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生态产业发展对策
2020-07-14张元黎刘文刀郝儒杰
张元黎 刘文刀 郝儒杰
发展模式
第一,以旅游资源带动的生态产业化。海螺沟是以“生态、文化、科普、康养、休闲”为功能的旅游资源集聚地,基于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生产”“旅游+经营”“旅游+流通”等“旅游+”第三产业业态。重点培育了以特色旅游带动生态产业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特色示范区,打造了精品生态旅游村寨部落、特色生态产业园区基地,依托海螺沟景区和燕子沟景区,使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纵向延伸统筹推进了燕子沟、红石公园、磨西红军纪念馆等卫星景区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景区周边的磨西镇、燕子沟镇21个行政村、1.2万余名各族群众直接受益于旅游发展,近40%的群众、6000余人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同时,每年从景区门票销售收入中支出600余万元作为贫困户生活补贴;每年投入200万元扶持资金,引导和支持群众开办乡村酒店、特色农家乐等;先后引进20余家涉旅企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劳动力使用中优先聘用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
第二,以农业资源带动的生态产业化。形成了以环贡嘎山生态经济核心圈为主,磨西镇、燕子沟镇两个中心区为辅的核心辐射区,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现代“旅游+”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磨西镇完善和扩大“蔡阳片区蔬菜种植业、大乌科片区水果种植业、共和旅游沿线片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杉树片区旅游集镇功能疏导区产业、边远村组干果和中药材种植产业” 等特色产业功能区。在燕子沟镇建成“食用菌菌苗基地和玫瑰花基地”等特色产业功能区。通过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整体改造,逐步形成新型高效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加强对海螺沟片区两个乡镇的整体风貌改造,实现农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协调发展。海螺沟按照“全域资源,全境打造,全面规划,全民参与”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在编制城乡规划时,将景区、乡镇、村落作为联动一体,统筹规划,根据各村落自身优势,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生态产业业态,将每一个村落都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载体,分步打造,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燕子沟镇堡子村以发展大白菜、白萝卜等特色蔬菜为主,专供辖区内100余家餐饮店,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中,仅蔬菜销售一项就高达4000元;和平村开发了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园,注册并推出了“贡尕皇”系列玫瑰产品等。海螺沟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衍生产品,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时令蔬菜、玫瑰花、跑山鸡等特色种养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万余亩、蔬菜核心示范区1600余亩和特色养殖小区2个、规模养殖场1个。
第三,以社会资源带动的生态产业化。海螺沟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把育才引智、加大群众教育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旅游就业培训平台,注重对群众旅游服务技能、思想素质的培训提升。按照“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的要求,制定《村规民约》《海螺沟5A创建靠大家》《四必须八严禁》等村民自我约束制度,增強群众旅游脱贫的信心,倒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风尚。辖区内群众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海螺沟先后启动了近百个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达50余亿元,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发展瓶颈得到极大缓解。同时,以景区门票抵押、统筹使用景区门票销售收入等方式筹集资金,融资5000余万元,完成了21个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和95%以上群众联户路硬化,完成了城镇供排水公司、供电公司等收购及组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用水、用电难题;组建海螺沟广播电视台,完成了辖区内农村电视“村村通”、农村无线广播电视全覆盖和有线电视改造全覆盖;组建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物业管理中心等,在实施海螺沟“厕所革命”的同时,抓紧推进贫困村、贫困户厨厕改造,并启动了旅游扶贫村垃圾污水整治专项行动,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
对策建议
第一,要壮大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区。发挥海螺沟风景区、燕子沟景区的旅游带动优势,大力发展抗衰康养,加快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世界抗衰康养目的地。建设高山、温泉、草原、村寨联动开发,大力发展度假康养,加快核心景区、生态观光车等项目建设,建设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龙头。扩容升级现有乡村民宿,大力发展休闲康养,建设国际休闲文旅红色小镇。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建设中国森林康养示范区、高端度假旅游区,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购得称心。
第二,要壮大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加快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清理低效用地,提升园区形象,做实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园区。优先发展生态养生食品加工产业,推动藏茶、牦牛产品、青稞、菌类、花椒、中药藏药材等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成生态养生食品加工示范区。
第三,要壮大绿色有机农业,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区。鼓励农业乡镇主动配套、积极融入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建强康养、旅游、休闲、创客等产业基地,积极展开同国内外科研院所、智库机构的合作交流,尝试弹性引才留才方式,改革人才制度、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加快建成支撑大渡河流域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的人才配套体系和产业政策配套体系,建设有机农业体验示范园、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种养循环绿色蔬菜基地、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园区。创建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第四,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面向全球招商引才。搭建会展平台,坚持康养化、休闲化、生态化、共享化、共建化、共治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各行各类学术理论研讨会、医学论坛、乡村民宿发展会议、乡镇振兴产业发展洽谈会、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发展论坛等“发展共同体”会议和其他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赛事、展会活动,打造国际高端会务区,确保留得住人。同时,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建成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政务服务中心。
第五,要扮靓城市做美农村,全域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也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智慧景区、数字景区建设。加快建成宜居宜游宜业村镇,突出生态、旅游、康养特色修编城市规划,打造一批主题乐园、生态花园、天然氧吧、休闲公园、疗养基地、现代村镇公园、文体中心、青年驿站,提升景观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综合规划和建设,打造大渡河流域生态康养旅游度假文化景观示范区。
【基金项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20年
一般调研课题(援藏专项 编号:SCJD2020DYZX19)】
(本文作者张元黎系四川省甘孜州委党校高级讲师,刘文刀系四川省甘孜州委党校讲师,郝儒杰系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