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竞争战略分析

2020-07-14曹凤伟

今日财富 2020年20期
关键词:城乡税收竞争

曹凤伟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注重科学性和协调性,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明确主线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税收竞争战略关系到区域内外的经济稳定运行,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税收竞争管理,将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收竞争战略有效结合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应该予以重视的课题。

一、引言

现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比较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公正的弊病。解决长期存在的不利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的。各区域要发挥好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通过有效税收竞争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不断清除税收竞争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抑制税收竞争消极效应。

二、发挥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促进城乡区域及早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一)重视统筹协调经济区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城乡间统筹协调的发展离不开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也要不断协调好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和带动乡间产业的合作发展,将提升居民收入实际收入纳入行程,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区域性的经济发展,给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奠定基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得差异性,城市经济是城乡经济发展得重要前提和动力基础,区域主体要围绕主题主线,明白其基本得发展思路,认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协调关系,避免只顾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以及文化发展等建设。

(二)处理好城乡利益二元结构,有效科学配置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许多该由农村所有的资源纷纷流向了城市等发达的地区,极大地阻滞了乡村的发展。我国许多大省份就存在上述的这些问题,城乡发展无法协调。城乡协调发展不等于就是消灭农村的存在,也不是什么隔离发展,而应该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城乡之间建立着一种衔接过渡带,让乡村也能拥有城市的发展优势和产业配置。在现如今的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导向型,资源会随着利益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更容易由农村转向城市发展。为了更长久的发展,我们应当稳定好集体土地的承包权,让农民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土地收益,强化土地的承包继承抵押等功能,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充分保障好农民的合法土地占有权益。同时也要坚持自愿原则,做到不强迫,严谨准确的原则,为广大农民提供相关的咨询帮助。

(三)有效落实和完善涉农税收政策,重视“三农”问题的状况

1.“三农”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难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的地位越来越来重要。但是,在城市和农村相比较来说,政府在财政税收的再次分配方面更加倾向于城市居民,但对剩余收入的索取要农村大于城市。这种再分配的模式会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剧了我国财政分配不公平。所以,必须制定城乡税制统一标准,提高城乡居民纳税过程的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对社会上比较弱势的群体的剥削。

2.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税收政策

区域内相关部门要树立科学的税收管理观念,将减免税收政策落实在实处,增加实际税收优惠,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农业现代化战略,不断实施更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将税收政策的积极效应有效发挥,不断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创新分配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城乡发展失衡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区域政府要尽力改变这种失衡格局,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要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要有效创新分配手段,构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的科学配置。

三、抑制税收竞争消极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要不断缩小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实际差距,实现不同区域下基本公共服普及化和均等化。对于税收竞争的双重效应,必须要完善和发展区域经济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将限定范围规范在中央政府设置的秩序框架进行有效税收竞争,逐渐形成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市场体系和作风,有效规避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一)规范省以下财政分权秩序

中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已经多年,但是基于国情下国有资源、国有土地以及国有经济依然有大量存在事实,不同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分税制具有差异性。中国立足于本国经济国情,在财权划分体制上重视分税与分租、分利的适度平衡等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是国有土地、国有资源和国有经济存在的多种类型收入,有效完善财权划分体制,降低收入归向不确定性,从而给中央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区域各部门必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收入纳入财权划分体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收入主要流向地方,从未给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造成不利影响,避免出现分配不均不合理的现象。

(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虽然我国出台了区域经济规划,但是区域内以及之间的行政分割依然普遍存在,资源的整合協调工作依旧不到位。所以,必须不断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发展的严重干涉,合理集聚区域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这是区域发展必须重视的课题。各区域必须提高整体优势,在竞争中合作,不断实现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避免各区域进行恶行竞争,不断优化各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和目标,提高各地方政府的合作能力和兴趣,开展有序公正的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分税制的不彻底性加大了各政府间地方保护主义的程度,不利于规范统一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转变政府职能

要明确政府市场经济中发挥的角色作用,厘清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职责。政府要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工作比重,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减少政府财政对企业的干预。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主体,引导着各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政府要实现转型,加大区域公共投资建设,体现服务型政府职能。在一般生产建设领域内,财政要坚决避免进入,不能提供财政补贴和投资于特定特殊企业,更多的提供公共服务,推进职能转变。规范政府收入来源和使用方式,有效取缔不合理的非税收入途径。只有将政府职能公共化,才能有效规避各政府因经济利益而导致恶性税收竞争,将政府行为法制化、规范化,提高政府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扫除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创造规范税收竞争的基础条件

要规范税收竞争,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进行规则和机制,使市场竞争者以市场规则进行有序竞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各区域地方政府要创作创造规范税收竞争的基础条件,有效加快政府行政和服务功能转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要利用好基础条件,不断增加各地各级政府开展公平公正的税收竞争活动,实现各区域经济要素的有效协调发展。

(五)加强区域税收协调

区域部门必须建立科学的区域税收协调平台,要建立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打破区域间行政界限的影响,加强不同区域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加以解决。上级政府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以产业鼓励为主要内容,将先进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与税法的价值和发展目标进行协调匹配。遵循目前的税收制度,不断提高税收支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发挥好新兴产业的实际特点。利用好当地出台的各种税收优惠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激励作用,不断规范税收竞争机制体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六)树立经济税收观

各主体一定树立正确的税收观,要依法纳税,绝不能偷税漏税。重新审视依法治税和组织收入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组合。对税收的实际分配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完善的调整机制,严格控制好税收征管的严谨性,加大相关考核力度,推动任务型的考核向有效型转变。区域经济各主体一定要不断摒弃不合理不科学的税收政策,优化颁布更加公正合理的税制规定,不断引导外资进行区域产业发展投资。各区域政府不能利用特殊权力,地方优惠政策不能和国家出台的税法政策相冲突,严禁重复征税和擅自减免税发生,保障整体税法税制的公平公正,一定要遵守统一规范的标准执行税收,给予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税收环境。

(七)完善财税体制

要不断完善财税体制,建立利益信息共享的机制平台,合理安排保障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现阶段,区域间财政体制分割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其次,由于各级政府权责不清,财权、事权不匹配,非常容易出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情况,不利于区域经济地健康发展。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不合理,大多数支付规模比较小,不能有效促进各地财力平衡发展。要不断完善资源税费体制机制,保证当地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只有不断完善财政体制,利用好区域间优势条件,才能有效实现战略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经济主要受不同区域间各种因素差异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就要不断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不断推进经济改革,提高區域竞争优势,积极引进有利资源资本,发挥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做到区域经济有效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各区域必须要发挥好税收竞争优势,不断深化税收竞争的相关改革,规范政府相关职能,健全完善财税机制体制,创造税收竞争的有利条件,有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城乡税收竞争
竞争的合适位置
感谢竞争
税收(二)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税收(四)
税收(三)
正确面对竞争
上半年个税同比增长150.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