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2020-07-14郑超葛瑞影
郑超 葛瑞影
【摘要】修辞教学是对修辞学一般的理论、修辞现象分析、运用的知识传授,普通的修饰词语在语言文学存在的时候,不见其华,学习者运用到实际的言语过程中,就会使语言精湛,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修辞观察、分析、联想、鉴赏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当前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常见运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其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本文就尝试着分析在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关键词】大学 语文 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122-03
语文语言文学修辞是大学语文所要学习的一项重点内容,但专门针对修辞的知识点是比较分散的,特别是其具体的特点、不同的作用等,未有系统统一的讲解,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准确、简练地表达思想情感,学好修辞运用,还要注意词语的推敲、句式的选择、文段的句意等,都要进行揣摩。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将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希望为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语言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我们说的“打比方”,是借用一种常见的具体事物、道理,说明抽象的事物或是道理。一般來说,比喻包括了:被比作的事物(本体)、作比事物(喻体)、标志词(比喻词)。其作用有三点:一为让原有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二为让原来抽象的事物可以更加具体、形象,说明事物,让人容易理解;三为将所概括的东西具体形象化,达到言语效果最佳。
根据本体、比喻词是否出现为原则,比喻的形式一共有三种,即明、暗、借。以下对这三种不同的比喻加以说明:
明喻:明喻指本体、比喻词、喻体均出现了。一般来说,在明喻里其常用的比喻词包括“若”、“好似”、“犹如”等等。而且表现形式也极为常见:A像B、乙像甲。例如在《长亭送别》里的这一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译成现代文为:暖而可口的美酒,清凉似水没有滋味,其中多半是情人的相思泪。这里的本体为酒,喻体为水,而比喻词是“似”。
暗喻:暗喻只有喻体、本体出现,这时的比喻词是被隐去的。暗喻的比喻词有“变成”、“是”、“当作”等等,其常用的表现形式为:A是B、乙变成甲。再以《长亭送别》里的这一句为例: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其后半句“其中多半是情人的相思泪”,这里的本体为酒,喻体为相思泪,“多半是相思泪”其中的“是”就是被隐去的比喻词。可见这一句话包括了明喻及暗喻两种方式。
借喻:借喻比较复杂,在借喻中看不到比喻词以及本体,而是直接将喻体当成本体来进行描述。其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B代A。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
2.排比
排比这一种修辞方法是将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者近似、语气一致的分句、句子、词组组合在一起、串成排列表达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将文章的语式贯通,气势壮大。在一些文章中,有的内容没有办法总结概括,只能用列举的方法来进行描述。有的虽然可以总括描述,却故意列举构成排比,目的是让语势加强,让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升。例如在说理时,采用排比的方法可以把观点说得更加透彻、更严密,有条有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抒情时,采用排比的方式,又可以把感情更好的宣泄出来,可使语意鲜明,语气连贯。在古代汉语的说文中,排比可以说是他们运用非常多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渔网不入池塘,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木材用不尽……”这种就是典型的排比,将种植、渔业、林业用排比的说法加以说明,说明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重要性。
3.对偶
对偶指的是把语法结构相同或近似,又或是字数相等、意义上有一定联系的一对句子、词组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其形式上分析,对偶的音节非常整齐,有一种极强的节律感。而从内容上分析,对偶有极强的概括性,而且集中。对偶具有明显明确的民族特征,形式上,对偶讲究音节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诗词与虚词相衬,表现整齐,方便记忆;内容上互相补充,表达效果突出,所以在一些议论、抒情等文章中被广泛使用。
对偶又可分成正对、流水对、反对等等几种不同的形式。
正对:正对对于结构有严格要求,是需要上、下句内容相近进行映衬、补充的,两句话在词性、句法等是分别整齐相对的。例如《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流水对:也称之为串对、连对,需要的是上句、下句的内容是相连,可以表达某种条件、因果的关系,这种对象比较少见。
反对:上句、下句的内容相对的时候,可以起到相互对照以及映衬的作用。例如《长亭送别》中的“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就属于反对。用“无人语”的安静对着“听马嘶”的声音,突出了映衬的作用。
4.夸张
夸张指的是对事物特点、形象、作用等等进行强化的作用,能起到渲染的目的。故意把话说得更大或更小。其目的在于可以深刻的突出作者对某一种事物的态度,以此来引发起读者的共鸣。且通过对于某些事物的形象加大渲染,能更好激发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和审美感觉,让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明显、突出。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的雪景总体上用的是比喻,而“千树万树”就是一种重叠使用的夸张手法。类似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子还有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举例。
5.反诘
反诘这种叫法比较陌生,实际上反诘又称之为“反问”、“诘问”,指的是故意使用疑问语气,以此表达内容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虽然在句内可见有反问,但是是属于有问而不答的形式,且并不要求回答。用一种否定句、反问语的语言,说出其要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则用反问语气说出来,以此表达出一种否定的内容。
例如,“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成现代文“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最后一句用的就是反诘修辞法。
6.重叠
重叠又被称之为叠字、复沓,简单来说是文章中有意而重复使用的某一些字、句、词,这样的使用可以让文章的节奏感更强,并且还可以提升表达的情况效果,可分成连续以及间接重叠两种形式。
例如:《声声慢》中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非常典型的重叠修辞使用方法。“寻觅”、“冷清”、“凄惨”以两字重叠的方式,让文章在开头时加强了节奏感,更突出了那种凄凉及伤心的感觉。
当然,大学语文的修辞除了上述这些外,还有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但这种修辞格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这里就不再过多分析。同时,修辞还有借代、双关、互见等等也是较为常用的,但由于大学语文涉及得比较少,文章也没有详解。对于大学生学习来说,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做好总结工作,丰富并积累更多的修辞知识。
二、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的教学现状
