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0-07-14袁永平
摘要:小學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实际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学科优势,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对此,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及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一、 前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倍受人们的关注。美术教学也受到学校的重视。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适宜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热情,重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1)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指引学生用创造性、审美性的眼光看到客观事物,并在自身脑海中形成印象,同时学生还会将这种印象融入自身美术创作中,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艺术审美感受力提升。(2)增强学生审美理解,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充分的欣赏、感悟,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及思想。美术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涉及艺术塑造、审美创造,可以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强化学生审美素养,这对于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帮助。(3)提高学生美术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学生只有对美术学科产生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进行美术作品欣赏。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感受,有助于学生借助美术作品抒发自身情感,这对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高有极大影响。
三、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结合心理,激发学生审美热情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类艺术作品兴趣不高,但是对于造型艺术作品则很感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造型艺术作品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审美习惯。绚丽的图案及色彩可以带给小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欲望,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如蓝天白云、花草虫鸟、青山绿水等,这些事物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喜悦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大自然景色的视频、图片,甚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实践感受大自然之美,并指引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其描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充分了解到儿童画作品对于学生的影响,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是其他同类学生创作的作品,开拓学生审美视野。例如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他们可能每天会接触各种建筑、公园,对于农村的自然美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中下载一些农村学生绘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对其欣赏,增强学生审美体会。
(二)注重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表现
在美术教育中,情趣是建立在情感、审美的基础上,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美术技能培养,让学生单纯地进行美术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缺乏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新时期下,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情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美术教学趣味性,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过程的优化。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植物欣赏》时,教师可以在进入课堂后,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时将小鸟、花朵、绿草等自然景物展现出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欢快的氛围中,教师将一些富含趣味性的动物、植物绘画作品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学生欣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动物、植物画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将视听、动手能力、思维拓展等方面融为一体,而学生则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发展。
(三)鉴赏作品,升华学生审美境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名作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审美能力发展上也有所不同。名家作品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发展自身审美能力的重要素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了解其艺术表现手法,欣赏作品中的美,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促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美、思想美。实践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美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中的景色,欣赏大自然之美,以此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四)关注生活,让美感自然流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大自然中,“美”无处不在。我们的美术学习也要在生活中寻找美的素材,所以说美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去零距离地接触大自然的美,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然与人文美。当然通过学生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爱上美术。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中《童话城堡》一课的学习之中,首先让孩子来到大自然,看看我们身边的美丽的建筑物,让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之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未来的房子是什么样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而且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美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具体的《童话城堡》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孩子模仿教材进行绘画,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心中的城堡画出来。教师在孩子发挥充分想象力的作品中,尽量地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美术课堂的温暖,这样,他们就愿意发现生活的艺术美,也能够愿意动手去表现和表达。当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美术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激发孩子们的爱美审美之心,让孩子们通过大自然的美,让孩子真正地爱上美术,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思考和能力。
(五)宽严相济,让审美成为习惯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美术,把孩子的眼球吸引到美术教学的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主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促进孩子的绘画能力,孩子的观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艺术的作品感受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他们今后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比如在《大师画我也画》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作品画得好点的孩子作品选出来,通过投影,让孩子们进行观赏,并且对画得好的孩子进行赞美,但是对于一些画得不好的作品,教师也要对孩子耐心地进行指导,而且让孩子们明白,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更在于有个性的思想和表现力,也就是有审美性。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不要因为美术不是主课而对其不重视。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一线美术教师要在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中要严格要求,不能出现学生没有掌握绘画要领,没有认真观察仔细,就匆匆动手,出现不顾整体与局部的顺序和布局特点,这样就导致在快速和匆忙的绘画中,出现“马虎”情形,所以教师要认真地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去看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有所收获。
(六)創设情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课堂的温暖和美术教师的热情,只要孩子们感受到阳光般温暖课堂环境,就会去主动地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探求客观世界、了解生活秘密的欲望,促使他们在浓烈的兴趣中接受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孩子们的审美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尤其在新冠病毒的背景下,孩子们不能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丽环境,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从视频中看到大自然,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教学视频和音乐,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和促进孩子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有声有色的环境下学习美术,增进学生的审美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初步地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在美术课外的实践的活动中,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去看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让学生感受高雅艺术的熏陶,陶冶了美好的情操。在他们的心田播撒下唯美的种子。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发挥出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综合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史虹霞.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4):239.
[2]陆伯瑶.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4):170.
[3]郑福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4):23.
[4]杨家钰.小学美术手工课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9(2):34.
[5]李雯.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21-122.
[6]李海东,黄春玲.快乐上好美术课轻松提高审美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23.
作者简介:
袁永平,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北城铺镇教育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