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与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2020-07-14纪亚光
纪亚光
延安时期的李富春
延安时期,李富春以勇挑重担、任劳任怨而著称,被誉为“革命的毛驴”。这一点,在他所担任的职务方面,有形象直观的反映。据统计,自1935年随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至1945年奉命转战东北,在延安的十年,李富春先后或同时在8个党内关键岗位、16个工作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还作为秘书长、副秘书长组织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七大,其工作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个领域,涉及中央决策与具体执行不同层面。李富春之所以能够长期被委以重任,与其坚韧不拔、真挚诚笃的性格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秉持“马克思主义既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的革命精神”,以“生动活泼,唤醒思想,发扬创造,推动前进,破坏旧物,开展前途”的态度,创造性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论总结,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在党的政治作风、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生态各方面,为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革命热情勇挑重担
李富春是怀抱着革命热情投身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的。他认为:“革命热情就是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有对革命事业无限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据王首道回忆,李富春“从来不考虑什么是份内工作和份外事情……只要革命需要、群众需要,不论什么事他都乐意去做”。这是他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毫无怨言地投身于无限广阔的革命事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动因。
在延安,李富春的工作岗位变动频繁,以其主要岗位变动划分,主要有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政地方,任职陕甘省委、陕甘宁省委。第二阶段,就职中央,任组织部、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同时以组织工作、财政经济工作兼任多项职务。这一阶段,李富春进行党的政治建设的活动逐步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第三阶段,任职中央副秘书长,直接参与了延安整风学习、党的七大召开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这一阶段,李富春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央层面的政治建设工作中。
1941年9月28日,李富春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1941年10月24日,受中共中央書记处委托,审定在延安的百名左右有一定政治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党的高级干部名单;同年11月3日,李富春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审定提出参加马恩列斯思想方法学习组的名单;1942年2月11日,被增补为白区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总结大革命时期党在广州工作的历史,为中央在整风运动中研究和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帮助;同年4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五个系统的学习委员会,以负责领导延安干部讨论整顿“三风”(学风、党风、文风)与检查工作,李富春任专门委员会委员,负责研究各工作部门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与生活制度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同年6月2日,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成立,李富春担任委员;同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参与中央学习组的党、政、军、民各方面同志混编为十个小组,李富春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王稼祥、凯丰、陈云、博古、邓发、康生分任各组组长。
在中共七大上,李富春当选为中央委员。图为李富春(右一)在大会主席台上
1945年4月23日,李富春出席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担任大会副秘书长、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6月13日,列席七大主席团常委会议,与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组成委员会,提出中央机构组成的具体方案;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8月26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兼任党务研究室主任。
1945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全国战略方针。在事关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战略转移关头,李富春再次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冀热辽中央局书记,并当选东北局委员,赴东北迎接新的挑战。
以求实精神开创伟业
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革命事业的同时,李富春非常重视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整风运动开展一年后,他指出:“整风运动已经一年后的今天,在这种热情下,主观主义又出来了。这就是革命的热情没有与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他认为:“求实精神就是对一切事物,对一切工作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周密考虑、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决贯彻,想到底,干到底。”
