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葚之城

2020-07-14马康健

西部 2020年4期
关键词:杏树桑葚桑树

马康健

一條小巷有多长,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小巷有长有短,不可能长得没边吧。可眼前的这条小巷,我怎么也走不出去。

第一次走进这条小巷是什么时候呢,三月还是四月?我似乎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小巷里的雪已融化,天气乍暖还寒,树开始抽芽。对这条小巷的关注,是从树开始的。小巷不太规整,像一条弯着的胳膊,六七米宽,相向行驶的车刚刚可以错过,路面铺上了沥青,倒是很平坦,路两边的树也不规则,树种杂乱,挤挤挨挨,弯道处路面变窄,两边树枝伸出手友好地握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凉棚,还可遮挡风雨。有白杨树、榆树,有苹果树、樱桃树,有杏树、桑树,有枣树、李子树,杏树和桑树居多。有的地方,不是几棵杏树挤挨在一起,就是几棵桑树并排在一块。杏树品种有五月黄,有树上干。桑葚的品种有黑桑也有白桑。小巷居住的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此,每家大门前都有一两棵桑树。而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色彩,那是房屋的装扮,是属于房屋的语言,蓝色、白色、绿色、淡黄色,在小巷里像一个舞台,不断地变换着背景,传达着暖心的话语,传递着诗意的生活。噢,差点忘了,在小巷中端靠北面,一排白杨树枝触摸到的地方,有一幢六层居民楼,是一个不协调的大院。我在大门旁墙上贴的一个铁皮牌上看到几个字:宏远公司家属楼。白杨树下的空地上,摆放着几个水泥台面方桌,凳子是用长方形木板钉的,因从早到晚都在树荫庇护下,这里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拉家常凑热闹的地方。小巷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地理和环境。

与这条小巷的相逢,缘于我买的楼房在公园大街的南边。装修是件麻烦事,每天要跑几个来回,从这条小巷穿过去是个捷径,省不少冤枉路。虽然退休了,但几十年按时上班下班的惯性还在延续,我每天都是以上班的时间走进小巷,这时候小巷的家家户户也延续着每天的“规定动作”,推开大门,主人提上一小桶水,给门前和路面洒水,稍停片刻后,再用大扫把清理干净,就这样,小巷以洁净的容颜迎接新的一天。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我走路比较快,仿佛有什么急事似的,可是走进这条小巷,我的脚步却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左看看右瞧瞧,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其实找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时,我也会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用白漆或绿漆粉刷的大门,想象着大院里的情景:一位老人坐在葡萄架下的方木凳上,长久地沉思着,怀念先他而去的伴侣,回忆两人共同经历的苦难和拥有的幸福时光……我很想敲门进去,仔细聆听这位老人的故事,可终究没有伸出手触摸那扇门。不过我相信,那一扇扇大门里,一定会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么想着走着,一眨眼,杏花开了,那粉白的、粉红的杏花把小巷闹得芳香四溢,观赏的人也多起来。我对绽放的杏花没怎么倾心,发芽开花结果那是自然的规律,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它们不需要赞美,不论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它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也就是在杏花一瓣两瓣飘落的时候,那双眼睛出现了。其实那双眼睛早就出现了,只不过我没注意到。那是一双和蔼的友善的真诚的眼睛,看到这双眼睛,我不禁想起了父亲,父亲的点点滴滴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视线便模糊了。这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年龄大约七十多岁,每天,他由孙女从那扇蓝色的大门里推出来,坐在门口桑树下的一把木椅上。大多时间里,他都是一个人坐着,虽然看上去老人身体有点弱,但那双眼睛很透亮,让人心里有种温暖的亲切感。当老人意识到另一双眼睛也在关注他时,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就这样,微笑成为我与老人的见面礼。再后来,见面时的相互微笑由点头致意取代,我和老人跨越了陌生变为熟悉,这以后,我们见面时便用维吾尔语互致问候。

时光在小巷风情万种的变化中悄悄溜走,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许多我们无法得知和理解的奇妙之事,或者说,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夜晚,一切事物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因为,当我与晨光一起走进小巷时,突然发现杏树上的青果开始泛黄,而桑树上的桑葚也由红向黑过渡。我有点恍惚,刚刚还在开花,转眼间生长的过程就被省略了?!在我又一次与老人友好地互致问候时,答案便出现在脑海里。噢,原来是我把关注点都放到了那位老人身上,忽略了其他事物的变化……比如,桑葚是如何一天天长大的,那些蓝色的墙是什么时候又被粉刷一新,像海一样环抱而来的……于是,小巷来往的人明显多了起来,那些桑葚、那些五月黄就在你的头顶,唾手可得,特别是路南边一棵挤着一棵的桑树,闪亮的黑桑葚和白桑葚吸引着一双双眼睛。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伸手,尽管心里痒痒的。那天临近中午,我跟老人打招呼时,他微微笑着伸出手指向桑树,用维吾尔语说道:“果实如果没有人品尝,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请您享用吧。”我愉快地接受了老人的善意,伸手摘了几颗黑桑葚,刚放进嘴里,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之气传遍了全身。在我对老人表示谢意时,发现不远处,几位外地游客正兴奋地拍照,品尝桑葚,其中一位中年人大声说道:“真想在小巷里买个小院,把家人接过来享受这天堂般的生活。”

