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观
2020-07-14李庆英
李庆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也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观的发展及其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是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标识,“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革命”是一个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重要范畴,其思想内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拓展。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任何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革命不是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它是变革社会所有制、改造世界的根本性手段,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科学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革命、最终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其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创建时就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宇宙论和社会革命论”。1921年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因而党天然地肩负着“实行社会革命”的政治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为“实行社会革命”而不断进行自身建设、理论创新、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标识,意味着最震撼的变革力量和最激昂的精神状态。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观,毛泽东有一段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论述,那就是1927年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段经典话语,生动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范畴的时代内涵,揭示了这一时期“革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阶级斗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政治革命”。
然而,我們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要完成自身肩负的“实行社会革命”这个政治使命,首先必须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使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执政使命,即既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又要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和广大人民群众备受剥削奴役的悲惨状况,从而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的实践形态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实行社会革命”的表现形态和党的政治话语中的“革命”内涵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毛泽东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进行了科学估计:“‘毕其功于一役,我是在流血的革命这一点上说的,就是说流血的革命只有这一次,将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那一次就不用流血了,而可能和平解决。但这只是可能,将来是否不流血,还要看我们工作的努力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和平解决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和平改造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即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作为阶级斗争对象的剥削阶级在社会上不存在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实行社会革命”的政治使命就已完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实行社会革命”的艰辛探索,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其间虽经历曲折,但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处理好“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大理论观点。这些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实现从根本扭转命运到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理论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对“革命”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比如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曾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这段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内涵的新认识、新发展,对我们党在实践中领导开展“教育革命”“技术革命”等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我们党“实行社会革命”的新征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时代形势和中国实际情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对“革命”的内涵和实践形态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从而开辟了新时期我们党“实行社会革命”的新征程。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就庄重宣告:“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这就清晰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革命”本质,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实行以改革开放为鲜明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社会革命”的新形态。对于“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1980年4月1日邓小平明确指出:“革命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1985年3月28日,他进一步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很显然,邓小平是从“社会革命”这个更高层面来揭示“改革”与“革命”内在统一的本质内涵的。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这种层面的“革命”主要着眼于生产力角度,用邓小平的话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革命观,后来在我们党的政治文献中被表述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改革开放作为新时期我们党“实行社会革命”的实践形态,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产力,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场伟大革命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在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中焕发光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宣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标志着我们党正式开启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军,“新的伟大斗争”成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主要表现形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层面有力地拓展了“革命”范畴的思想内涵,并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崭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和会议上旗帜鲜明地强调“革命”、弘扬“革命”、阐发“革命”:从重申“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告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能丧失革命精神”;从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到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从提醒“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到宣告“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既正本清源,又守正创新,从而赋予“革命”以新的时代内涵,让“革命”一词在新时代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中焕发耀眼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这个重大论断深刻地昭示:我们党的近百年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贯穿着“实行社会革命”这个“总主题”;虽然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实行社会革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观在本质上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革命”始终代表着社会变革力量,蕴涵着党的基因和属性,昭示着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敢于斗争、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承载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北京日报社理论部主编,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