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骚》今注本注音差异考辨

2020-07-14卢娉

现代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离骚注音

卢娉

摘  要:《楚辞》今注本中字词注音存在诸多分歧。今注本《离骚》中的字词注音也有差异,其差异表现有声调的不同、声母的不同和韵母的不同等。产生注音歧异的原因至少有注音依据不同、多音字、异体字和反切今读等方面。

关键词:《离骚》;注音;分歧

近年出版的多种《楚辞》版本,在注音释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分歧不仅给读者造成了辨识上的混乱,也为相关研究者带来很大困惑。有鉴于此,我们以林家骊译注的《楚辞》[1]、聂石樵的《楚辞选注》[2]、李振华译注的《楚辞》[3]、吴广平注译的《楚辞》[4]、李山的《楚辞译注》[5]、刘让言的《屈原楚辞注》[6]等今注本为研究对象,从《离骚》中选取11条存在注音差异的字词进行考辨,并就注音分歧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各家注本所参照的底本并不完全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对字词的注音释义的不同。如林家骊在书中序言提到:“楚辞源远流长、深厚博大,引起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以致《楚辞》出现了众多的注本和篇目不同的文本,但始终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篇目为流传最广、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最常见之注本,本书即以学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汲古阁刊本《楚辞补注》作为底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离骚》、《九歌》等楚辞精华。”[1](P7)聂石樵在《楚辞选注》序言中说:“这个注本主要是根据明人复印的宋刊本《楚辞补注》和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编注的,同时参考了历代其他重要注本。对各本文字的不同,择善而从;有足资参考的异文,摘要注明。”[2](P8)吴广平亦在前言中称,此书《楚辞》原文以《楚辞章句补注》十七卷为底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影印版朱熹《楚辞集注》为主校本,同时参校历代其他重要注本[4](P3)。刘让言在《屈原楚辞注》中说明:“原文主要依据《四部丛刊》影印的明翻宋本《楚辞补注》,同时参考中华书局影印的宋端平本《楚辞集注》以及其他重要注本。文字如有不同,择优而从。”[6](P29)

一、《离骚》字音今注分歧

关于《离骚》中出现的注音问题,我们择取以下11条进行考辨。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字,林家骊注为hōng,阴平;聂石樵注为hóng,阳平。两家注音的分歧主要在于“降”字的声调。

按:《说文解字·部》:“降,下也。从,夅声。”[7](P306)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降,乎攻切,下也。”[8](P4)南宋朱熹《楚辞集注》:“降,叶乎攻反,下也。”[9](P7)在《康熙字典》中,“降”字有三种读音。第一种读音是:“《广韵》下江切。《集韵》《韵会》《正音》胡江切。并音缸。《尔雅·释诂》:降,落也。……《玉篇》:降,伏也。”即读为xiáng。第二种读音是:“《集韵》乎攻切。音?。下也。又《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注》降,乎攻反。……又《唐韵正》:古音洪。凡降下之降,与降服之降,俱读为平声。故自汉以上之文,无读为去声者。”即读为hóng,今读为jiàng。第三种读音是:“《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古巷切。音绛。《玉篇》:下也,落也,归也。《正韵》:贬也。〇按降以去声为正音,自《玉篇》始。”[10](P1338)即读为jiàng。

根据音义匹配原则,“降”字在此处可以有两种读音:即jiàng或hóng。根据《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反切出来的“降”应读作hóng,表示降生之意。林家骊之所以注为阴平,当属反切今读之误,其反切下字“攻”,现代汉语中读为阴平。不过,今音平声分阴阳,而中古平声不分阴阳,因此,被切字的声调应由反切上字来决定。“乎”在中古时期属于匣母字,是浊声母,按照清声归阴、浊声归阳的原则,其被切字当注为阳平。综上,此处之“降”读作hóng或jiàng皆可。再考虑到与前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协韵,更适合注作hóng。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汩”字,林家骊、吴广平、李山、刘让言注为yù;聂石樵注为gǔ。他们的注音区别在于声母,前者为零声母;后者的声母是舌根后音,且是塞音、清音、不送气。

按:《说文解字·水部》:“汩,治水也。从水,曰声。”[7](P237)洪兴祖补注:“汩,越笔切。《方言》云: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8](P6)朱熹集注:“汩,于笔反。”[9](P8)《汉语大字典》:“1.gǔ。《广韵》古忽切,入没见。术部。治水,泛指治理;乱,使乱;搅;淹没,湮滅;象声词,水流声;姓。2.yù。《广韵》于笔切,入质云。术部。水流;迅疾貌;光洁貌。3.hú。《集韵》胡骨切,入没匣。术部。涌波。”[11](P1565)

