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在中苏边境守岛
2020-07-14卢星林
卢星林
我志愿“一手捏笔,一手握枪”
1966年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因“文革”原因到1967年才进行分配。分配方案中有一个名额是去人民解放军部队,这是我长期梦寐以求的志愿。
8岁时,首次见到解放我家乡的战士,成排站在院子里,纪律严明,我就很羡慕。解放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始终伴随我成长,至今依然喜欢。叔叔卢世立是解放军也是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文革”期间,穿绿军装成为时尚。我为了使自己成为持“一支钢笔,一支手枪”的人,决心去争这一个部队的名额。那年代很重视政治条件,我当年虽不是党员,但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按当时的说法——“黄瓜一样”清清爽爽。于是,我在11名家庭和社会关系都清清白白的竞争者中胜出。1967年底,我离沪北上去国防科委部队报到,同班同学、老大哥方彭君送我到十六铺码头。
我要去报到的国防科委部队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平台,这地方与内蒙古毗邻,当时戏说政治部大楼西边一半该属内蒙古自治区,东边一半该属吉林省。我途经北京时正是元旦假日,在友人家住了两天,继续北上,元月3日到达白城平台。下了火车,满眼北国风光,漫天皆白,寒风凛冽,顷刻间眉毛结冰了,南方穿过来的衣裤根本抵挡不住这严寒。赶紧办了报到手续,换上厚棉衣、军皮大衣,住进招待所。冷归冷,但我精神状态非常高昂。
部队代号为8309,番号是第三十一训练基地,这是常规武器科研基地,军级单位,官多兵少。所谓的官,大多是技术人员,戴眼镜的。我被分配在政治部秘书科(处),科长朱九阳山西口音,人说他过去是阎老西部下。秘书科仅4人,我仅仅是见习的“准军官”,未定级,拿45元的学员工资。但无论如何,我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正式军人了,自幼“一支手枪,一支钢笔”的理想实现了。笔,不用说,秘书科哪有不用笔的?枪,科里有手枪,部队第三研究科是轻武器科,子弹任我们讨要。我们科办公室西窗朝向内蒙古草原高坡,天然靶场,兴趣来了,甩手就打。领导来批评了,说别随便打,我们口头表示接受,一会儿又打。
刚到政治部机关的头个把月,我样样新鲜。司、政、后三大部的负责人大多是从抗日战争出来的,有的还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红军,而相当多的营连级的参谋干事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
下放野战军,接受再教育,与林彪侄子在同一连队
那时,姚文元的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在各级党报发表,不但知青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这些穿上军装的高校毕业生也要接受刚入伍的新兵(贫下中农子女)的再教育。我们这些来自清华、北大、复旦、北航、同济、南炮等高校的16名学生,虽然穿着四个口袋的干部服,却必须老老实实地服从班里两个口袋的士兵的管教。我们于1968年春下放到齐齐哈尔205团三营,分在七、八两个连,每连8人。我在八连。林彪的侄子林仲烈(南炮——南京炮兵工程学院毕业)与我同在八连。他的身份是不公开的,因为阶级敌人如果知道他是林彪侄子的话,可能会暗杀他。甚至当整个团拉到大兴安岭打山洞(坑道)时,上级特地关照别让他进坑道,担心炸药和塌方,只让他在坑道口烧开水、烧汤。林仲烈本人不错,不以大伯林彪的头衔来压人,甚至提都不提。他对大家也不错,水烧开了直呼“请喝水,请喝水啰!”待人和气,从没见他发过火。1969年底我复员离队时他还在部队,估计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他肯定不能再留在部队了。
我们16名高校学生在野战军205团当兵锻炼,就是205团的普通一兵,部队干什么,我们毫不特殊地一起干什么,从1968年春夏之交到1969年秋的一年多时间里,干了3个阶段的事:施工、支左、守边防。
