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2020-07-14李欣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对比翻译

李欣悦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翻译作为一个双向的语言活动,蕴含交际目的和语篇属性,但同时也会受到文本因素和译者主体的制约。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为原作读者营造的文学效果,从而在译文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A Ballet Dancer 刘全福译本和徐勇译本,分析两者译文的得失。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对比;A Ballet Dancer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引言: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第一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句子或符号所实施的某一种行为才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句子本身。人们对于言语行为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理论本身的发展,也包括该理论在语言学、翻译和教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翻译学领域,言语行为理论有着很高的指导意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该理论能给帮助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作者意图和文学效果等文本外的因素,从而充分理解原文意义和功能,争取尽可能灵活的对等翻译。近年来,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有概括性的理论框架研究,也有结合翻译文本的具体分析,研究文本包括政府文宣、公示语、谚语、影视作品等,但对于文学作品却鲜有涉及。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A Ballet Dancer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探索该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认为,人在交际中使用的话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事物状态或陈述某一事实,而是再完成某种行为,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夏中华,2012)。这一理论最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美国哲学家塞尔加以修正和发展的。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奥斯汀区分了句子的两种类型,即“表述句”(constatives) 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随后,奥斯汀提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分别是: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ionary act)。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即通过将这句话所构成的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者对听话者所产生的结果。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将言语行为分为了五种类型:描述(descriptive),指令(directives),承诺(commissives),表达(expressive),宣布(declarations)。此外,塞尔还指出,有一类语言行为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即间接语言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塞尔的分类将言语行为的理论提高到了交际的范畴。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对于语言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言研究从语言本体研究发展到了语言功能的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而转向了语言意义和功能。现今,言语行为理论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翻译学、教学研究。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翻译活动是一个双向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译者要立足原文,参透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意图,以及作者想要为读者营造的语境和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译者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原文译成目标语,并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在内容和结构上忠于原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功能上,文学作品还具有审美功能,译者还应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忠实呈现原文的审美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包括作者语言本身的含义和言外之意,也包括整个语境呈现出的文学效果,从而将语言各个层面的含义转换成目标语言传达给读者。为完成这个任务,译者不仅需要运用句法、语义、文体等知识,也需要运用语用知识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还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译文的文学效果和功能等文本之外的因素,从而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语用等效,在给定的语境下翻译出原文的具体意义。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思考空间。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A Ballet Dancer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A Ballet Dancer出自《1949年美国短篇小说佳作选》,作者Jane Mayhall 是一位女作家。她通过对儿时观看的一场芭蕾舞会的生动描写,给读者刻画了一个小女孩眼中独特的世界。文章描写细腻,对芭蕾舞蹈瞬息间的变化把握得稳且准,因此也引起了翻译家和广大翻译爱好者的翻译和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全福教授在2006年7月刊的《中国翻译》上刊登了自己的译文,随后徐勇致信《中国翻译》编辑部,就刘的译文提出了若干意见。然后,刘教授又对徐勇的意见作出回复,刊登在《中国翻译上》。刘全福教授的译本非常出色,但也不乏可斟酌之处;徐勇的不少意见令人信服,但有些也略显牵强。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

(一)题目翻译

刘全福教授将文章名A Ballet Dancer译为《情系芭蕾》[3],而徐勇指出标题应改为《芭蕾舞者》方为确當。徐认为:《情系芭蕾》落于俗套,“者”字能令人感到遥远古老的气息并能引发悠远朦胧的联想;刘全福反驳道:《情系芭蕾》以点睛之笔将作为整个语篇“文眼”的“情”字加以提炼并融入其中,同时又使“芭蕾”一词得以保留,从而与语篇信息内容相照应,因此该译名非但不落俗套,还更能烘托出文本信息的真正内涵。从言语行为角度来说,徐的译本《芭蕾舞者》只考虑到了言内行为的影响,仅仅直译了标题;刘的译本《情系芭蕾》考虑到了言内和言外两种行为,即保留了“芭蕾”(言内行为),又考虑到了作者在行文中表达出的对芭蕾的热爱(“情”,即言外行为)。因此,刘译《情系芭蕾》更贴近原作。

(二)词句翻译

例一:garlands of green and yellow flower

刘译:黄绿色花朵编织的花环

徐译:黄花和绿叶编织的花环

徐认为没有绿色的花,应该把green译为绿叶;而刘反驳称绿色的花是存在的(如绿色绣球花、绿牡丹等),而且考虑到当时舞台上的场景,作者的描述应该与舞台的灯光效果有关。刘的译文更贴合作者的言内之意,并且考虑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译文合理。而徐没有正确领会到作者的言内之意,导致译文意义有所偏差。

例二:The only sound to be hear was a thin, somewhat unsteady tone of a violin.

刘译:耳边只有一丝颤巍巍的小提琴声。

徐译:只能听见小提琴那微弱的,似乎还有些游移的曲调。

这句话用来描写主演登场前舞台的沉寂,为了和接下来的表演高潮进行对比。在一个年幼女孩的眼中,她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接下来将要上演什么,而不会过分在意背景音乐的细节变化。刘的译本准确地把握住了作者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概括了当时舞台上的情况,并为接下来的精彩表演做铺垫;徐的译本过度考虑了作者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微弱的”、“游移的”让译句显得冗长。

(三)篇章翻译

刘全福教授的整篇翻译,时而简单朴素,时而生动华丽;而徐指出:“宁静简约者不必藻以文饰、华丽不看,素面朝天、不施粉黛者亦不必令其浓妆艳抹、粉墨登场。”回看A Ballet Dancer的原文,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而写出的文章,全文的都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进行描写,因此理应“宁静简约”、“素面朝天”,而在某些段落,对演出场景、舞蹈动作、人物肖像的描绘却颇有“浓妆艳抹的风格”。翻译的对等关系在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概念意义对等的同时,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等语篇意义的对等。纵观全文翻译,刘教授将“简单朴素”和“生动华丽”两种语言风格相结合,叙事部分“简单朴素”,让读者回到小女孩的单纯世界里,表演部分“生动华丽”,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芭蕾舞给小女孩所带来的享受,让读者读完文章之后依然回味演出的震撼,这也是作者在原文中想达到的效果。从这方面看,刘的译本全面地考虑了言内、言外和言后之意,徐的译本则因欠考虑而显得单调。

结语:

本文立足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比分析A Ballet Dancer的两个译本的得失。研究发现,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文学翻译有着指导作用。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结构和功能,实现源语言与译文之间的语用等效。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福全. 情系芭蕾[J]. 中国翻译, 2006, (4).

[2]陈新仁. 《新编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陳正红. 近十年我国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9).

[4]姜海清.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J]. 苏州大学学报, 2004, (9).

[5]夏中华. 2012. 应用语言学范畴与现况[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对比翻译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