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概念本质,促进概念生成
2020-07-14糜苏英
糜苏英
[摘 要] 对概念的教学,要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概念的内涵,促进知识生成. 在观察、动手实践、思考中,促进学生对抛物线概念具有深刻感知与认识,在先得到一个片面结论后,再通过直观对比方法,来获得全面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上若以概念直接呈现方式,忽视概念的解析与生成,则学生易对概念一知半解,在面对一些数学题型时,导致解题错误.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概念本质;概念生成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 对概念的教学,要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让学生理解并领会概念的内涵,促进知识生成. 本文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通过探究抛物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素养.
概念的导入与生成
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应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引出抛物线概念之前,我们在课堂上先展示拱桥、望远镜、凹面镜等实物图片,让学生联系上生活,感受到抛物线的实际应用. 然后结合探照灯的结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抛物线的聚焦点是特殊的. 在认识了抛物线的基本特征后,再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抛物线概念,通过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致用意识.
前面我们学过二次函数,以及其图像的特点,对于抛物线,也是二次函数中的一种. 现着重从抛物线定义及标准方程入手,来讨论其函数图像的变化特点. 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双曲线的方程,两者都有动点与定点的关系. 对于抛物线,如何定义?在讨论之前,请同学们先分析函数y=x2的图像. 我们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该函数的图像,然后设定某定点F(0,1),动点M(x,y),求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到定点F的距离,以及动点M到直线y=-1的距离d,两者有何关系?通过学生动手绘图分析,测量特殊点的距离关系,得到点M到定点F的距离,与点M到直线y=-1的距离,两者是相等的.
这一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从坐标系中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测量后产生认知冲突. 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引出抛物线的概念,再对比探照灯的圆弧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聚焦点是抛物线的特殊点. 根据学生的判定,我们提出问题:针对抛物线上的点,与定点的距离,以及到定直线的距离,两者是相等的. 这一特例的猜测,对于其他情况能否成立?为此,有学生认为,在平面内,到定点F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就是抛物线. 对于这个说法正确吗?我们可以从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来分析其是否满足上述条件. 比如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验证该学生的观点. 事实上,通过对定点F、定直线不同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在平面内,到定点F与定直线(不经过定点F)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就是抛物线. 在观察、动手实践、思考中,促进学生对抛物线概念具有深刻感知与认识,在先得到一个片面结论后,再通过直观对比方法,来获得全面的观点.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会更加准确.
对标准方程的探究
概念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建立数学理论的基础. 在探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之前,我们来思考,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解析几何,通常需要运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 在曲线方程归纳过程中,一般需要建系设点、提炼等量关系、代入化简等步骤. 根据前面所学习的抛物线概念,我们可以假设,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为常数p,满足p>0,求抛物线的方程. 有学生认为,可以将焦点F作为原点,将抛物线的对称轴作为坐标轴来设定坐标系;有学生认为,可以将焦点F向直线引垂线,垂足为k,以k为原点设定坐标系;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焦点F向直线作垂线,垂足为K,以FK的中点为原点设定坐标系. 对照三位学生的不同建系方法,哪个更恰当或者更好呢?对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方法很多,而要比较最佳的建系方法,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或因素?有学生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认为可以将抛物线的对称轴作为坐标系,且满足顶点为原点时,方程会更简洁. 比较抛物线方程的形式,从不同的建系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 利用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对比与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抛物线的对称轴为坐标轴,顶点为原点,所得到的方程解析式最简洁.
根据上述建系要求,我们可以得到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p>0). 请同学们思考,在学习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时,针对坐标系不同时,所得到的标准方程也有不同的形式. 与此类比,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都有哪些不同形式?有学生认为,根据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p>0),可以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分为四种情况,如开口向上、开口向下、开口向左、开口向右. 既然可以得到四种不同情况,则分别列出其他三种情况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有学生认为,开口向左,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开口向下,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开口向上,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 如何来分析开口不同时,对应的抛物线方程表达形式的变化?有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入手,对于开口向左的抛物线方程,应该与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方程关于y轴对称;同样,对于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方程与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方程关于x轴对称. 由图形的对称性,来得到四种开口方向不同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表示形式. 当然,对于不同标准方程的表示形式,我们也可以设定顺口溜“一次项定轴,正负看开口”. 针对标准方程中的参数p,有何几何意义?在四种不同方程形式中,意义是否一样?有学生提出,对于p的几何意义,主要是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不同形式的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的幾何意义是一致的.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常常需要自己的观察、感知、体验、抽象和概括. 在探究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开口方向与表示形式对应关系上,应该注意这一点然后去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通过抓住抛物线的对称轴,联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几何特征,来指导学生根据开口方向来得出相应的标准方程.
教学反思与总结
学习了抛物线的概念及标准方程,我们通过随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某题中,在直角坐标系中,到点(1,1)与直线x+3y=3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可以选择“直线”“抛物线”“圆”“双曲线”. 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抛物线”. 事实上,该题“暗藏玄机”,很多学生不假思索,掉入陷阱. 再如这题:求抛物线方程y=2x2的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在求解过程中,很多学生得出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y=-,或者x=-. 反思学生之所以做错的原因,是否与课堂教学中,对抛物线的概念及标准方程的讲解不透彻有关?在进行师生交流后发现,一些学生对抛物线概念理解不准确.教师在课堂上,若以概念直接呈现方式,忽视概念的解析与生成,学生易对概念一知半解,在面对一些数学题型时,导致解题错误.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在提出抛物线概念与探究抛物线的本质的过程中,我们主张“回到定义”,带领学生探析概念的生成过程,抓住抛物线概念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在探究概念的本质特性中,应该如何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揭示概念的本质.
对照之前所学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以此来类比分析抛物线概念及标准方程,两者有何关联?从函数视角来分析抛物线,着重将解析式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从代数视角来分析图像的变化,并从图像的特点来探究抛物线解析式的表示形式. 进入高中数学,以解析几何视角来探究抛物线及标准方程,需要先观察图像,再分析解析式,将“形”作为因,索求与“数”对应的果. 显然,在抛物线方程讨论中,y=ax2(a≠0)可以看作是二次函数解析式,也可以看作是抛物线标准方程. 在求解切线方程问题时,可以利用导数工具来计算,还可以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进行联立,利用Δ=0来求解. 从本质上看,对于曲线与方程,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像,两者具有一致性. 以y=x2为例,既让学生认识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又从中实现与抛物线知识的有效衔接,促进了知识的连贯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