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多瓦战役:德意志“内战”

2020-07-14鸿渐

军事文摘 2020年7期
关键词:普鲁士德克内战

鸿渐

1866年的普奥战争是德国(普鲁士)崛起过程中的3场战事之一,和另外两场战争不同,普鲁士同奥地利的对抗堪称德意志的“内战”,决定着两个中欧大国谁将成为德意志的主宰。在持续了7周时间的普奥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7月3日这一天,普鲁士人称此战为科尼格拉茨战役,奥地利人的表述则是萨多瓦战役。

分进合击

普鲁士和丹麦在1864年打了一仗,获胜的普鲁士从后者手中攫取了两个北方省份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此举引发奥地利的强烈不满,从而为两年后的普奥战争埋下了导火索。普鲁士的首相,杰出的外交家奥托·冯·俾斯麦对此早做准备,他同意大利人缔结了盟约,规定一旦普鲁士和奥地利发生战争,意大利有义务进攻奥地利的南部。

普鲁士的威廉王储

奥军统帅本尼德克

普鲁士军队同样做好了准备。在另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普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的统筹下,普鲁士军队在1866年春季充分动员,到了6月便主动采取了行动。除一部兵力攻击奥地利的同盟汉诺威公国之外,普軍的主力向南直取奥地利的波西米亚地区。

毛奇的作战意图是三路并进,分进合击。具体来说,赫尔瓦特·冯·比滕费尔德将军的易北军团通过萨克森指向西南,构成普军右翼;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在中路挺进;腓特烈·威廉王储的第2军团向东面进发,是为普军左翼。

分路行动的目的是要实现快速进军,尔后,这三路军队应该合力面对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以实现“共同打击”。毛奇的意图是要抢在奥地利实施充分动员之前,便把足够多的士兵投送到他们最应该去的地方。

作为拿破仑战争学说的崇拜者,毛奇倡导分道行军,合力打击,充分运用速度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一切照计划进行,普鲁士人将以近25万人的兵力来执行一次大会战:中路部队将锁定当面的奥地利人,而右翼的易北军团和左翼的王储军团将取包抄之势,从而实现一场现实意义上的“坎尼包围战”。

当然在敌前分道并进也有着显而易见的风险,分散开来的三路部队都要冒着遭到奥军主力抢先攻击的危险,也就是说普军在“合击”之前就有在“分进”过程中被各个击破的可能,更不用说三路大军之间还存在着联络与协调不便的情况。

毛奇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危险,但他深信自己的总参谋部可以凭借出色的参谋工作来化解上述风险。同时,毛奇也一直注意在普鲁士军事体系中培养各级领兵主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这位总参谋长始终鼓励下属做“进攻性思考”,在总参谋部设定的框架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定,毛奇的一句名言是,“没有哪一项作战计划能够在与敌人的第一次接触中幸存下来。”

奥军布阵

不过,分路进军的危险性似乎超过了毛奇的预计。当普鲁士部队穿越几处山口进入波西米亚地区时,他们在多处地段都提前遭遇了奥地利军队,并在6月的最后几天里进行了一连串情况颇为混乱的遭遇战。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左)

虽然普军总体上取得了成功,奥地利军队从多处退却,但是普鲁士人随后就失去了与敌人的接触。到7月2日这一天,毛奇等人并不知道奥军主力在哪里,而与此同时,三路分进的普鲁士部队仍未能完成会合。当时,右路易北军团的部分兵力已经与中央的第1军团建立了联系,两者合成了一支约有13.5万人的部队,但是左路王储第2军团的10万大军仍不知在什么地方前进着。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统领着奥地利大军的路德维希·冯·本尼德克将军果断地发动进攻,那么普奥战争的结果很可能会大不相同。匈牙利贵族本尼德克在奥军中曾以果敢善战而闻名,但他却不是面对普鲁士人时的理想带兵将领。

1866年的本尼德克饱受悲观主义和消极情绪的困扰,在受命出征之前,他就多次预言“灾难降临”,而且还上书建议他的皇帝弗朗西斯·约瑟夫一世“谋求和平”。有了这样一个统帅,奥地利军队在开战后过分谨慎的表现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本尼德克一直表现得很迟疑,更别提抓住主动进攻动的机会了。

当普鲁士人兵分三路进军时,本尼德克就拒绝了下属发起进攻的建议,他的回应是要保留实力,“以绝对优势击败入侵者”。然后在7月2日,当他对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占有近2:1的兵力优势时,他仍然选择结阵固守,而把战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普鲁士人。

普军步兵冲击奥军炮兵阵地

奥地利大军面朝西方,对着卡尔亲王的军队布阵,本尼德克把军队放在了两条河流之间的丘陵地带,其西侧是比斯特里茨河,东面是易北河。这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首先本尼德克对于普鲁士王储可能从北面发起的侧翼进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一旦战况不利,易北河将成为阻碍奥军撤离的障碍。客观上来看,缺乏信心的本尼德克,已经给其对手提供了实现坎尼式包抄的可能性。

当然了,奥军的阵地主体还是很强大的。奥地利人的战线布设在连绵约9千米长的低矮山丘上,其间分布的树林和村庄增强了奥军固有的防御优势。本尼德克还下令开挖了多处战壕,并放倒树木以构建障碍。

王储对他的部将们下令,“看着远处的那些大树,那里就是奥地利人的右翼。鼓噪而进吧,让卡尔知道我们在这里!”

