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稻船长”有个田园梦

2020-07-14郭煦

小康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刘春富锦市综合体

郭煦

稻海“ 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游客观光旅游。

芒种时节,富锦市的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绿油油的水稻连成一片“稻海”,蔚为壮观。“稻海”里,矗立着一座帆船形状的建筑,犹如在扬帆远航。57岁的农民刘春,便是这艘“帆船”的“海稻船长”。

黑龙江省富锦市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被称为“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中国水稻第一县”,享有“黑土绿谷、北国粮都”美誉。

从上世纪80年代用传统的牛马拉犁,到如今70多台各类大型农机春种秋收;从农忙时的早出晚归“两头见不到太阳”,到如今拿着手机就可以监测田间地头的变化;从旱田种植“靠天吃饭”,到如今将稻田“种出了花”……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几十年来当地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富锦农民,刘春回忆道:“那些年种地苦,当年这里还是旱田,村子离这儿30多里地,凌晨3点多就开着拖拉机下地,用镰刀收割黄豆,然后装车、卸车,晚上10点到家,睡4个小时,第二天凌晨2点再起来做饭,准备下地……”

上世纪90年代,刘春花4000多元买了村里第二台小四轮。但“旱年头丰收,涝年头绝产”,仍让刘春难以安心,收入得不到保障。2010年以来,富锦农民找到了适合当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模式,从玉米、小麦、黄豆转变为种植水稻,随着三大治水工程的建设,富锦市的内涝少了,农民们纯“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变成“旱涝保收”。

2013年,刘春带领当地农民成立了合作社,这也是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的经营主体。把原来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连成片,增加了不少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但提高了粮食质量,还拓展了市场,增加了收入。除了给社员分红,合作社还带动4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超过3000元。

2013年,合作社流转了423户10858亩土地经营权,带地入社会员由最初的24户发展到2015年的117户。2014年每亩收益978元。2016年,合作社取消了保底分红,采取风险共担的方式,按入社土地面积比例,对年终的盈余按照不低于60%的标准进行分配,亩均比保底分红增收80元。

侧深施肥,鸭稻、蟹稻、鱼稻共生共养……这些举措提高了“稻海”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通过应用水稻节水技术,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900立方米降至460立方米,减少了近一半。

此外,合作社还采取了“生产+加工+科技”的运营模式,实行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956万元。

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富锦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农机化、水利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刘春的合作社目前已有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大型农机设备70余台套,价值700余万元。

利用农业+文旅的综合发展模式,这里还形成了稻海田园综合体——富锦万亩水稻公园。它是黑龙江省建设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每年6月份开始,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万亩水稻公园游览观光。

刘春说:“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时心想,种地就种地,还能种出‘花来啊?没想到现在我们依托10858亩水稻田,制作稻田画,打造了819亩核心景观区,还真让这水稻种出了‘花!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看看,富锦大米是咋种出来的。同时,也扩大了富锦生态农业的知名度。”

如今,“稻海”建成了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每年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游客。“让大家来观光不仅是为了门票收入,而是让更多人看到我们黑土地上的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好大米。”刘春說。

猜你喜欢

刘春富锦市综合体
Photoexcited carrier dynamics in a GaAs photoconductive switch under nJ excitation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黑龙江富锦:湿地风景秀丽如画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垫肩传情
基于能值理论的富锦市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钓者
浅谈富锦市寒地水稻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