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评优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20-07-14杜鸿奎
【摘要】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评优活动的目的是学习、交流、展示高效课堂创建成果,促进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优活动特色纷呈、亮点频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是,竞赛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优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3-0076-02
近年来,笔者所在县每年都举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评优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学习、交流、展示高效课堂创建成果,促进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竞赛中,参赛教师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特色纷呈、亮点频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是,评优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课堂教学竞赛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评优公开课中普遍存在“压缩饼干现象”,即课堂教学课时容量过大,教师将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内容浓缩成一课时以展示所谓的“完整”教学过程。随之出现的就是教师只注重课堂进度,关心的是完成预设任务,一个问题刚刚提出,学生的读书声刚落,教师就请学生进行回答,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明显不够,拖堂现象也就随之出现。
2.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和确定还不到位。比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一位执教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体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观和木雕的精美;通过少年的言行,初步感受卖木雕少年美好、纯洁的心灵。设定的这个目标只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没有语言文字训练方面的要求,与教材编者的意图很大差距。再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一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两个教学目标都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而且定位太高,没有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把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到每个课时,听课教师搞不清上的是第几课时。
3.课堂教学中语文的学科性质凸显不够。一些参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教育课。课堂中对朗读、背诵以及结合具体的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运用训练明显不够。还有对读写结合不重视的问题,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第三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即从一个事实可以推出两个结论,有位老师在教学时又是课件演示,又是列表,又是提问讲解,用了十多分钟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怀疑,而相反对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却未予关注。这些现象都反映出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让学生理解、感悟、体会上,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作者怎样写出优美文章这一问题却未予重视,没有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4.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掌握文章的思路引导不够。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采用了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把这些重点的词句段用课件呈现出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来理解,学生如果得不出正确结论,教师就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做固然也没有错,但是教师不重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揣摩文章的层次和结构,理解和学习作者的思路。老师们往往认为把精力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揣摩作者表达顺序、思路上,凸显不了课堂的精彩,彰显不了新课改理念,从而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移。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几位执教老师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人物的。一位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题是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习作练笔,但是,课堂教学中却对作者如何描写人物没有任何提示,这样教学,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
二、几点思考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恰当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各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师要读懂作者,读懂作者眼中的人物,读懂作者的感受和态度,读懂课文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价值取向。教师还要认真学习教师用书,领悟编者意图和教学提示。最后,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找准学段目标和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语言表达方法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确定明确的、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2.要准确把握语文的学科性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白了,就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以便于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们交流思想”,他还说,小学语文教什么,一要教识字写字;二要教读书;三要教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教什么的时候,要依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及课后思考练习题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学习的写作方法等。这个训练点一定要找准,但不可面面俱到,做到该教的就教,该学的就学。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和思想情感的挖掘一定要适度,要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和背诵,要整段整篇的读,不是只言片语的读。课堂提问要尽量少提,要精简整合。只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出感情,课文的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3.要强化整体意识和篇章意识。阅读教学的一般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里的整体是指整篇文章,部分就是组成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前一个整体是指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初步理解。后一个整体是在弄清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各部分与整篇课文的联系的基础上,对一篇课文的比较完整的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提问,要从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条理以及文章的线索或者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要特别注意紧扣课题进行整体导读。要从整体出發设计板书,板书要突出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条理,要让学生能完整的认识作者组织全篇文章的思路,要能完整的反映文章中人物之间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强化篇章意识,一篇文章所要描写或表达的人物、意思、情境以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价值等都是前后连贯的,没有整体意识,对课文只抓住片言只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无法体会和感悟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抓住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思路,就是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揣摩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这也好比浇地时先要疏通渠道,渠道不通,水再多也不一定能流到地里。如果学生一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就比较深刻,表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阅读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原因在于当前我们把语文教学搞得过于复杂,使它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任务。当前,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驭繁就简,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铭德.“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
[2]王纪学.《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及评析[J].山东教育:小学刊,2012
作者简介:
杜鸿奎(1963-),男,汉族,甘肃古浪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