在《离骚》中,此处诗句的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我”怕追赶不上。根据音义匹配原则,“汩”应取《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迅疾貌”,表示水流得很快的样子,比喻光阴似水,读作yù。聂石樵之所以注为gǔ,一方面,很可能是依据于《广韵》中的古忽切,但古忽切之音表示的是治水之意,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根据《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辞书,在这两部字典中,“汩”的注音均为gǔ。不过,经考证发现,“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都是从“于笔切”分化而来的,实属一声之转。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汩,于笔切。十五部。俗音古忽切,训汩没、汩乱。”[12](P2265)因此,“古忽切”只是“于笔切”的俗音,因为俗音的长时间使用代替了原音,从而形生了音变造词的效果,所以现代汉语中“汩”多读为gǔ。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的确可以将“汩”注为gǔ;而按照于古有证的原则,则应该注为yù。为古籍作注时,在有确凿古音的情况下,更应遵循其古音,因此,这里注为yù更为妥当。

(3)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齌”字,林家骊、聂石樵、吴广平、李振华注为jì;刘让言注为jì或者qī。二者的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出现分歧。声母区别在于j是舌尖前、不送气塞擦音,q是舌尖前、送气塞擦音。前者的声调是去声,后者的声调是阴平。

按:《说文解字·火部》:“齌,炊餔疾也。从火,齊声。”[7](P207)洪兴祖补注:“齌,音赍,又音妻。”[8](P9)朱熹集注:“齌,从火齊声,在诣反。一作齊,或作齎,并祖西反。”[9](P9)《汉语大字典》:“jì。《广韵》在诣切,去霁从。又七稽切,祖稽切。脂部。1.猛火煮饭。2.盛怒。”[11](P4786)《汉语大词典》:“jì。1.炊火猛烈。2.引申为暴烈。参见‘齌怒。”[13](P18243)

因此,这是由多音字而导致的注音分歧,为“齌”作注时,应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注作jì。

(4)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茝”字,李山、刘让言注为chǎi;林家骊注为zhǐ。他们所注音的声调相同,但声母、韵母皆不相同。虽然声母都是舌尖后音,但zh是不送气音,ch是送气音。前者的韵母为复韵母,后者韵母为单韵母,是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按:《说文解字·艸部》:“茝,虈也。从艸,声。”[7](P14)洪兴祖补注:“茝,白芷也,昌改切。”[8](P8)朱熹集注:“茝,昌改反,一作芷。”[9](P8-9)《汉语大字典》:“1.chǎi。《广韵》昌绐切,上海昌。又诸市切。之部。香草名。2.zhǐ。《广韵》诸市切。上止章。之部。白芷,古称香草。”[11](P3214)《汉语大词典》的注音和义项与《汉语大字典》相同[13](P12928)。

由此可见,“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芷,“茝”是“芷”的古字。这是由古今字而造成的注音分歧。按照于古有征的原则,应根据《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所注,读为chǎi。

(5)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薋”字,李振华、吴广平、李山、刘让言注为zī;林家骊、聂石樵注为cí。两种注音近而不同,主要是声母和音调的区别。z是舌尖后、不送气塞擦音,c是舌尖后、送气塞擦音。前者是阴平,后者是阳平。

按:《说文解字·艸部》:“薋,艸多貌。从艸,资声。”[7](P17)洪兴祖补注:“薋,音瓷。”[8](P19)朱熹集注:“薋,自资反;亦作茨。” [9](P15)《汉语大字典》:“1.cí。《广韵》疾资切,平脂从。脂部。草多,聚集;古县名。2.zī。《集韵》津私切,平脂精。白及,兰科,多年生草本;水菜名。《集韵·脂韵》:薋,菜生水中。”[11](P3306)《汉语大词典》:“cí。《广韵》疾资切,平脂,从。草多貌,引申为把草积聚起来;通‘荠,蒺藜;古县名。”[13](P13087)

在《离骚》中,“薋”是聚集的意思,指屋子里堆满了恶草。无论是根据音义匹配原则,还是《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的注释,“薋”都应注为cí。李振华、吴广平等之所以注为zī,有可能是把“薋”视为“资”的通假字,即“积累”的意思。

(6)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在今注本中,“菹”字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读音。林家骊、聂石樵、李振华、刘让言注为zū,阴平;李山注为zǔ,上声;吴广平注为jū,阴平。

按:《说文解字·艸部》:“菹,酢菜也。从艸,沮声。”[7](P18)洪兴祖补注:“菹,臻鱼切。”[8](P23)朱熹集注:“菹,侧鱼反……藏菜曰菹,肉酱曰醢。”[9](P17)《汉语大字典》:“1.zū。《广韵》侧鱼切,平鱼庄。鱼部。腌菜;肉酱;植物名称;枯草。2.jù。《集韵》将豫切,去御精。鱼部。草多的沼泽地;通‘沮,潮湿。”[11](P3239)《汉语大词典》的注音和义项与《汉语大字典》相同[13](P12968)。

