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2020-07-14周建萍
周建萍
摘要:介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旨在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5-0022-02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会引起2周龄以下的仔猪出现呕吐、严重腹泻、机体严重脱水、死亡等症状。20世纪40年代中期,该病在美国首次暴发,随后向世界各地传播蔓延。目前该病在我国大部分生猪养殖主产区广泛传播流行,并呈现新的流行特点,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较大危害。为降低该病发生流行造成的危害,要提高重视程度及掌握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构建完善的防治方案,控制疾病传播蔓延。
1 流行特点
养殖场的患猪、隐性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猪排出的粪便、乳汁、分泌物、呕吐物与呼出的气体中携带大量的致病菌,污染周围环境、饮用水以及饲养管理用具后,会造成病毒快速传播蔓延。近年来,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点,由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应激因素较多,该病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未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地区大多呈暴发流行,传播速度较快,通常在发病1周内就会传播整个猪群,其中以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病死率高达100%。发生过该病的养殖场呈现地方流行或周期性流行。养殖场的断奶仔猪、成年猪感染病毒后大多呈良性发病经过,通常经过几周的护理能恢复健康。
2 临床症状
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病毒后表现出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哺乳仔猪感染病毒后会出现短暂性呕吐,随后出现频繁性的水样腹泻,粪便喷射而出,粪便颜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哺乳仔猪排出的粪便中携带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难闻。排泄物中携带大量的电解质、水分与脂肪,呈现碱性[1]。患猪饮水欲望显著增加,机体严重脱水,体重显著减轻,日龄越小发病过程越短,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在发病2~7 d内衰竭而死。哺乳母猪主要表现为泌乳量显著下降,乳汁分泌不足,仔猪由于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病情逐渐加重。部分哺乳仔猪在发病前体温急速升高,出现腹泻后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猪日龄的增加,发病率与致死率呈现下降趋势。架子猪、育肥猪、成年猪受到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不振,个别猪还会出现呕吐,水样腹泻症状,排出的腹泻物呈现灰色或灰褐色,体重迅速减轻,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较低。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身体严重消瘦,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皮下脂肪消失。将病死猪解剖后可见其胃底黏膜高度充血、出血,大量的黏液附着。50%以上病死猪的胃肠道黏膜表面出现斑块状出血,胃肠道内容物呈黄色并混杂有大量乳白色的凝乳块。小肠充气明显并伴随卡他性炎症,病变肠管严重肿胀呈半透明状,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道内容物呈现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并夹杂大量泡沫,肠系膜高度充血,空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变短。哺乳仔猪的肠系膜淋巴管的乳糜管消失,淋巴结严重肿胀[2]。部分病死猪出现肺炎症状。个体较大的猪脾脏与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存在广泛性出血现象。心肌质地变软,颜色呈灰白色,冠状沟存在点状出血,脑回变平。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段,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放置在灭菌的平皿中,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肠绒毛膜严重萎缩,变短甚至消失[3],轻轻刮取空肠的黏膜,放置在添加了青霉素与链霉素的PBS缓冲稀释液试管中,将其稀释成5倍旋转液后,4 ℃离心30 min,取上层清液,作为带检抗原进行荧光抗体检测。分别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处理,染色一段时间后,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猪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的细胞呈特异性的荧光病变。由此可以确定致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5 防治措施
目前,市场上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结合患猪的实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尽可能降低死亡率,缩短发病周期。脱水症状明显的患猪,可以选择使用氯化钠、氯化钾、小苏打、葡萄糖粉,剂量分别为3.5、15.0、2.5、20.0 g溶于1 000 mL的温水中,让猪群自由饮水。绝食、严重脱水、精神状态差的患猪,可以选择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向其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20 mL。维生素B6 50 mg,1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肌肉注射病毒灵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 mL/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联合中药治疗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中药可以选择使用大黄、白芍、黄连、三棵针、乌梅、苦参、棕榈炭、胡黄连、地榆炭、白头翁、柯子、车前草、甘草,使用剂量分别为30、30、40、40、30、40、30、40、30、40、30、30、30 g,将所有药物研磨成粉剂,3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连续防控5~7 d后,养殖场的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防止该病再次传播流行,需要构建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没有发生过该病的养殖场,需要坚持封闭化的养殖模式,坚持自繁自愈,从根本上切断病源的传播。若需引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检验,新引进的猪群必须单独隔离观察30 d以上并进行检疫,保证安全后才能混群养殖。另外,还应做好预防性免疫接种工作。选择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妊娠母猪在分娩前20~30 d免疫接种,每头猪注射4 mL。10~25 kg的猪注射1 mL,25~50 kg的猪注射2 mL,50 kg以上的猪注射4 mL,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控效果,降低发病率。
6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传播速度快,危害较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猪群一旦受到病毒侵染,通常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该病的重视,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工作,定期对猪群进行检疫检查,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猪群免疫接种,提高猪群身体抵抗力,从源头上切断致病原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保证生猪养殖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 波.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方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8):199,187.
[2] 何思洋,韩 悦,杨彦龙.引起猪腹泻病的鉴别及综合防控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10):11-12.
[3] 佟有恩,刘芳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