修辞教学是对修辞学一般的理论、修辞现象分析、运用的知识传授,普通的修饰词语在语言文学存在的时候,不见其华,学习者运用到实际的言语过程中,就会使语言精湛,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修辞观察、分析、联想、鉴赏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当前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可常用几个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其运用的特点。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中职教育学校多数把修辞教学作为是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构成,与语法、文字、语音、词汇等整入到模块中,未单独列成一个科目。所以修辞教学一般占到总体现代汉语课程的约五分之一的课时。但是,修辞作为研究语文运用技巧、规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特别是在大学生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向学科的广度、深度不断去发掘,这也是教育者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目前大学语文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的教学现状却不够乐观。
1.学生学习的时候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大学生对夸张、比喻这类的修辞不重视,认为语文本身就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的必修课,到了大学阶段后又重复学习,自然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不重视。还有很多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学习语文。而对于有语文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只是一种放松、消遣的过程,对于修辞技巧这种大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很多学生并没有兴趣。特别是很多修辞手法,是学生从小到大就接触的,如比喻、借代等等,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对于这些修辞方法十分不重视。例如,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雷锋,鲜红的路标,指引了我们多少人奋勇前进……”,这一句用的是比喻中的“暗喻”方式,其本体为“雷锋”,而“鲜红的路标”是喻体,在这里将比喻词隐去了,有的学生就认为这是一种借喻的方式,而实际上这一句话本体非常明显,可见很多学生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学会。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这样的修辞作用并不大,而其实这一句话正是用了暗喻的方法,才能让全句富有诗意,而且可以更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提升学生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2.学习方法不讲究,学习目标不清楚
部分大学生对于修辞学习仍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却在学习的时候遇到比较多的困难,没有什么好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修辞方法,且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讲解来学习,课后的时候也只是随意看一看,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这就是典型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学习修辞内在规律。如果学生对每一种修辞方法都非常了解并掌握了,那分析出这一句话中的修辞方法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大学生学习时,需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遗漏学习的情况,也要特别讲究学习方法。
3.缺少自我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其自学方面。在大学阶段只是上课听一听教师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时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但多数大学生自学能力不足,只是将老师看成了知识的传达者。但实际上教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学生除了学习更重视的是养成自学的能力,如果缺少自学能力,大学生将越来越不会学习,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大学语文的修辞教学策略
1.构建起正确的修辞观
我们国家的传统修辞一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前,都是以辞格中心论为上风,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定义、构成、分类、修辞作用,所以一般人说到修辞先想到的就是辞格。但是由于這一理念的影响时间非常久,同时很多教师知识未能得到有效的更新,所以这种理论仍徘徊在一代一代的 学子大脑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大学中文系学生在上修辞课时提不起兴趣,认为夸张、比喻、借代等等辞格早就学习过了,无法激发起对于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及时纠正这一偏见,从实际语言的运用以及辞格实例加以说明、分析。例如,可以举一段通俗实用的文字,它未用任何的辞格但也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深入题目的情境后,突出写作者更高的语言技巧。反之如果不顾及语体以及场合或是交际目的时,乱用修辞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可能显得更加不自然,甚至是闹出不小的笑话。所以讲解修辞教学的关键在于可以有效提升表达效果,更关键的在于运用得是否得体。例如,教师还可列举不同情景对话、不同作家作品语言特点以及修辞特点,对语言、词汇、文字等进行运用,这才是正确的教学观。
2.分析修辞现象把握整体
大学修辞教学目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表达、欣赏各种修辞现象的能力与培养,但因为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师很多时候将精力放在讲解各类修辞方法方面,如定义、作用、分类等,同时满足学生对这类修辞方式的识别能力,但这只是在中小学的修辞知识基础上原地行走而已,可能只是增加了一些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修辞而已。非常明显,这样的教学是不对的。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大学生实际运用修辞分析以及鉴赏的能力,需要突破传统的,超出教材的使用,对学生已掌握或是熟悉的修辞,尽量花少一点的时间去讲解,而需要把精力更多集中在分析话语或是整篇文章的修辞特点。这样总体分析修辞现象,对培养大学生实际的修辞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并且可以突出学生的惯式思维,在方法上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四、结语
综上,我们需要加大对大学生语言修辞学习,这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需求,提升语言修辞能力,对于增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伴随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有关教育者要积极采用对应的措施,完善当前的教学形式,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情怀。
参考文献:
[1]陆玉娥.大学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模式探究[J].汉字文化,2019(7):21-23.
[2]张燕.高校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文学,2017(9):148-149.
[3]冯雁.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7(4):66-67.
[4]张世胜.反讽之路:从修辞到文学[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1-46.
[5]林岗.文学与思想关系的历史观察[J].书屋,2017(8):38-44.
[6]邱代东.大学语文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定位[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4):61-63.
[7]王磊.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28):98.
[8]高成丽.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文学,2018(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