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新形态
2020-07-14尹达刘立忠
尹达 刘立忠
摘 要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是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新形态,是指在理清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与个体关系的前提下,以写作提示与要求所界定的写作任务和评估标准为依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立意与构思的作文形式,具有关联性、人本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等特征,包括材料、提示与要求等三部分,核心命意集中体现为新时代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而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的“大概念”、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命意”、坚持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标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态势,也是今后高考作文备考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作文 爱国情怀 责任担当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评价的全过程,实现了“招—考—教—学”的全流程联通与良性互动。新时代“新高考”作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与考查目的,根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作为考查内容,有效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紧扣时代脉搏,赋予时代风貌、生活气息与责任担当,打造了新时代“新高考”作文命题新形态,即以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核心命意的“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
一、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的本质内涵
“大概念”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与个体的链接。爱德华·克拉克认为“大概念”是用来建构认知结构框架的观念,默里·怀特利认为“大概念”是对知识的链结与意义建构,而林恩·埃里克森把大概念视为学科的核心概念,“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互相联系并有一定意义”[1]。趙康认为“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已成为‘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2];李刚、吕立杰把大概念视为“基于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方法”,“指向具体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是知识背后的知识,表现出中心性、网络状、可持久和可迁移等特点”[3]。因此,“大概念”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了一种外在生活与内在“观念”的链接,并为“写作任务”提供了相对明晰的评估标准。
“核心命意”的本质是基于个体经验的记忆加工与思维判断。“核心”强调的是重要性、关键性与必要性,而“命意”意为确定诗文、绘画等的主题,也指含意、寓意,既包括作者重要意图的传达,也包括读者对作者所传达的重要意图的揣摩、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思维品质、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这些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以知识储备为前提的记忆加工能力和思维审判能力对“核心命意”具有重大影响。朱晓斌指出,写作构思与记忆加工有关,表达与学生的记忆储存有关,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容易写好[4]。因此,“核心命意”是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揭示的价值观念、表达要点、重要要求以及据此所确定的立意与构思,反映出对“大概念”提炼、加工与整合的效果,为“写作任务”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是指在理清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与个体关系的前提下,以写作提示与要求所界定的写作任务和评估标准为依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立意与构思的作文形式,具有关联性、人本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等特征。例如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所给材料便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立的个体感受,其中“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是条件,是起因,更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而“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是结果,是经中外比较之后对“中国味”的认同,表现出生命个体与他人、社会、时代的关联性,尤其“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引导考生置身于新时代做一名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创新、积极健康的中国人,这就是材料所涉及的“大概念”;所给的提示是“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这就由材料中的感受“中国味”、寻找“中国味”的“事理”升华到“如何认识事物”的“悟理”之哲学层面,进一步明确了“核心命意”;要求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其中“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是内容层面的评估标准,“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是形式方面的评估标准。
二、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的命题特点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所要求的文体具有更多选择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材料”体现出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甚至材料本身就是给定的一个对立性、争议性、矛盾性的情境,要求考生按照明确的具体的指令,通过对材料中的多则材料进行比较与辨析得出恰当的准确的价值“选择”,从而完成写作驱动任务。尽管任务型驱动材料作文一直被认为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但自2016年至2019年这4年来的38道高考作文试题中,只有2016年江苏、浙江和2017年全国卷II以及2019年全国卷I、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采用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方式,而“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登上了新时代“新高考”作文的历史舞台。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命题包括材料、提示与要求等三部分。首先,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就具有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育人之功能,蕴含着个体与他人、生活、自然、社会、时代的关系,发挥着课内外“大概念”的链接功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例如2019年全国卷II、上海和天津高考作文材料。其次,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命题必须提供相应的提示,而提示是基于材料的思维启发与引导,这正是与材料命意作文题目的最重要的区别。2019年全国卷II作文作出了“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的提示,而“任务”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作文的内容与文体;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提示为“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2019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的提示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第三,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命题具有明确的要求,该要求也是作文的评估标准。全国卷II和天津高考作文题目都给出了一个总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接着给出了具体要求;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则直接给出了具体要求“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命题立足新时代,彰显新时代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核心命意”。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2019年高考作文“核心命意”的普遍情怀,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2019年全国卷I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卷III的“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北京卷的“2019的色彩”和“文明的韧性”,江苏卷的“和而不同”,浙江卷的“倾听”与“应答”,都反映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生活,积极反映家国情怀,最终落实到新时代的个体担当;全国卷II首先提供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伟大历史主题,启迪考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光辉历史进程,突出“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之旋律,凸显新时代的青年担当精神;上海卷引导考生感受、认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进而作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担当;天津卷首先以方志敏、陶行知的名言突出“爱国情怀”之主题,接着以黄大年的名言引导考生担负起爱国主义重任并付诸行动。
三、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的备考策略
在“大概念”方面,坚持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写作作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集中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状况”[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言表达与交流”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12项课程目标之一,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因而承载着“核心命意”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源于教材、基于生活、利于树人。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无论材料内容还是文体要求,都很好地体现了“取材于课外,取法与课内”的命题思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总之,课内外的个人生活组成了一个“时间+空间”的写作场域,并形成了写作情态的“时空煎逼”,以“个体自我时空的变化,来触发个体意识状态的变化,令个体意识处于‘因逼迫而煎熬状态,从而引动其行为变化”[6],高考作文命题以“文以载道”之功能来实现“以文化人”之目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表达交流”板块共设计了25个专题,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在这25个专题中的“大概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高考作文“大概念”在高中语文“表达交流”
板块的分布图
在“核心命意”方面,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主题。“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主体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则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两翼,既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升华,又是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扩展”[7],具有学科性、时代性、民族性、发展性与教育性等特点。因此,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主题是今后高考作文“核心命意”的价值取向与根本基调。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的“核心命意”如表2(见下页)所示。
在“能力标准”方面,坚持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作文质量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品格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确定了第四级学业质量水平为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要求。首先,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写作要求是准确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写作要求是观点正确、表达准确,这是对高考作文最核心的评价标准;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写作要求是掌握多种文体,重视写作创新,追求审美品位,这是对高考作文的重要要求;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写作要求是能够探析文化现象、吸收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这是高考作文最关键的评价标准与要求。第四级学业质量水平中有关“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其实就应该是高考作文的评價标准,因为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有关写作的要求却远远赶不上时代要求的步伐。第四级学业质量水平中有关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作文评价要求的关系如表3所示。
总之,大概念核心命意写作是新时代“新高考”作文新形态,具有关联性、人本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而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的“大概念”、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命意”、坚持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标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态势与备考策略。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需要“增强试题材料内容的设计”“在评价标准中增加对考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评价”[8],更需要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方面与第四级学业质量水平中的写作标准保持一致,增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评价要求,以利于通过高考作文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赵康.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5(02).
[3] 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Z2).
[4] 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马豫星.“时空煎逼”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8(34).
[7] 尹达,田建荣.语文核心素养循证教学:内涵、特点与原则[J].语文建设,2018(35).
[8] 王冲,张开.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发展与改革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