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白黍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20-07-14王艳芝盖颜欣丁贵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播期产量

王艳芝 盖颜欣 丁贵江

摘要 为探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糜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隆化县中关镇农家种白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5个播期和5个密度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白黍子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粗、主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性状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密度因素较播期影响更加明显。白黍子在播期为5月23日、密度为60万株/hm2时,产量水平最高,为2 883.5 kg/hm2。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得出,承德中北部种植白黍子时建议在5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前完成播种,密度以60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 糜黍;播期;种植密度;产量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hite millet in Zhongguan Town, Longhua County, a farmers species of white millet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a split plot experiment design was used. A total of 5 sowing dates were designed with 5 density lev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lay of the sowing dat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 the growth period of the white millet gradually reduced, as well as the plant height, main stem section number, the thickness of the main stem, the length of the main panicle, grain weight per spike, thousand kernel weight and the percentage of grain weight per spike, which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density factor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e sowing date factor. When the sowing date of May 23 and the density was 600 000 plants/hm2, the yield level was the highest at 2 883.5 kg/hm2.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performance,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Chengde was planted with millet,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planting should be completed from midMay to the end of May, with a density of 600 000 plants /hm2.

Key words Millet;Sowing date;Planting density;Yield

黍子(Panicum miliaceum L.)屬禾本科黍属(Panicum miliaceum)的一个栽培种,是第二大禾谷类作物。黍子虽属小宗作物,但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常年种植面积100万~120万hm2,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黍子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耐盐碱性强、适应范围广、成熟早等特点,常作为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沙漠的主要先锋作物,在发展旱作农业中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黍子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直接影响其产量水平。适宜的播期、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构成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对黍子的播期进行研究,确定了当地最适播期。鉴于此,笔者以农家种白黍子为试验品种,对播期和密度展开了研究,确定承德白黍子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从而提高白黍子单产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中关镇大铺村(117°45′9″E,41°33″54′N)进行。该地海拔510 m,年降雨量505.4 mm左右,年平均气温7.6 ℃,年日照时数2 665.4 h,≥10 ℃有效积温3 200 ℃,生育期年平均130 d,无霜期145 d。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条件一致,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27.96 g/kg,碱解N 0.9 g/kg,有效P 9.71 g/kg,速效K 198 mg/kg。

1.2 试验材料 白黍子为多年筛选推广应用的农家种,试验地选穗留种。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试验为播期、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设5个水平:A1(5月16日)、A2(5月23日)、A3(5月30日)、A4(6月6日)、A5(6月13日);密度为副区、设5个水平:B1(45万/hm2)、B2(60万株/hm2)、B3(75万株/hm2)、B4(90万株/hm2)、B5(105万株/hm2), 共25个处理,3次重复,行长5 m,6行区,小区面积12 m2。

1.3.2 播种方式。计算各密度下每行株数,采用数粒仪按所需株数的1.5倍数出每行的播种粒数,用谷子小区播种机进行精量均匀播种,施75 kg/hm2二铵作基肥,3~4叶期进行定苗。

1.3.3 测定项目。调查白黍子生育期。成熟后随机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参照《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对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粗、主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农艺性状进行记载;各处理整小区收获、脱粒、记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白黍子生育时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该白黍子品种的生育期为93~111 d,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不同密度处理白黍子的生育期均逐渐缩短。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处理出苗至拔节期所需天数排序为A1(33 d)>A2(29 d)>A3(25 d)>A4(25 d)>A5(24 d),其他各时期间隔天数变化不大。同一播期不同密度对白黍子生育时期没有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白黍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株高。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处理间株高变幅较大,A1处理的株高最高,为153.7 cm,A5处理的株高最低,为132.1 cm;而不同密度间株高变幅相对较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逐渐降低,其中处理B5株高最低,平均为140.2 cm,处理B4次之,平均为143.8 cm。

2.2.2 主茎节数。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密度的增加,主茎节数不断减少。播期处理较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A1处理主茎节数最大,平均值为11.0节,A4处理主茎节数最小,平均值为7.5节。

2.2.3 主茎粗。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茎粗随之变小,B2处理水平下主茎粗数值最大,平均值为0.73 cm;B5处理水平下主茎粗数值最小,平均值为0.57 cm。不同播期间主茎粗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2.2.4 主穗长。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间主穗长变化较大,主穗长平均值为30.7 cm,A2处理主穗长度达最大,平均为34.0 cm,A4处理的主穗长最小,平均值为27.9 cm;不同密度处理间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