所谓施工就是深挖洞。滨洲线铁路是哈尔滨通过大兴安岭出满洲里直达莫斯科的。为防止苏修入侵,铁路两旁山坡要打无数坑道,屯兵、藏弹药、藏枪炮。那时没挖掘机,战士用铁锤、钢钎打岩,大多一米半左右深的洞,填满炸药,一排总有20来个洞,炸药、雷管、导火线每洞装好,人都散离到洞外,爆破手(我也当过很多回)先点燃最长的导火线,从长到短,到最短的导火线点燃后迅速离开,出到洞外。几秒后洗耳静听,如爆炸声数与洞眼数一样,就是全部爆炸了;如爆炸声数少了,就有哑炮,必须排除,不然危险。挖洞昼夜三班倒,每日掘进两三米。我记得我们打的坑道宽三米半至四米,高度也一样。后来不见苏修侵入滨洲线,一路无数的坑道就没发挥军事效用了。
打坑道施工大概干了四五个月吧。一位清华毕业的同学半个脑壳被炸没了,眼睛也仅剩一只,命总算保住了。我的脸颊也被锤子偏过来打透,口内流血。在当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氛围下,不张扬,没下火线,当然也没告诉人。
打坑道告一段落后,部队拉到黑龙江省察哈阳建设兵团支左(即毛泽东说的“支持革命左派”)。在支左的几个月里,“贫下中农”的化身——无论老兵新兵都不如我们这些“臭老九”能说会道,上千人的大会上讲一两个小时没问题,什么九次路线斗争呀,什么继续革命理论呀,什么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就是毛泽东思想呀,一套一套的他们不如我们,甚至也不如支左工作的对象。因为察哈阳建设兵团的成员本身不是农民,而是知识青年,他们文化程度一般比战士高得多。工作好做的是这个兵团没分成明显的两派,我们讲讲大道理,编演些文艺小节目,活跃活跃气氛就行了。兵团人员绝大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在黑龙江上吴八老岛守边,差点接火
在支左的日子里,发生了苏联入侵我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事件,记得1969年3月2日有一次战斗,3月15日又有一次。接着,黑龙江上的吴八老岛也可能有事了,上级把我们所在的205团调到黑龙江省呼玛县境内守吴八老岛这道边防。国际法这么规定:两国界河上如有岛,归谁?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岛在中心线哪一侧,就属于哪边国家。吴八老島在中心线我侧,就应归我国所有。
苏联硬说吴八老岛是他们的。实际上,该岛荒无人烟,之所以名称叫吴八老岛,是因为清代我边民名“吴八老”的人居住岛上而得名,后来没人居住,草长得很高。苏联强行要侵占该岛,性质同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是一样的。我理解:北极熊已在江北部署兵力了,我们也要有准备。我205团于1969年5月下旬吧,从齐齐哈尔紧急调往黑龙江省呼玛县黑龙江边防守吴八老岛。我们坐在军车里,日夜不停地往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开去。没有路,靠“大力士”爬山虎(类似坦克,比坦克厉害)在前面压出一条路来,碗口粗的白桦树被它压得粉身碎骨,路就出来了,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跟进。林间地上坑坑洼洼,洼里有水,水中有鱼,而且是大鱼,要不是军情紧急人在车上,我会抓好多好多大鱼,而且不需什么工具,小小的水洼,用手捞上来就是。林间头顶上往往能看见悬棺。鄂伦春族的风俗是把棺材用四根绳子系在四个方向的白桦树上,悬挂在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高的空中,腐水滴地,恶臭冲天,几年后放下棺材再入土。