李富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是敏锐观察形势变化,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担任省委书记的李富春明确要求陕甘宁省委根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形势的重大变化而有所转变,指出:“就陕甘宁的范围来说,不管环境与工作如何复杂,一切工作策略的决定从实现全国的‘抗日民族战线出发的,一切工作的进行仍应当以苏区为中心去推开,开展友军区域及少数民族区域工作的。”
二是虚心学习,广泛听取意见。1937年7月,李富春受中央委派,直接领导创办陕北公学的工作。在筹办学校的过程中,李富春虚心向有办学经验的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等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中央确定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
三是亲力亲为,发挥带头作用。1939年,为解决开荒中肥料不足的问题,李富春与中组部的同志们带头收集肥料,带动各部门掀起了积肥的高潮。亲眼看到李富春抬着大粪浇地的薄一波感慨地指出:“那是一种很感人的情景。”正在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看到这一幕由衷赞叹:“了不起,了不起,一定要写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
四是实事求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40年,在自上而下审查党的各级干部以及党员工作中,李富春明确提出“必须细心耐烦,不能粗枝大叶,既不能疏忽大意,又不能冤枉好人”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针对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曾经被捕自首的传说,中组部经过多次调查得出结论:党内有些同志传说丁玲同志在被禁于南京的三年中曾经自首,但中组部直到今天未见到任何同志提出丁玲同志曾经自首的具体证明,也未见过丁玲同志发表过自首文字和屈服于国民党的文字,因此认为这种传说无从凭信。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延安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好的影响。
五是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困难。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图书和报刊总体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干部学习的需要。为此,李富春提议成立“流通图书馆”,盘活散落在个人手中的少量图书,拓展干部的阅读资源。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的赞赏。1936年9月11日,毛泽东指出:同意富春办法,组织流通图书馆。明日开始寄第一次书十本,先交富春停三天,转寄彭德怀、刘晓停一星期。各同志务须按时寄回,以免散失。以后将一星期或十天寄一次。
针对延安附近地少人多,缺乏耕地的问题,1939年李富春提出用“垦荒”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并亲自部署、组织各单位开荒种地。他在开荒中提出并带头执行的“一不迟到早退,二不损坏工具,三听从指挥”的三项劳动纪律,后来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大家自觉遵守的劳动纪律。
六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1940年9月1日,被称为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兼任院长的李富春在开学典礼上指出:自然科学院的任务是“培养通晓革命理论又懂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同时,面对未来,明确要求“为新中国准备科学技术人才”。为了学校的发展,李富春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将一批不同专业的科技人才聚集到自然科学院来,受到人们广泛赞誉,称他在延安播下了“科技战线的火种”,“是我党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七是重视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各项工作。1938年11月,在直接领导对延安各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整理的工作过程中,李富春以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无丝毫成见、丝毫偏向,虚心的听取下级同志的意见,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明确要求建章立制。在他的推动下,延安各系统、各部门“即时调整和充实了各项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和干部管理制度,适应了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为全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1938年底,中组部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交通工作科、党务委员会和总务科。为保证中组部的工作有序开展,李富春与陈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部务会议制度,重大问题都由部务会议决定。这一集体领导制度“既有各自的分工,又必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重大事情都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制度是健全的,领导之间是亲密团结的”。
1942年,为改进中央直属医药卫生单位的工作,李富春深入调查了相关情况,明确了医院的方针是“一切为着治疗”,“一切为着病人”。围绕这一方针,为减少各医生间派系与工作的矛盾、行政与治疗的矛盾、党与非党的矛盾,他强调必须建立医院的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他所提出的具体办法是:建立经常的院务会议,一切重要问题,在院务会议集体讨论,逐渐养成能当面说话不背后议论的习惯;建立分工负责,除重要问题外,各科的日常医疗工作由各科负责,提高各科人员的责任心;建立按期集体检查各部门工作的制度。
