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的保护机制研究

2020-07-14王茜崔文静何文满谭建亭

今日财富 2020年20期
关键词:汉中技艺文化遗产

王茜?崔文静?何文满?谭建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已成为全世界的行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使命。陕西科技大学拾遗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非遗汉中棕编现存的销量差、知名度低、无人传承等问题,而后前往当地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活动,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给出解决方案及保护建议,构建了非遗棕编和时代接轨的桥梁,为棕编注入新的活力,使处在消失边缘的指尖技艺重回大众视野。

陕西汉中南郑的省级非遗(棕编)——棕箱及棕制品加工技艺曾在陕南汉中及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在汉中市南郑区的高庄村,这一技艺有近千年的历史。该产业鼎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两千年初。当时的高庄村家家户户都在农闲时从事棕制品的加工销售,男女老少参与其中,并成为本村的主导产业且辐射带动周边十余个村,形成了当地村民们致富创收的主要途径。当时的周边县城和汉中市农贸市场随处可见棕箱、棕床垫、棕拖把、棕扫帚、棕板刷等棕制产品,南来北往的客商来到汉中必买棕箱等产品以作纪念。可现如今随着时代的更新发展以及新型替代产品如箱包、席梦思床垫的广泛使用,棕编工艺品已经不能被时代所广泛认可。

一、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的现状概述

如今,提起汉中棕床垫,棕箱,认识它们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会做这些产品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随着新型替代产品的出现,绿色、低碳、环保却带点土气的棕制产品及其加工行业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冲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棕编的知名度和它不再流行的产品一样, 从大众熟知变成了鲜有人知。

现有产品如棕箱、蓑衣、棕垫等产品,体积较大,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比如:制作一个棕箱需要花费两到三天时间。如果面向市面,订单量突然增多,短期内根本无法制作出成品,所以销售仅仅通过熟人介绍买卖,产品销量极低。并且如果将售卖价格和制作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进行换算,棕编传承人一天最多只能赚六十元,有的甚至不足十元。与外出务工所得工资相比而言,相差甚远。同时,手工棕编产品的外观在工业化产品的对比下精致美观度较低,而价格在低廉的机器化生产产品中显得较为昂贵,如今原意购买棕编产品的人越来越少。

此外,21世纪的年轻人习惯于当代社会快速,便捷,高科技的生活方式,很少有年轻人能沉下心专注制作棕编。另外制作棕编耗时长,收益低,在经济上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在高庄村1450人中,能够独立完成棕编制品的人35岁以上仅占30%,30岁以下的村民基本不会棕编工艺,棕编传承人不愿意继续将这个事业继续下去,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世人感到担忧。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把编制棕编产品当作主业,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也渐渐放弃传承棕编技艺选择外出打工。如今的棕编产品知名度低、销量差,以及技艺无人传承,这流传千年的指上非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陕西科技大学拾遗团队对汉中棕编的保护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团队致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于2018年底建立。团队成员在2019年1月前往汉中棕编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调研了当地传承人的数量及年龄,当地人对棕编产品前景的看法,并在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了解外界对非遗棕编的认识。调研发现当地传承人的年龄大都在65岁以上,且仅占当地人口的8%,而当地传承人大都不愿意继续做棕编,而外界对非遗棕编的了解程度近乎为0,其保护和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在了解到非遗棕编的现有情况后,拾遗团队于2019年7月在此前往汉中南郑开展一系列保护活动。通过查阅文献充分了解棕编项目及各地对其的保护措施,歸纳总结出棕编现有保护措施中的不足并完善;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研以及对传承人、村干部、政府部门的重点访谈后总结出棕编现存 “销量差、知名度低、无人传承” 三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和时代的结合程度不够。在进一步研究讨论后,拾遗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非遗棕编的实际情况分别针对这三方面给出详细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

拾遗计划开展了工厂参观与访谈、走访南郑县非遗文化馆等活动,深入了解了其它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借鉴了其他非遗发展保护的成功实例并结合棕编特色,制定了文创产品的方案。设计与艺术学院同学的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贴近现代生活的棕编文创产品,改善了棕编销量差问题;拾遗计划进行了体验店装修、墙绘制作、写稿宣传、宣传渠道经营等活动,从当地开始逐渐向其他地方介绍棕编,解决了棕编知名度低的问题;拾遗计划举办了棕编技艺培训会、棕编走秀展览等活动,让当地人了解棕编的魅力,让棕编走进当地人的心里,改善了无人传承的问题。同时“前身”为“西北轻工业学院”的陕西科技大学在轻工方面有极强的师资基础,针对棕编产品本身植物纤维掉渣、落灰的特性,拾遗计划将棕编原料带回学校,请教专门研究植物纤维的老师进行材料改性研究,现实验室理论研究已经成熟,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最终,拾遗计划开展的一系列棕编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棕编保护存在的三大问题。同时,在开展棕编保护的活动中,拾遗计划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棕编技艺的熟练程度、从事做棕编产品制作的意愿等情况,搭建起了贫困户和棕编合作社从事制作棕编工艺品工作的桥梁,将精准扶贫和非遗保护结合起来,解决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拾遗计划在参照现有实践反馈的前提下继续查阅文献针对政府、棕编合作社、投资方、高校等不同方面给出非遗棕编保护的建议。拾遗计划事迹被近百家媒体报道,同时棕编技艺和棕编制品也被推广至全国各地,处在遗忘边缘的棕编制品正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三、对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保护研究的建议

高校大学生更是传播知识文化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地方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中来,拓展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服务领域,推动非遗保护的进程。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关注汉中棕编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熟练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非遗棕编发展。积极参与各类型创新创业、互联网+、文创产品设计等大赛。以棕编为项目对象,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并通过各类比赛进行推广。从而提升棕编的知名度,扩宽棕编发展市场,使其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当中。

同时,为棕编拍摄视频纪录片、设计广告、销售策划等。相较于地方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对这类技能更加熟悉。以新颖的方式进行视频宣传、广告设计、销售策划,既是棕编发展的福音,又是大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绝佳机会。

此外,高校大学生应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致力于非遗棕编的保护中来。大学生团队大多跨越各个专业,兼具各类专业人才。机械专业可以对接制作流程,经济管理专业可对接市场销售,设计专业可对接设计宣传,汇聚多方力量,助力棕编发展。

高校大学生应主动做一个非遗棕编保护的践行者,深入了解棕编,也让棕编融入我们的生活,达到可持续传承的目的,只有传承下来才是对棕编最长久的保护。(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2019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708016)

猜你喜欢

汉中技艺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传授技艺
Tough Nut to Crack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汉中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第二十六站:汉中]
汉中的菜豆腐(散文)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