科普教育创新模式,即线上网络宣传全面引导和线下实践体验精准指导双向互动,分层次、分阶段地有效实施专业认知引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高高衔接”协同共赢。

关键词: 专业引导    高高衔接    科普教育

一、引言

当前国际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日趋激烈,为跟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才的国际潮流,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尤其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养成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的科普教育。

然而,我国科普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活动中主要是读、听、记,而不是最感兴趣的“做科学”,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科普活动形式单一,并且教学模式承袭课堂教学,而不是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做中学”,随着青少年学生年龄的增长、受教育水平提高,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好奇心逐步降低。同时,当前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人才培养没有联系贯通,衔接性不够,是造成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科学技术不认同、不适应,无法专注学习,乃至影响后续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前站,该阶段未能做好基本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高校的学术氛围中难以适应,从教育发展规律本位出发,并结合中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加强高校与高中之间的认知联动和人才培养衔接迫在眉睫。

高高衔接是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1](20-24)。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从被动安排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面对这些外界环境的变化,他们需要从心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等方面适应这些变化。高校拥有学术优势,应将人才培养范围前延,主动承担高校和高中的衔接工作,从高等院校视角,专业教师牵头指导,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深入有效地引导中学生认知大学专业和科学技术,提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一体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背景

西方国家高校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教育理念,已经全方位、多角度地介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他们以科普活动为载体,广泛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强调高校科技教育资源与科学普及的融合与资源共享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作为科技强国的德国一向重视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发明,让科技走出象牙塔,消除公众对科学家和尖端科学的神秘感与距离感,利用“公众开放日”“科技集市”和“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英国有“开放大学植物园”“大学科普志愿者”“实用科学问题课程设置”等方式,澳大利亚则有“科普寄宿制”“开放高校实验室,排前科研人员”等方式传播科学。

国内相关学者在高校和高中的科普衔接教育方面开展一定研究。2010年,劉世清在《科教合作: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认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高中阶段所处位置十分关键,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教育质量将决定其他学段的供应和完成,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2012年,谈松华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中提出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育链。2012年,上海市科协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发布“科学种子计划”,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探索科协和高校共同协作的青少年人才培育新模式,构建科学普及与创新人才培育的双轮驱动工作模式,建立起大学和中学联动的一体化人才供应链。2018年,汪珍春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学科普资源的探讨”中尝试将生命科学技术向中学生剖析,并表示高校中蕴含着专业的教师、丰富的科研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众多的大学生,中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及与校方联系等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两者科学地对接,充分发挥和调动高校的优势和主动性,中学教师积极参与是做好科普活动的基本保证。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对青少年,尤其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目前高高衔接教育不够紧密,中学生科学素质不够,尤其对于高等教育专业认知素质不够,导师选择偏差、兴趣不浓厚等问题,本文将针对面向中学的高校科普教育模式开展探索研究。

三、基于专业引导的“高高衔接”科普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方法

本文基于高校专业引导视角,主要从“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考虑构建科普教育模式。

1.以课堂传播为抓手,主动走出去。

一方面,高校主动走出去,深入中学,通过各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走进中学宣讲,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举办科技活动等,深入介绍大学专业技术的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大学培养目标等,引导中学生认知专业技术,了解科学前沿,丰富中学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以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为例,从理想大学和现实大学的差异、个人角色转变、大学应具备科学素质等方面,向中学生展示大学,分享心得。

2.以实践感知为导向,把人请进来。

更重要的是中学走进高校,中学生实地感受大学学术氛围。切实感受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专业认知、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了解大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情况,在观摩学习和动手实践中感受专业,感受科学技术,启发思考,谋划未来的学习方向。中学教师在实践中熟悉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深入了解专业差别,把握科学前沿动态,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四、基于专业引导的“高高衔接”科普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框架

基于高校专业引导视角,以高校开放日为活动载体,通过在线学习、现场观摩、动手实践等情景设置,构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科普教育创新模式,即线上网络宣传全面引导和线下实践体验精准指导双向互动,分层次、分阶段地有效实施专业技术认知引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高高衔接”协同共赢。

五、基于专业引导的“高高衔接”科普教育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

1.科普教育活动载体搭建。

打造品牌专业开放日。中学、高校、社会等各方面都可以多角度开展衔接性的科普教育,但是高校拥有专业学科优势,最具有权威性,由高校专业牵引,以此为平台和保障,以“精准科普”的理念,打破高校和高中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主动释放高校资源,以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及学科背景了解认知。高校专业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整合设计具有专业性的又能技术普及的开放项目,打造立体化知识体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较快地给中学生勾勒专业技术背景,迅速认知专业技术精髓。