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李富春是实干家,也是理论家。他十分重视提高政治水平特别是理论修养,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有理论的武装,“如果没有理论,就是没有指南针”。他指出:“正因为有理论的武装,所以我们能为工人阶级的事业奋斗到底,能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正因为有理论的武装,所以我们能比一般人看得远,不是尾巴主义,而是站在群众的前面,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据统计,在延安的十年,李富春在报刊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近20篇,会议报告与发言10余篇。
李富春在生产动员大会上作的报告《加紧生产,坚持抗战》
李富春的理论思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和自身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而展开,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实践特征,富有说服力,令读者听众深受启发。
以问题为导向,是李富春进行理论思考与总结的前提。1937年1月29日,他撰写《目前苏区的中心工作》一文,针对陕甘宁苏区工作中存在的“未能充分与深入群众斗争中把下层的基础建立起来,在党的组织方面、政权方面、群众工作方面,都还没有坚实的基础”的弱点,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几点意见。1937年9月,在《民族革命之路》抗战报告丛书上发表题为《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权利》的文章,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强调“两个月的全国抗战,铁的事实,血的教训,千真万确地证明:政府离不开人民,军队离不开人民,要争取抗战的胜利更离不开人民;单纯依靠政府军队的抗战,要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是一个幻想”。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内部刊物《组织工作文选》上发表《增强新老干部的团结》一文,针对新老干部的情况及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作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就促进新老干部彼此学习,互相推动,自觉地克服各自的弱点,使党的整体力量更加增强与壮大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939年5月23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73期发表《延安检查工作的总结》一文,指出:党的政治任务急速的发展,以致组织工作还不能即时在一切方面齐头并进。我们还不善于在一个新的政治任务提出时,各级机关,各级人员能自动的、细心的、具体的,即时研究从组织上,从自己工作上,来完成政治任务。旧的組织形式与制度,不能即时随着新环境而改变,特别在组织工作的方式上,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跳出事务主义与手工业的方式。因此,工作任务扩大与庞杂,就容易处于应付与被动,或者陷于包办代替,以致负责者终日忙碌,下级同志则遇事依赖的状况。1943年6月8日,针对边区在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经济方针时所产生的偏差和矛盾,撰就《对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意见》,指出:这些“是发展中所产生的矛盾”,“是能够克服的”,并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高度对这些矛盾进行了分析。
李富春给陕北公学学员作《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告
立足具体工作进行理论思考,使李富春的理论文章扎实厚重,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富于时代气息。1937年8月16日,李富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第1卷第14期发表《怎样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一文,分析了北平、天津失守的原因,呼吁:“必须立刻有一个具有坚决抗战决心的,在抗日的政治上军事上,财政上经济上,外交上教育上,动员人民上的全国抗战的整个计划,和一个‘领导全国一致奋斗‘要人人参加抗战的具体办法,公布于全国人民之前,号召全国人民努力来实现才能保障抗日的动员与抗战的胜利!”1939年2月2日,他代表党中央在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政治报告,对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思想作了具体阐述,指出了生产运动的意义与目的、在发展生产运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怎样克服困难,并详细阐述了生产运动的具体计划。1939年3月3日,他在《新中华报》发表题为《生产运动》的文章,再次说明生产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动员全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克服财经和军民生活困难。1941年5月10日,他在《共产党人》第18期上发表《对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的意见》一文,结合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
