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思考
2020-07-14徐欣然
徐欣然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征
经济体制完善。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这不仅为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同时也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制度保证和支持,为其扫清了外部环境中的摩擦和阻碍。
发展目标明确。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促进全体国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作为总体目标。
处于战略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稳定、国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故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地域特色浓厚。不同的县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特征、风俗文化、民众习惯,这些特征形成了强烈浓厚的地域特色,也对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显著差异。
经济功能完备。在经济部门上,县域经济同时兼顾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再生产环节上,县域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
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首要问题,保障百姓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民生稳定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追求。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资金短缺。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已经得到大幅度增强,但是与工业经济相比投入仍然不足,这也就导致县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投入资金较为短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国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产业建设需求,一、二、三产业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投入,所以在农业方面国家投入的财力相对不足;第二,农业和农民自身的积累不足,这就导致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先天发展条件较为落后,缺乏自身的发展推动力;第三,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相对偏低,对国家和市场资金的吸引力也就较为不足。
县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市场不完善。对于我国县域农业经济而言,农民依然将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产资料,将传统的种植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且将精力基本投入到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上,并未真正实现农业一体化和经营多样化。单一的县域农业生产结构无法给县域农民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所以农民也更加难以进行新型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结构方面的创新研究,无法实现扩大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和经营。
目前,县域农业经济依旧缺乏一个开放完善的市场环境。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市场信息闭塞,农民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的变化来及时更改自己的生产决策。另外,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和交易制度还不够健全,这不但会同时损害消费者和供应方的经济利益,也会导致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的缺失,从而造成延缓我国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相关研究和技术方面的缺乏,农村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并存在着大量的农业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
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已经淘汰了以往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开始使用机械化耕地方法。但是许多农民具体认识不足且操作方法不当,造成了生物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表现包括:农民经常焚烧作物秸秆,导致这一重要农副产品的浪费,并且恶化农田环境、破坏土壤,也造成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为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减少使用有机肥而过度使用化肥,对土地甚至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使农民的种植成本大大降低,然而也促使农民盲目加大农作物的播种量,从而造成农作物产品的大量积压与浪费。
县域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缺乏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农业人才的缺乏和经济人才的缺乏。我国当前县域农业的人力资源主要以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为主,这意味着要对全国农业劳动力进行新型农业技术培训的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就更为艰巨。另外,县域农业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故无法引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经济管理网络系统,难以为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县域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县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資金投入。要想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农业资金的大力投入,而投入的资金应当真正用在“刀刃”上。首先,应该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如保证农业用水质量和电力稳定、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等,因为如果劳动力人员的正常生活条件和水准都难以保障,促进县域农业发展就更加无从谈起;再者,应该加强农村的道路设施建设,并定时进行维护,以保障农作物的基本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农业产品市场交易的完善;最后,应该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高科技农业生产工具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从而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提高县域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如今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故在农业发展方面,我国也应该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一个完善且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从而加强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农业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信息化体系的功能下,农民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与农产品需求相关的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供给,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也可以随时获取当季的农产品供给信息,从而完善市场机制,也便于相关部门执行宏观调控措施。
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发展是指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这一发展方向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县域农业经济振兴的一大有效途径。首先,绿色农业的概念涉及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可循环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的,所以为我国县域农业经济的未来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再者,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绿色农业产品的开发符合当今的这一大时代特征,具有可观的市场需求和盈利价值,故能够为农民实现增收,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县域农业劳动力和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我国的县域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人才流失的考验,所以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必不可少。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农业人员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技能水平,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农民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各县域要积极大力引入专业型人才,改变大众舆论对农村和农民的固有偏见,提升对下乡技术人员的待遇和补贴,从而建设和强化农业经济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为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