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马焦拉》中的“树王”形象分析
2020-07-14李雪
摘 要: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形象则成为了作家抒发情感、针砭时弊、表达期许的载体。在作品《告别马焦拉》中,“树王”一直与马焦拉岛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本文通过西伯利亚作家拉斯普京对“树王”的描写分析,来展现马焦拉岛生态的顽强,揭示当地老一辈们的坚守,书写人性。
关键词:拉斯普京;《告别马焦拉》;“树王”形象
作者简介:李雪(1994.1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辽宁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俄罗斯地域广阔,森林繁茂,人们便与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作品《告别马焦拉》中,“树王”的形象占据着大量的笔墨,他是那么的魁梧、庞大、充满力量,巍然屹立在马焦拉岛上,在生活的长河中,谁伤害他,谁便要遭受报应。岛上的人民经历着现代的冲击,不得不搬离世代久居的家园。树也经历着同样的遭遇:工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焚烧他,杀死他,陪伴在他身边的白桦树不堪重负,惨然倒下,但经历了几次的折磨之后的他仍生命力顽强,屹立在生他养他的岛上。这一形象不仅代表了俄罗斯这片广袤大地的自然特点、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展现神学色彩,更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以及对传统坚守的呼吁。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风貌对人的影响极大。且不说俄罗斯,就看中国,江南水乡的人往往如水一般的温柔,而北方的人则如绵延高山般的豪迈。即使是文学创作也会带有地域性的气息。受当地自然风貌以及民俗的影响,作家的创作总是会带有作家熟识的地域特色。而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广大,独特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其广袤森林的形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森林、离不开树,因此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对大树、森林形象的书写不胜枚举,而在《告别马焦拉》中,作家更是用一章的笔墨细致地书写了“树王”的形象。“无论是马焦拉岛还是马焦拉村,离开牧场上这课落叶松都是不可想象的。”[1]人们对树有着独特的感情,树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部分人精神上的代表。因此在外来人员想砍倒这棵树的时候,作家将树的倔强与不屈描写得淋漓尽致。无论工人们怎样用火烧,用树据,“树王”总能毅然伫立,保持着自己的傲骨,不向敌人低头。他不仅仅是一棵百年大树,更是马焦拉岛大自然的代表,用尽毕生精力向现代抵抗,向工人们对大自然的侵占、对传统精神的破坏发出怒吼。树不倒,生态便能保持,传统也依旧存在,马焦拉岛还是那座熟悉的岛屿,人们围绕着他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将继续下去……
2、神话的诗学阐释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雷神、风神、太阳神等都有着广为流传的传说,神赋予了人们力量与信仰。到988年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被立为俄罗斯国教,但多神教时期形成的礼仪和俄罗斯风俗却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一些多神教的信仰演变成基督教的教规,众神和基督教的圣人合二为一。因此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宗教书写外,还经常见到神学形象。
拉斯普京笔下的“树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马焦拉岛还是马焦拉村,离开牧场上这棵落叶松都是不可想象的。他高高地耸立着,主宰着周围的一切,……即使再有学问的人也不敢称之为“它”,不,“他”是“树王”……人人都熟识他。[2]他就像一位王,赫然俯视着岛上的一切,经历着岛上的历史变迁。人人都敬畏他,因为大家总结出一个道理:凡是有罪的人,或者是残害过这棵大树的人都会惨死在树上。维拉的儿子从树上跌下惨死,原因便是儿子砍烧了树的枝桠;惨死在树上的兵也被再次处以另一种刑罚——从陡峭的岸上抛进了安加拉河。“树王”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当地人对他的敬意就如同对马焦拉岛的尊崇。他就像是“自然之神”,给与岛上的生命慷慨地提供着补给,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香火传承,又像是“马焦拉之神”,保护着村民们在这片热土安逸地生活,这是“母亲岛”,不能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亵渎她。
在西方神话视域中,人类的家园是以树为基、以水为源的空间,树从大地之母得到给养,庇荫人类,水自天降雨露而来,意为神恩降临,维系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另外,作品中的“树王”形象使马焦拉岛成为有思想的机体,延伸了作品的生态伦理意义。
3、人性的书写
一个人如果忘了本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会失去归属感,更会丢失安全感。马焦拉岛的老一辈们坚守着传统,保持着本真,珍惜着岛上的一草一木;“树王”高傲地昂着头,顽强地抵抗着“坏人”的入侵,感恩着马焦拉岛的哺育。
现代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但老一辈们用尽自己的全力保护着这最后一片净土,即使必须搬离,也按着每年的习俗,粉刷着温馨的小木屋。似乎在老人们看来,这最后一次的粉刷不仅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成为了房屋隆重的葬礼。“树王”经历着岛上的风风雨雨,即使遭遇了一次大自然的雷劈,但它依旧赫然屹立。自然这位母亲也会教育自己顽皮的孩子,使它褪去天真,走向成熟。也正是如此的经历,使得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人为迫害里忍受着疼痛与之抗击,即使奄奄一息,仍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展现出自己的顽强与傲骨。“树王”最终的命运可想而知,但他带着老一辈们的坚守与传承,守护着这座原本祥和的岛的精神永垂不朽。
“树王”的抗争正是老一辈们人性的展现——守护传统。这传统里既有对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难舍,也有人与自然、大地之间的难分,更有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传统的难弃。老一辈与年轻一辈对于离开马焦拉岛的不同态度正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他的作品是有争议的,有人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而作家本人却认为“保守主义”能拯救世界;有人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而拉斯普京则强调“俄罗斯只能靠俄罗斯思想来拯救”[3]。作家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击,但作家并未完全的否认现代性,而只是认为当代的新人们在接受现代性的同时不能忘本,不能丢弃民族传统的根基。
“树王”的经历不仅仅代表了大自然对工业化的抵抗,更展现了老一辈们对传统的坚守,年轻一代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大自然有“树王”的坚守,老一辈中有以达尼拉为代表的妇女们的不离不弃。人与自然共同“敌人”的展现加剧了作品的生态及民族传统意义。
结语:
文学形象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作家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来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拉斯普京笔下的“树王”既将俄罗斯这片广袤大地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又赋予其神话的诗学色彩,预示作品的主题。“树王”形象的书写具有浓厚的情感化的叙事特征,在传情达意的同时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文学形象的书写在作家笔下从未停息,因此,对文学形象的研究对作家个人及文学都有着较大的诗学价值。
注释:
[1][苏]拉斯普京著;王乃卓译, 拉斯普京小说选[M]. 1982年01, 216.
[2][苏]拉斯普京著;王乃卓译, 拉斯普京小说选[M]. 1982年01, 216.
[3]张建华,拉斯普京:守护民族传统的根基[J]. 社会科学报,2015 年4月30日008版.
参考文献:
[1][苏]拉斯普京著;王乃卓译, 拉斯普京小说选[M]. 1982年01, 216.
[2]張建华,拉斯普京:守护民族传统的根基[J]. 社会科学报,2015 年4月30日008版.
[3]陈彦会,《水库库区》的艺术世界--《告别马焦拉》在21世纪的回声[D].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