明确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使李富春的理论思考与总结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1937年1月29日,李富春撰写《目前苏区的中心工作》一文,提出了改进工作的三点意见:一、抓住群众对目前形势的认识与对民族反革命及反革命武装的仇恨,深入分配土地斗争,严厉镇压民族反革命军事的、政治的活动,巩固苏区,即巩固抗日后方。二、安定群众生活,争取逃亡在外的群众回家发展苏区经济。在苏区内,努力发展合作社运动,使合作社成为广大群众的组织,普遍到区乡,经过合作社供给群众日用品及食盐、粮食的需要,鼓励苏区生产的发展。三、完成基层组织的发展与巩固。要真正深入乡村,反对摆架子,走马看花的方式;反对坐在区乡政府等待开会,或者替区乡政府包办代替一切的方式。在1937年8月16日发表的《怎样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一文中,李富春对如何实行全国性的抗战提出了八点意见,包括动员人民力量、国共两党合作、改革现有政治机构等。1938年11月18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90期上发表题为《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针对组织工作上的问题,提出了六点意见:一、明确建立党的领导系统;二、普遍的建立党和发展党;三、党的组织系统要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四、要大批培养和引进干部;五、加强党的纪律教育,严守党的纪律;六、注意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联系。在工作方式上要注意日常的实际工作要同大刀阔斧的工作布置配合,要发扬民主,更加保障集中的领导,要实行真正的有计划的具体领导,要把经常工作与紧急动员紧密联系起来。
李富春的理论思考与总结,深受读者与听众的欢迎,在鼓舞人心、改进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3月,给陕北公学的学员作《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你们当中不管是同情共产党,还是反对共产党,只要愿意到延安来了解“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主义”,愿意同我们合作抗日的,就是进步的表现。进而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政治纲领,就是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肃清中国内部的封建势力,真正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这个最低纲领,就要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到统一战线的队伍中来,为争取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一位听众回忆说:“那次报告留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很深,听完后,使得我们的头脑顿时清醒起来,明确了许多问题,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理想教育。”
以尊重理解凝聚力量
在延安的十年,无论是任职中组部,还是担任中央副秘书长参与领导整风运动,李富春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理解与尊重,是他对待同志战友的主基调;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讲事实摆道理,是他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立场坚定,与不良倾向坚决斗争,是他投身革命事业的基本原则。归根结底,以大公无私的原则立场,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革命队伍,实现革命理想,是李富春开展组织党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将理解与尊重放在首位,宽以待人,是李富春开展组织、党务工作的突出特点。作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对所有到延安报到的干部,包括因长期同组织失去联系等待组织部审查的干部,都十分热情和关心。他经常到中组部招待所了解接待工作的情况,包括有什么困难,住在那里的同志有什么要求等等,明确指示:一定要把招待所的工作做好,要使同志们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据一些干部回忆:“那时,不分天南海北,不论是从革命根据地来的,还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不论是从前方来的,还是后方来的;不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也不论是谈工作的,还是谈私人事情的;组织部都乐于安排、接待。富春同志均一视同仁,亲密无间的交谈,耐心地听取你的意见,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你的要求,或帮助你解决困难。”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有事都愿意找组织部,找富春同志。”据1938年初来到延安的宋平回忆:“我认识富春同志是一九三八年初到延安的时候,那时,我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住在中央组织部。……他当时担任组织部副部长,我们感到组织部确实是‘党员之家。党员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组织部同志谈。后来我在延安马列学院工作,富春同志也是领导我们的,做过很多的具体指示。”
1938年,李富春(前排)与陈云、潘汉年、滕代远、项英(后排右起)在延安合影
将理解与尊重放在首位,与李富春宽厚诚笃的性格密不可分,源自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他在思考如何使新老干部更加融洽与团结时,明确指出了理解与尊重的内涵。他说:“首先要求互相了解,发扬彼此的长处,克服彼此的弱点。要相互学习,认识大家都是为党为革命的利益而团结在中央路线的周围,同时决心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到底的战士,都是党的总体的骨干组成部分。要互相尊重,严格排除一切影响工作、损害党的利益的个人的无原则的东西,自觉地锻炼与克服自己思想意识上的小资产阶级残渣,克服狭隘的观点,建立互相谅解、互相和谐的团结。”正是因为李富春站在革命事业的高度去践行理解与尊重,他的宽厚待人,便不只是令人感到温暖如春,同时亦深受教育启迪。他当年的同事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在中央组织部,我们受李富春的教诲是很深的。”
