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物活起来

2020-07-14王晓东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故宫大众文物

王晓东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走红,许多青少年对“盗墓”的兴趣远远多于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其实,与神秘、刺激的“盗墓”相比,考古和出土的文物中蕴含着严谨而丰富的科学知识。那如何让冰冷的文物走向大众,让文物活起来呢?

“云上博物馆”让文化活起来

2020年3月27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七所博物馆在拼多多上开启直播,并上线销售近千种博物馆特色精华周边产品。只要宅在家里,人们就可以一边听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梵高的画作的故事,一边下单印有梵高画像的笔记本、丝巾、马克杯;一边听汉阳陵直播的汉朝历史,一边下单一个陶瓷小马吊坠……

这是疫情期间的意外收获。往年春节,多数博物馆非但不闭馆,还会组织庙会、新年主题展等活动,但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许多博物馆陷入了“闭馆潮”。一些博物馆不甘静默无为,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云复工”,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许多博物馆扮演的是“文物仓库”,学术味太重,老百姓不感兴趣也看不懂,但借助接地气的网络直播,可以更有趣地传播知识,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对于观众来说,虽然是因为受某个讲解员的“颜值”或“有趣”吸引进入了直播间,但当他产生了兴趣爱好,就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一睹文物真容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共赢。

“云上博物馆”本质上是“窄播”向“广播”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活起来?就要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语言为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所在,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它的每件藏品、每个元素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虽然独一无二,但很多时候不为人知;即便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因为宣传和讲解不够“接地气”,观众也很容易走马观花。借助于网络直播这样的巧思,消费者可以发自内心地认识它、喜爱它。

“云上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方式的创新也别具意义。以故宫为例,从铺设网店到试水线下快闪店,从设计手游到销售手机贴纸、相框,从《国家宝藏》等综艺热播到线下策展遍地开花,从“故宫的雪”“故宫的猫”刷爆网络到“故宫口红”“故宫咖啡”等文创产品频频亮相,故宫的每一次跨界融合与创新都会迎来外界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博物馆收获的不只是口碑,还有一种文化保护思路:通过数据化,历史记忆被完好保存的同时,博物馆还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这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支撑。

博物馆在闭馆期间推出直播活动,虽是权宜之计,却也不失为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让人意识到了线上传播的明显优势。因此,“云上博物馆”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疫情过后,文博界应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以及如何适应并有效运用新媒体提供文化服务,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跟上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并以此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作者扶青,选自《乐清日报》2020年3月31日,有改动)

周屹灵:一件文物冷冰冰摆放在博物馆里,没有什么说明,好比一块石头,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的。但如果经过考古专家考证,说这是一块与乾隆皇帝有关的石头,而且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那么感兴趣的人就多了。这样,文物就有了生命。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历史学者,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价值、历史地位等,做好相应记录。之后,请专业人员进行整理,比如制作成影像资料、绘画等形式,并注以文字说明,让大众感受到文物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具有历史人文温度的。

我们可以走到文物的背后,将历史、科技和娱乐融为一体,创作一些活泼新颖、互动性强的剧本,让人们亲自扮演,演绎感人而又精彩的故事。还可以通过音乐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的历史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或歌曲,让音乐人唱出经典。

当今,各种高科技产品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文物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比如,有的博物馆会在每件展品旁贴上二维码,人们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近距离观看和了解该展品,从而知道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陶瑾:让文物活起来,是要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文物所拥有的价值、所承载的意义。比如说,人们熟知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安定、百姓的和乐,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国富民安呢?而像陶院落就恰恰相反,豪强大族的住宅与防御设施相结合,反映的是战火纷飞社会的动荡局面。这就给我们警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防止再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可见,文物是多么重要!它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件作品那么简单。它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对现实的启示,而这些都建立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上。

刘敏楠: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每一件文物,都属于不同的主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甚至文物表面的一道裂痕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谁还能说,文物只是器物,是没有生命的死物呢?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让各种文化资源包括文物活起来,让它们说话。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像一个蕴含着各种重要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元素的矿藏,只有开掘出来、提炼利用,这些价值才能彰显,文化血脉才得以延续。

郑艺楠:走在博物馆中,那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是那么神奇且美丽,我们能感受到属于历史文物的那份厚重感。

但看多了静止的文物展品,难免会觉得有些无聊,眼睛也有些疲劳。这时,我想起在故宫里看到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枝条在摇曳,船只在行进,人物在活动……简直和真实的场景一样。

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文物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给我们展现动态美,还可以让历史场景重演,比如将历史场景制作成电视剧、电影等,这样一定会深受大众的喜爱。就像央视的一个文博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使更多的观众想要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国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让文物活起来,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博物馆,让大众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文物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还在于对文物的保护。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并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傳播者。“活起来”的文物正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  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宝贝,也是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以亲民、科普、多元的方式向大众讲解文物的魅力,探索文物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挖掘文物在新时代的价值,吸引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使其从文物身上看出时代的变迁,得到现实的警示,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当下之意。

猜你喜欢

故宫大众文物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雪中故宫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故宫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