在《离骚》中,此处诗句是指商纣王把人剁成肉酱。根据音义匹配及于古有征原则,应按照《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的反切,将“菹”注为zū。

(7)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鑿”字,林家骊注为záo;李振华、吴广平、刘让言注为zùo。两个韵母虽然都是复韵母,但是发ao时开口、扁唇,发uo时合口、略圆唇。

按:《说文解字·金部》:“鑿,穿木也。从金,糳省声。”[7](P297)洪兴祖补注:“鑿,音漕,穿孔也。”[8](P24)

朱熹集注:“鑿,音漕……鑿,穿孔也。”[9](P18)《汉语大字典》:“1.záo(又读zùo)。《广韵》在各切,入铎从。藥部。凿子;古代用以施行黥刑的刑具;穿孔;挖掘;开拓;穿凿附会;更造,改;(耳目口鼻等)孔窍;情;戳。2.zùo。《广韵》则落切,入铎精。药部。[鑿鑿]鲜明貌;明确,真实;精米。3.zú。《广韵》昨木切,入屋从。刻镂;箭头。4.zào。《集韵》在到切,去号从。药部。(容纳枘的)孔穴;隧道。”[11](P4277)《汉语大词典》的注音和义项与《汉语大字典》基本相同[13](P16797)。

根据音义匹配及于古有征原则,应按照《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的反切,将“鑿”注为záo。

(8)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鹥”字,林家骊注为yì,去声;聂石樵、李振华、吴广平、李山、刘让言注为yī,阴平。主要是在于声调的分歧。

按:《说文解字·鸟部》:“鹥,凫属。从鸟,殹声。”[7](P75)

朱熹集注:“鹥,乌鸡反;又乌计反。一作翳。”[9](P18)《汉语大字典》:“1.yī。《广韵》乌奚切,平齐影。支部。鸥的别名。2.yì。《集韵》壹计切,去齐影。支部。鸟名,凤属;青黑色缯。”[11](P4656)《汉语大词典》的注音和义项与《汉语大字典》相同[13](P17985)。

根据音义匹配原则,“鹥”应是指凤凰一类的鸟,读作yì。其注音出现分歧的原因可能是所据辞书不同,如《康熙字典》收录有“鹥”之繁体“鷖”字,据其所载,“鷖”字乃读作阴平yī。

(9)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阆”字,林家骊、聂石樵、李振华、吴广平、李山注为làng;刘让言注为láng。二注的分歧主要是在于声调。

按:《说文解字·门部》:“阆,门高也。从门,良声。”[7](P248)洪兴祖补注:“阆,音郎,又音浪。”[8](P30)

朱熹集注:“阆,音郎,又音浪。”[9](P20)《汉语大字典》:“1.làng。《广韵》来宕切,去宕来。又鲁当切。阳部。门高或高门;高大;空旷;隍,无水的城壕;地名;江名;峰名;姓。2.l?ng。《集韵》里当切,上荡来。宽大明亮。3.li?ng。《集韻》里养切,上养来。传说中的怪物。”[11](P4302)其中,在表示阆风山时读作làng。《汉语大词典》的注音和义项与《汉语大字典》基本相同[13](P16922)。

按照《广韵》所载,“阆”有两种读音,分别是làng和láng。从《康熙字典》的记载来看,“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中的“阆”乃读作làng,而láng的读音已经消失[10]。因此,将“阆”注作làng更为妥当。

(10)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矱”字,林家骊、吴广平注为yuē;聂石樵、李振华、李山注为huò。两音相差很大,前者是零声母,后者声母为舌面后音,是擦音。ue和uo都是复韵母,但e是半低元音,o是半高元音。

按:洪兴祖补注:“矱,纡缚、乌郭二切。”[8](P37)朱熹集注:“矱,纡缚反;又乌郭反。一作彠。”[9](P24)《汉语大字典》:“yuē。《集韵》郁缚切,入药影。铎部。尺度。”[11](P2587)《汉语大词典》:“yuē。《集韵》郁缚切,入药,影。尺度,法度;指以之为法度,模拟。”[13](P11156)

按照音义匹配和于古有征的原则,此字应读作yuē。聂石樵、李振华和李山之所以注为huò,可能是受到其异体字“彠”的影响。“彠”字在《广韵》中有忧缚切、胡麦切和乙虢切,到了《洪武正韵》中才出现胡郭切。因此,注释者在注音时,需要考虑语音的实际状态,以创作时代的字音为本音,应将“矱”注为yuē。

(11)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晻”字,林家骊注为ǎn;聂石樵、李振华、吴广平、李山、刘让言注为yǎn。两音的声母都是零声母,声调为上声,但韵母不同。an和ian一个无介音,一个有介音i。