2.2.5 单穗粒重。从图5可以看出,不同密度间单穗粒重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B2处理单穗粒重达9.60 g,居第1位;B5处理单穗粒重最低,为6.20 g。不同播期间单穗粒重变幅较小,平均值为7.85 g。

2.2.6 千粒重。从图6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处理千粒重变幅较大, A3处理千粒重最重,为5.20 g,其他处理依次为A2处理>A1处理>A5处理>A4处理,千粒重分别为5.07、4.96、4.76、4.74 g;随着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B2处理最重,千粒重为5.10 g;B5处理千粒重最轻,为4.81 g。

2.2.7 出谷率。从图7可以看出,不同播期条件下,出谷率变幅较小,平均出谷率为78%;随着密度的增加,出谷率呈降低趋势,其中B1处理的出谷率最高,平均为80%。

2.3 不同处理对白黍子产量的影响

2.3.1 不同播期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A2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为2 676.8 kg/hm2,与A5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A4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而A1、A2和A3处理间差异不明显;A1与A4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A5处理产量最低,仅为2 190.9 kg/hm2。

2.3.2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B2处理产量最高,为2 694.0 kg/hm2,与B1、B4和B5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3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B1与B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B5处理产量最低,为2 244.8 kg/hm2,说明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2.3.3 不同播期和密度组合对产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白黍子不同播期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差异显著。在相同播期A1处理条件下,B2处理产量最高,为2 832.1 kg/hm2,与B1、B5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4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与B3处理差异不显著;在相同播期A2处理条件下,产量表现依次为B2处理>B3处理>B1处理>B4处理>B5处理,其中B2处理产量为2 883.5 kg/hm2,居第1位,与B5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4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与B1、B3处理没有明显差异;在播期A3处理条件下,仅B2与B5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B2密度处理的产量为2 718.2 kg/hm2,B5密度处理产量为2 354.3 kg/hm2;在播期A4处理下,B2、B3处理间没有差异,而与B5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B2处理产量最高,为2 536.2 kg/hm2,B3处理次之,产量为2 455.7 kg/hm2;在播期A5处理下,B2密度处理产量为2 500.1 kg/hm2,与B5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3和B4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与B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白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播期和种植密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白黍子的生育期不断缩短,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农艺性状中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受播期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主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则受密度因素影响更多。

该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播期条件下,白黍子从出苗至抽穗所需的时间不同,播种越早则营养生长时间越长,随着播期的推迟,其营养生长逐渐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则没有大的差异。②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表现不同。在同一播期内,株高、主茎节数在密度B1、B2处理水平时均值高于其他3个处理;主茎粗则表现为B1处理>B5处理>B3处理>B2处理>B4处理;主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在B2、B3密度处理水平表现最好;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除主穗长在各播期处理间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外,其他各农艺性状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不同程度降低。③从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的产量表现来看,播期A2处理在B2密度水平下产量最高,为2 883.5 kg/hm2,其次是播期A1处理的B2密度水平,产量为2 832.1 kg/hm2。

综合农家种白黍子在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得出在承德中北部种植白黍子时,建议在5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前完成播种,密度以60万株/hm2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星玉,王纶,崔彩霞,等.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8-39.

[2] 赵敏,王显瑞,赵禹凯,等.播期对黍子产量、生育时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74-76.

[3] 王宇先,李清泉,刘玉涛,等.不同播期对糜子生長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22-24.

[4] 刘天鹏,董孔军,何继红,等.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2):213-216,238.

[5] 曹晓宁,王君杰,王海岗,等.糜子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1):79-81,84.

[6] 贺晓,梁鸡保,高小丽.不同播期密度对神木县糜子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4):12-14.

[7] 杨如达,李海,林凤仙,等.糜子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品种选育侧重性状探讨[J].作物杂志,2017(4):50-57.

[8] 张东旗,高小丽,赵涛,等.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6):849-856.

[9] 景小兰,李志华,董旭.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1):146-151.

[10]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等.四个糜子主栽品种在甘肃会宁的适宜播期分析[J].作物杂志,2019(1):152-158.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播期产量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