将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结合在一起,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李富春开展工作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无论是任职中组部还是担任中央副秘书长参与领导整风运动,居于领导地位监督检查各机关各部门领导干部,是李富春的主要工作。面对这项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李富春明确了如下的工作原则:“必须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无丝毫成见、丝毫偏向,虚心的听取下级同志的意见,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他特别强调:“批评与结论要作得恰当与正确。如果批评不恰当,结论不正确,或者成绩表扬过高,或者弱点的估计过于夸大,甚至对某些缺乏锻炼的同志,批评的字句稍不恰当,都可引起一些无益的争论。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反而阻碍检查工作之深入,以及工作的改善和开展。”对于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他指出:“作结论的时候,不能片面的、表面的、主观的看问题。要估计工作历史发展过程、工作优点缺点、主客观条件在工作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只说优点不说缺点,这不但不合乎事实,而且可能的给予干部夸大的骄傲自大的不好影响。同样,如果我们只说缺点不说优点,不足以折服人心,这将引起干部中不必要的不满和误会,使他们对工作没有信心,甚至发生消极灰心的情绪。因此,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优点与缺点同时指出,并指出获得成绩的原因及产生缺点的根源,提供具体意见,作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指示与启发。”
1938年,李富春(左三)与罗瑞卿(左四)、朱德(左六)、邓小平(左八)等在延安中央党校合影
在整风运动中,李富春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原则,明确指出“肃奸运动”的具体任务有两个:一是把国民党隐藏在中国共产党内的特务分子清理出来;二是清理出来后,诚心诚意地说服他们、教育他们、争取他们。他特别强调:“假如仅仅做到发现坏分子,肃清坏分子,而不争取他走向革命,那我们的任务就只抓到一半,我们的工作也只做了一半,这是不够的。”他坚信争取误入歧途的青年是可能的。这是因为:“革命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方面,一个青年他要求革命,要求前进,就要面向真理,这个真理乃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个真理恰恰是在我们这方面的。也只有我们才能代表与掌握这个真理。因此,我们去争取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真正走上革命是可能的。”
针对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夸大敌情、采取错误的做法等偏差,李富春努力引导运动向正确的轨道发展。1943年5月13日,他在中央直属学委召开的所属各单位学委负责人工作总结会议上发表讲话,以“把革命的热情与干革命事业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为指针,明确指出:“粗暴的态度,急躁的心情,打骂的行动,都不是符合我们党的宽大政策的。事实与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采用这种粗暴态度,强迫方法的,没有一个把问题解决好的。”他强调:“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坏分子采取任何急躁、蛮强、粗暴的态度或者采取逼供的甚至打骂的办法都是不对的。”为了纠正错误,进一步做好审查干部的工作,他对与会者提出了如下三条要求:一、要真正的深刻的了解与掌握政策,不要盲目的上“前线”,不要随着运动跑,隨着客观潮流跑。二、要反对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自己要掌握材料,研究问题,指导行动。三、要有计划、有准备、有阵地的前进。指出:“没有充分的准备,搜集材料、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想得到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4年,李富春与毛泽东(中)、陈毅(左二)、聂荣臻(右二)、王震(左一)在一起
在宽以待人开展批评的同时,李富春严以律己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1944年9月8日,李富春在杨家岭党员大会上作了关于甄别工作问题的报告,对前一阶段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主动承担责任,表示:“倘若过去防奸中间有了错误,这首先由中直学委来负责的,而在中直学委内,首先又是我负责的。”对于防奸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指出:“要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是不小的。因为搞错了人,冤枉了人。我们不要因为这是胜利中的错误而原谅自己,我们要有勇气,实行自我批评,承认错误,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这不是降低威信的问题,更不是谁负责的问题。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拥护客观真理的,我们具备毛主席所讲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则是,非则非,路线对的就是对的,搞错了就是错误了。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是只有我们共产党人才有的,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的前进。如果怕自己的威信降低,不敢实行勇敢的自我批评,就不能很好的接受经验教训,对于自己的进步是有阻碍的。”
显然,以宽厚著称的李富春,并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整风运动期间,李富春对于什么是毛泽东的作风,曾经作出了自己的概括和总结:“一、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心,无限信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坚决反对党外的敌人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二、对党内的任何工作有无限的责任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深思熟虑,贯彻到底,总结经验,推动前进,创造未来。三、对群众的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四、是自我批评与遵守纪律的模范,不掩蔽自己的缺点,不容忍同志的原则错误,服从党的纪律,服从中央,服从大多数,遵守决议、制度与法令。”从李富春革命生涯的思想实践看,这不仅是对毛泽东作风的总结,也是他自身作风的真实写照;更有进者,从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历程看,这同时也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思想作风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