按:《说文解字·日部》:“晻,不明也。从日,奄声。”[7](P135)洪兴祖补注:“晻蔼,暗也,冥也。晻,乌感切。”[8](P44)朱熹集注:“晻,乌感反。”[9](P27)《汉语大字典》:“1.àn。《集韵》乌绀切,去勘影。谈部。同‘暗。2. ǎn。《广韵》乌感切,上感影。谈部。[晻蔼]阴暗貌;盛貌。3.yǎn。《广韵》衣俭切,上琰影。谈部。[晻晻]日无光;通‘渰,云起貌;通‘奄,覆盖;重合。”[11](P1517)《汉语大词典》:“1.àn。《集韵》乌绀切,去勘,影。昏暗;昏聩,糊涂。2.ǎn。《广韵》乌感切,上感,影。阴暗貌;盛貌;抑郁貌。3.yǎn。《广韵》衣俭切,上琰,影。日无光;迅速,突然;通‘渰,云起,阴雨;通‘奄,重叠,覆盖。”[13](P7214)

在《离骚》中,此处的“晻蔼”是指日光被遮蔽的样子。根据音义匹配原则,应按照《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的反切,将“晻”注为ǎn。

二、《离骚》注音分歧原因探究

为古代典籍所作的每个注音都应当有据可循,通过考察《离骚》的注音分歧现象,可以发现,今注本中注音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注音依据不同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所依据的古注不同。在《楚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见解和阐述,对一些疑难词语的释义与注音也有所差异。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不仅对旧注有所驳正,而且广征博引,保存了两汉六朝、隋唐五代和宋人的部分遗说,是现存《楚辞》注本中价值极高的一部著作。朱熹的《楚辞集注》对王逸、洪兴祖的误读加以辨证,另立新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注本。在这些经典注本中,对部分字音的看法也不尽一致。当代诸家在注音时所依据的古注不同,也就会有所差异。第二,是所依据的辞书不同。比如“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中的“鹥”字,聂石樵、李山等可能是依据《康熙字典》,把“鹥”注为yī;而林家骊可能是依据《汉语大字典》等,将其注为yì。《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性辞书与古汉语关系密切,今人在对古籍进行注释时,往往将这些工具书作为重要的参考。因此,不同辞书在注音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今注本的注音分歧。今人在作注时,应注意全面考察辞书,结合音义匹配等原则,对读音做出正确判断。

(二)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不仅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而且有时词性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的差异,多音字的读音也会有所差异,它可以起到区别词性、词义、用法的作用。多音字在古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为本身读音不稳定,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读。可以说,多音字的存在也成为各注本注音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中的“齌”字,就是因多音字而导致的注音分歧,为它作注时,可以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进行判断。

(三)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一字多形现象在古文中也十分常见。因文字形体不同而形成的异文给今人的注释带来了一定困扰,无疑是造成《离骚》字音今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中的“矱”字,聂石樵、李振华和李山所注就有可能是受到其异体字“彠”的影响。

(四)反切今读

反切要求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今音平声分阴阳,中古平声不分阴阳。当反切下字是平声时,被切字读阴平还是阳平,主要由反切上字所决定。这时应按照中古清声字母归阴、浊声字母归阳的原则进行注音。比如“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中的“降”字,根据《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所切出来的应是阳平,而林家骊注为阴平,当属反切今读之误。

《楚辞》原书亡佚后,出现了各种注本,其用字原貌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它在传抄、刊印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注音释义的偏颇、疏漏之处,以至于今人注本出現了字词注音的分歧现象,并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和研究带来一定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在全面了解《楚辞》古代经典注本与现代今注本的基础上,梳理了今注本中《离骚》注音的分歧之处,探讨了注音产生分歧的原因,并对相关字音进行了校正和考释。可以说,为古籍作注是一项难度高、要求严的工作,今人注释古籍应当系统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于古有征、音义匹配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为今人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文本。

参考文献:

[1]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聂石樵编著.楚辞选注[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3]李振华译注.楚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吴广平注译.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李山译注.楚辞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刘让言编注.屈原楚辞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宋]洪兴祖.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M].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 1985.

[1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4][宋]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5]杜莹.《楚辞集注·离骚》注音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6]朱碧莲.略评几种有影响的《楚辞》旧注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modern annotation of Chuci(《楚辞》). There are as many as 11 phonetic differences in the modern annotation of Lisao(《离骚》), which show the differences in tone, initial consonant and vowel.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phonetic notation are at least the differences in phonetic basis, polysyllabic characters, variant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mispronounced ancient pronunciations. 

Key words:Lisao(《离骚》);phonetic notation;divergence

猜你喜欢

离骚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认一认 字词训练
认一认 字词训练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神性的转向
“擅”、“唯”、“喁喁”释义注音献疑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