这正是毛奇希望第2军团做的事。也许当时普鲁士王储尚未完全理解毛奇计划的大胆性,但是普军所奉行的军事学说使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假如无从判断局势,就主动发起进攻。

希勒·冯·加特林根将军的第1近卫师首先投入战斗,并且在下午13时冲上了霍伦诺韦斯高地。前面說过,这是一处对奥军侧翼来说至关重要的地方,本尼德克选择无视这里,现在普鲁士人控制了高地。

夺取高地后,第1近卫师又居高临下地冲击附近的楚尔姆村,同奥军在那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名普鲁士的战地通讯员写道:“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勇士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立即冲向楚尔姆的中心地带,奥地利人的抵抗徒劳无功,他们跑向后方,希望得到大炮的帮助。我们的军团从四面八方而来,头盔闪闪发光,炮队迅速上前,开始轰击斜坡上的奥地利主阵地和预备队。四下望去,满眼都是我们的人。”

政治成果

王储军团的加入确实成了萨多瓦之战的关键点。在首次接到相关报告之后的两个小时里,本尼德克都几乎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增强受到威胁的侧翼,这让他的军队陷入了他曾经预言的“灾难降临”状态。

直到楚尔姆村以及邻近的罗斯贝里茨村相继陷落,本尼德克这才想到要在侧翼发起反击,以免普鲁士人彻底冲垮奥军的阵形。于是在一番猛烈的炮击之后,奥地利第6军的步兵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反攻,然而这支部队遭受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却没能取得进展。

本尼德克随后派出第3军发起第2次进攻,他们同样也未能打退普鲁士第1近卫师在楚尔姆和罗斯贝里茨的抵抗。最后,本尼德克向自己的右翼派出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第1军,希望这支生力军能够冲垮威胁着自己的普鲁士人。

双方骑兵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

奥地利步兵在反击中保持着紧密的队形,这让他们在普鲁士近卫军针枪的齐射下死伤相继。第1军是在奥军反击中表现得最英勇的部队,也是反击各部中损失最大的,整个奥地利军队在萨多瓦之役中伤亡人数的1/4都来自第1军。

但即便是这种程度的努力也无法打退普军。普鲁士第1近卫师打得很艰难,同样损失很大,但是王储军团的后续部队正不断上前,这就巩固了近卫军所夺取的阵地。在得知身后出现了友军之后,第1近卫师英勇的加特林根将军号召部下发动反击,就在那一刻,他被一片飞来的炮弹弹片杀死了。

战役的进程已不可逆转,普鲁士人在奥军侧面施加的攻击分量变得越来越重。下午16时30分,本尼德克确信大势已去,现在他的首要任务不再是战胜敌人,而是在为时已晚之前撤出他的主力。他留下部分炮队继续轰击对手,同时派遣奥地利和匈牙利骑兵发起冲锋,以此来掩护大规模的步兵撤退。

面对着以针枪为主的普鲁士火网,全欧洲40个一流的骑兵中队发了一系列自杀式的冲锋,骑士们损失惨重,不过有效延缓了普鲁士大军的行动。这是值得奥地利军队自豪的时刻:奥地利后卫部队的技巧和勇气,确保了大多数部队得以从战场上离开,他们虽然打输了,但是萨多瓦毕竟没有成为毛奇的坎尼。

萨多瓦战役以普军的胜利而告终。根据战役结束后的清点,普鲁士军队损失了9000余人,而奥军则折损了4.3万名士兵,其中一半是伤亡人员,另一半则成了普军的俘虏。

萨多瓦之战后,奥军仍保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具备同普军再战的实力,但是奥地利上下已经很少有人对第二次战役的结果抱有信心了。而在精明的普鲁士统治者看来,他们也不想要第二场战役。

不少欣喜若狂的普军将领主张趁胜追击,但是眼光长远的俾斯麦主张克制。他知道,假如彻底击垮奥地利,俄国、法国和英国都不会坐视中欧的力量天平失去平衡,如果多国干涉,普鲁士并不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

于是普鲁士人巧妙地将萨多瓦的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奥地利承认失败,就此让出了在德意志世界的领导地位。1866年7月3日清晨,普鲁士还是一个欧洲二流国家,而到这天的日落时分,她已经跃居为一等强国,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就此强势崛起。

责任编辑:张传良

猜你喜欢

普鲁士德克内战
微言大义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无用
彼得·汉德克获奖信息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缅甸开启新选择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鲁士新教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