不知军车开了多长时间(有人说三天两夜),终于停下,估计到黑龙江边了(但我们在山间密林里,看不见江,后来才知是江边的山南,敌人的子弹直射不到我们)。当天就紧急搭帐篷,铺简易床(三根白桦树并放,铺上褥子,将就着睡),同时放置好武器、弹药,忙完已入夜。林子里只有两种声音,除了说不出名称的野兽叫声,就是江对面“老毛子”的枪声。“老毛子”都是入夜后隔江向我方射击,都是步枪或机枪,有单发声,也有连发声。那边“哒哒”,我们头上立即“吱吱”; 那边“哒哒哒”,我们头上“吱吱吱”。开始一两天有些紧张,后来听惯了,也没什么了。高山挡住敌人子弹,我们营帐在山南,安全。但多次看到被子弹打落的树叶飘落到帐篷上、头顶上。按上级命令,任凭敌人隔江向我方打枪,我方都不还击;如果敌人登岛,就予以坚决歼灭。我军夜里派出工兵,摆渡上岛,从我侧斜坡掘进打开地道,做成工事,可容纳一个排的指战员和相应的武器弹药。此后,保持一个排的兵力在岛上隧洞工事里昼夜值班,换班也是等天黑,小船摆渡一个排上去,接替已在隧洞一昼夜的那个排回后山休息。我记得从我们山脚过河到岛仅二三十米,小船摆渡一会儿就到,而岛北边过主航道中心线到苏联大陆南岸却是上百米,宽的水面有几百米。白天,为避免无谓牺牲,我们值班的指战员都不在岛上地面出现,但6月份出了个事情:辽宁籍的新兵任久林出于好奇,走出坑道,走上露天的地面向江北张望,被敌方机枪“哒哒哒”三发射中胸部,当即牺牲。这小战士3月入伍,6月牺牲,实在可惜。
终于有一天“老毛子”上岛了。岛上值班的那个排的指战员当然已弹上膛、刀出鞘,待命跃出坑道口。我们山后的大部队也已整装待发,接到命令就快速下山到江边,再花几分钟摆渡就能上岛战斗。珍宝岛的同志们是雪中伏着不动,整夜冻着,到迎敌时一跃而起。我们则是热天,冲上去就接敌。不久传来消息:“老毛子”70来人乘舰船确已越过主航道中心线,船靠岛岸,人员离船登岛,但仅两三分钟又回到船上,开回去了。
就这么一次,差点接火了,以后再也没见“老毛子”登岛,夜里枪照样打,朝中方播放的高音喇叭照样响,我们照样不予理睬。
几十年后,据说中俄勘界时吴八老岛已被分为两半,中、俄各一半。
回到国防科委机关不久就复员
1969年秋吧,一年左右的下放当兵锻炼总算结束,科委8309部队的人到齐齐哈尔野战军205团接我们回科委机关。娘家来人,肯定客气话一番:“我们部队这些大学生(臭老九)下放你们部队锻炼,麻烦你们了,他们表现怎么样?”
205团肯定也客气一番,但我知道真家伙是锻炼一年的表现鉴定,对我的评语肯定不会好的。我们这些“臭老九”分在三营七八两个连,中途曾有过发动战士给连长、指导员提意见、整风的话动。因我的记录中有战士们关于指导员不进坑道、发发空话的发言,因此事得罪了指导员。连里有干部也透露了一点,说大学生把地方搞“文革”的大民主带到部队来,造成部队的不稳定(这罪名大得很),而我又是这批大学生中闯祸最烈者,我的鉴定能好吗?我就是带着这种鉴定结论回自己部队的。
回到自己的部队——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平台的8309部队,也就是说过让我干一辈子的国防科委常规武器试验基地。由于年轻,血气方刚,太没社会经验,接着又做了两件吃力勿讨好的事情。1969年12月上旬,部队传达上级关于“体制改革”的事,说部队位置离苏联较近,容易遭苏修袭击,军级单位要缩成师级单位,迁到陕西华阴去,人员要削减很大一部分,干部复员,战士退伍,复退办把名单都定好了。真没想到,我的名字在复员名单里。
离开部队的头天晚上,政治部举行送别复员干部的宴会,谁讲话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埋头喝酒,来者不拒,回到宿舍,全部吐光。
次日上午,大地照样白雪皑皑,虽有日光,严寒中毫无暖气,北风透心地冷。我提着行李,进平台车站,登上南下的列车。
在大连开往上海的客轮上,我站立在甲板上望着翻滚的海浪出神。一位衣着整齐、五官清秀的北方口音的姑娘,见我一身草绿军装,凑近我热情地问:“解放军叔叔,我也想当兵,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我吗?”
这,触动了我最疼痛的那根神经。我无言以答,勉强一个微笑作为回答。
当年,营级以下都只能复员,复员费按军齡(每年领一个月工资额)计算。我大学毕业的临时基本工资为每月45元,两年军龄共领得复员费90元。让我拿着90元钱自己到地方找工作。复员的原则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回复旦去吗?让他们为我重新分配吗?不可能了。当年分配完毕,我就起程到8309去了。据说浙江日报社曾向复旦中文系要4个人,复旦中文系说已分配完了,没人了。此刻,我连这也办不到了呀!
后话:自找工作,工资原则是:军龄加入伍前工龄不满8年的定二级工。我落在一个轻工业企业,月工资33元。两年后,国务院发现情形如我这样的人全国很多,于是再下文件,让我们恢复大学毕业生的临时基本工资。后来再转正定级,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作者退休前任中共浙江省天台县委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