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国际金融危机浅析
2020-07-14杨芷熠
杨芷熠
从历史看金融危机的本质
研究金融危机史发现,导致重大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本质都是产能过剩。早期市场危机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1630年的荷兰郁金香热潮。因为郁金香的稀缺性,资金疯狂涌入而产生了泡沫。当人们意识到郁金香已超过其内在价值,价格开始螺旋式下跌,导致了金融危机。美国最著名的股市崩盘发生在1929年,股票投机在20世纪20年代是全美热潮,吸引着大批投资者涌入。而新来者则大量借入资金来抬高价格。当经济在1929年开始放缓时,价格开始下降,许多投资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次金融危机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20多年都未完全复苏。21世纪初,房屋价值急剧上升,许多人开始相信,房屋的价值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还会无限期地继续上涨。然而,房价在2006年已有下滑趋势,到2008年,房价迅速下跌。房价的下跌加之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
进一步分析发现,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本质基本都是因产能过剩而产生了经济泡沫。每次金融危机之前常常出现泡沫,当大量投资者被吸引到市场某一部门时,价格推高。当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最终意识到估值没有基本面支持时,市场开始下跌。随着价格的下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争相抛售。利润在可怕的短时间内变成亏损,经济开始衰退,金融危机出现。
疫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企业停工,国际经济活动遇冷。这给本就疲软的市场一记重创,各类资产疯狂下跌。
首先原油价格的下跌加剧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悲观情绪,人们对原油的未来需求预期下降,致使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而原油的下跌也为美股大跌拉开了序幕。2020年3月,短短10天内,美股就熔断了4次。自美国股票市场的熔断机制建立以来至今,只发生过5次熔断,而其中4次就发生在疫情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截至4月6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分别较年初下跌20.5%、17.6%和11.8%。衍生品市场中,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认沽期权价值达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高水平。除股票市场外,避险资产也难逃下跌命运。美元流动性短缺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持有现金。人们纷纷抛售国债、黄金等避险资产来换取现金,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0.54%增长至1.18%。造成美元流动性收紧的主要原因是美股以及高收益债券的下跌使得投资者不得不出售黄金变现,以补充美股亏损要求追加的保证金。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暴发和石油价格战无疑是此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本质原因。金融市场价值虚高,市场回调才是主要原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量化宽松、负利率等政策,目的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实体经济需求量的不足,大量资金并没有成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而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的价值虚高。截至2019年末,全球指数较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上涨了40.2%。所以资本市场的价值回调在意料之中。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商品积压而无法卖出。继而出现投机行为,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某一个部门而产生了经济泡沫。综合分析来看,此次疫情并未带来产能过剩的现象。疫情使得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商品产量减少,供给下降。并不存在商品积压而无法卖出的情况。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风险资产还是无风险资产都在大幅下跌。市场流动性紧缺,并没有出现导致以往金融危机的投机行为。而原油的下跌的确是让人担心,原油是工业的血液。倘若石油出现波动,会对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此次原油价格战带来的原油的暴跌,使得不少投资者对经济的危机变得悲观。但原油价格下跌只是暂时的,并不会持续太久。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减速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冲突。
加之,为避免流动性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美联储于3月下旬开启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投放以及信用下沉操作,包括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额外贷款、建立市政流动性便利、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短期市政债券、开启购买企业债的工具通道等。
此次金融市场的动荡并不足以构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但疫情在全球尚未解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实际上美联储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美国目前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的量化宽松政策,高收益债在美国债券的占比达到23.5%。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停工,不少企业出现了财务问题,这些高收益债券的违约风险上升。一旦发生实质性的违约,风险很快会蔓延至全球,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动荡。
虽然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受到重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
疫情给全球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经济的衰退是事实。在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国际宏观政策相协调,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经济衰退的现状势在必行。
从历史上看,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双边、多边协调极其频繁,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力推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全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恢复时间与之前几次金融危机相比用时较短,在2010年就出现了反弹现象。反观1929年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争取国际贸易优势,并采取了严格的资本管制、贸易壁垒等政策。各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使得全球经济20 多年都未完全恢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应相协调才能使经济快速恢复。全球经济下行,所有国家都会受到影响,故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只考虑本国情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国际宏观政策的重点应在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市场流动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减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其融资成本。应当注意的是,此次经济问题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照搬2008年采取的相关政策。首先,因各国疫情严重性不同,所以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具有地域性。其次,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为,是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所导致的。而此次经济问题更像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所导致的。
總体来看,此次疫情并不完全满足历史上金融危机的条件。加之美联储及时颁布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故笔者认为,此次疫情不足以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经济受到重创,出现经济困难的情况。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疫情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疫情使得全球经济衰退是事实。为达到全球经济快速恢复的目的,应推动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