创立江苏高校专业开放日联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包含13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仅仅依靠个别或者少数高校专业开放具有局限性,高中阶段有文理科等方向分类,为适应中学需求,各高校专业学院协同,共同创立专业开放日联盟,高校之间形成合力,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大学生和中学生,以激发学生兴趣,专业认知引导为基础,开展“菜单式专业开放日”,在联盟内各专业参与专业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多个专业学科之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匹配。高高衔接,有效疏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渠道,一方面提高中学升学质量,增加学生和专业的匹配度,另一方面给高校提供适合的生源,协同发展。

2.科普教育实践情境创设。

一方面,开展线上情境设计,利用线上网络平台资源,通过“兴趣引导”“测试分析”“专业课程导论”“就业分析”等环节的剖析,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学习了解,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解答学生疑惑。同时,线上情境的应用,为线下实践提供基础,也能发挥分流的作用,便于线下更精准地指导。

另一方面,进行线下情境实践:针对学生在线分析测试结果,系统设计“专题知识讲座”“学生论坛”“现场观摩”“动手实践”等环节,由学到做,循序渐进,增加学生的认知感受,做到知行合一。各专业可通过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展示专业精髓,让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把握。

六、实践成效

笔者所在学院从2016年12月以来开展“河海大学土木开放日”系列活动,该开放日模式为江苏省内首创。截至目前已成功辐射影响10余所中学,包括国际留学生在内的1500余人,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依托“河海大学土木类品牌专业建设网”,开辟“在线开放日”专栏,出品《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专业宣传片,上线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词典,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的知识普及。依托土木学科优势,设计“演示—模仿”“引导—实践”“任务—探究”的层进式开放环节,包括土木科普讲座、近距离观看河海大学代表队参加美国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钢桥赛的拼装还原、参观结构模型、结构构件讲解、简易模型制作、现场加载等。

截至目前参与实践认知活动的学生包括来自江苏省镇江中学、江苏省宜兴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省高淳中学等省内10余所中学的千余名学生。笔者设计问卷,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背景调查,据统计,69%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明确的感兴趣的职业方向,65%的同学表示需要他人的引导做出人生规划,68%的同学则因没有机会而无法参加类似活动,高达70%的同学希望多开展此类互动交流模式的活动。由此可发现,当前较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对未来大学及此类专业实践的认知,但迫切希望能够进一步参与其中。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在活动结束后,笔者继续对参与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参与学生对活动整体满意度较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活动前后的调查数据比对,虽然难以直接说明该科普教育模式的成效,但是通过学生背景及学生评价,能够侧面反映学生对该科普教育模式的认可度。

“河海大学土木开放日”模式得到江苏省内各高校的认可和推广。由河海大学土木院交通学院牵头,联合南京大学医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物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成立“江苏高校专业开放日联盟”,以集成化的模式加强高校与高中之间的认知联动,共同引导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七、结语

中学阶段科普教育不断涌现出专业性及层次性的问题,仅在中学内部难以完成全面的专业的科普教育,高校作为科学技术产出的重要阵地,是科普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本文思考从高校专业引导的角度构建科普教育模式,吸收总结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精华,将理论科普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线上网络科普全面引导,到线下实践体验精准科普,从听、看、学,到做,到赛,逐层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同时,为顶层设计,打破单一高校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扩大影响力、辐射面,构建专业开放日科普联盟,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高校引导中学生认知大学,认知专业技術,培养中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动思考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发展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卞辉,吴瑾,等.“高高衔接”的实践困境与制度破解[J].现代教育科学,2015(11).

[2]陈国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6(6):3-6.

[3]石中英.高中与大学如何衔接[N].光明日报,2015-9-6.

[4]綦春霞.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J].教育学报,2014,10(4):26-32.

[5]李成范等.浅析高校实验室推进科普工作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3):214-216.

[6]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48.

[7]杨志东,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2):14-16.

[8]蒋瑜,陈朝述,覃彩连,等.高校科普教育工作模式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19-120.

[9]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4-8.

[10]“科学种子计划”搭建人才一体化培育链条[J].科协论坛,2012(11):45.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浅谈科技馆展品更新改造的几点思考
浅谈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