转眼就到了六月初,我房子的装修也接近尾声,小巷里的五月黄、桑葚也成熟得风一吹便落一地。小巷更显得窄小,每天,来往的人骤增,有像我一样过路的,有慕名而来品尝果实的,还有外地的游客。每每走进小巷里,仿佛来到了“欢乐谷”,不同的人和不一样的口音都在传递同一个声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或许,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品尝桑葚,而是把一切烦心之事抛诸脑后,静静地倾听桑葚的话语,倾听桑树叶的欢唱,倾听桑树干的忠言,以此反省自我,梳理情感,净化心灵。我每天晚上坐在书桌前,思绪就会自然地进入小巷,那一棵棵树、那一扇扇门、那一个个人在眼前。我很想把这些记录下来,拿起笔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是小巷太普通了,还是我与小巷之间存在着距离,对它了解甚少。或者这仅是自己的冲动而已。

那注定是一个美好的清晨。像往常一样,走在熟悉的小巷里,我闭着眼睛也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品尝黑桑葚,什么地方摘几颗白桑葚,什么地方轻轻跳一跳够得上五月黄。当我走到那个家属院门前时,便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只见一位维吾尔族大娘,端着两个大盘子,一个盘子里是桑葚,另一个盘子里是五月黄,她把盘子放在水泥桌上,对几位坐在长凳上的老人说:“来,好邻居们,尝一尝我家的桑子和杏子。”一位汉族大爷笑着说:“我早就悄悄地尝过了。”“那不算,今天要正式尝一尝。”维吾尔族大娘的话引来了一阵欢笑。望着眼前这温馨生动的场面,我突然意识到关于小巷的文章该怎么写了。行至那个常常紧闭的白色大门前,见地上铺了一层桑葚,以大门中轴为界,一边是黑桑葚,一边是白桑葚,有些落到路上的桑葚被汽车碾过后,路面变成了黑色,让人心疼。我不知该怎么迈脚,生怕踩上鲜亮的有生命的桑葚。我仿佛听到黑桑葚(称“黑姑娘”)和白桑葚(称“白姑娘”)在说话,黑姑娘开口道:“白姑娘,主人为啥不管我们了,任我们掉在地上,车碾人踩。”白姑娘伤感地说:“黑姑娘,我和你一样想不通这事。我多想主人把我们摘下来盛在小筐里,拿到街上去卖,那才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吗!”黑姑娘深有同感:“我好想走出小巷,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就这样躺在地上,像个被抛弃的孤儿,一点尊严都没有。”白姑娘有点生气地说:“可不是吗,那个打扫卫生的胖阿姨把我们同那些烂垃圾混在一起,真是忍无可忍。”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前方走来三位年轻的姑娘,她们身着色彩绚丽的裙子,充满青春活力。就在我弯下腰准备捡几颗桑葚时,传来一位姑娘的声音:“这个小巷很有色彩,让人很舒服。”另一个姑娘的声音响起:“我也有同感,像这样的小巷在市区还有很多,所以说,称这个城市为‘桑葚之城一点也不为过。”又一个不同的声音飘过来:“‘桑葚之城,非常贴切,我要写一篇小文,题目就叫‘桑葚之城。”后来她们又说了些什么,我没有听到,注意力全集中在“桑葚之城”这四个字上。别说,这个姑娘还有点灵气,但愿她能写出这篇文章,不过,她倒也提醒了我,不妨也写一篇关于桑葚之城的文章,就把我和小巷的遇见写下来。我感到这个愉悦的清晨缺了点什么,噢,是那双暖心的眼睛。老人没有出现在大门口,也许他有什么事吧,我心里这样想。第二天依然没有见到老人。他病了吗?出远门了吗?我的脑海里不断涌出各种猜测。或许明天会见到他吧,我安慰着自己。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出现,我心里紧张起来,想走进大院问问,又觉得这样太莽撞,这一天我心里沉沉的。第四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小巷时,远远看见老人家的大门口有许多人,院里传来隐约的哭声,从敞开的大门看到院里的妇女们头上戴着白纱。我明白了,老人已过世。我在大门一侧的桑树下站了许久,回想着与老人短暂的相见和相识,还未来得及相知,老人却走了。我是多么希望与这位令我尊敬的老人相知啊!现在已不可能了,不过,我会记住那双透亮的眼睛,记住那张和善的面孔。小巷依旧人来人往,桑葚和五月黄也接近尾声,我把自己当成了小巷的一员,每天顺着路从右边走进去,从左边走出来,一路惬意,一路满足。只不过,每次走到老人的家门口,我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仿佛又看到老人平静地坐在那把木椅上,微笑地向我打招呼……

七月流火,小巷里的苹果红了,李子红了,树上干也黄了。这天,我走在清新、干净、芬芳的小巷里,有一种想唱歌的冲动。手机响了,是一位熟悉的朋友。他问我在哪里,我大声说道:“在伊宁公园街三巷,你来吗?”

栏目责编:李奕

猜你喜欢

杏树桑葚桑树
桑树下的快乐
杏树
桑葚染红的夏天
采桑葚
我的小桑树
桑葚干能解酒吗
童年的杏树
古桑园里摘桑葚
一棵杏树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