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剁手购物后你会心虚吗?

2020-07-14薛洪言

商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存下单消费主义

薛洪言

消费者正被一波接 一波的大促冲刷。“618”刚过不久,“818”即将到来,之后还有“双11”。争分夺秒地抢优惠券、准时下单,结束战斗的瞬间,你长松一口气,又随即陷入空虚,心里有个声音警示你:当心消费主义!

一方面,追求更好的消费品,是人性使然,收入水平的提升,自然带来消费标准提升;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享乐主义依旧心存警惕,批判一切过度消费的苗头。正是这种相反的张力,给很多消费者带来认知失调:一边借助消费彰显自我,激情买买买;一边又自称“剁手族”,愧于将消费记录示人。

购买时有多狂热,下单后就有多心虚。

消费超过基本需要,必然与享受有关。很多人对享乐主义心存警惕,对消费文化也就心存疑虑,甚至口诛笔伐。

这背后,并非食古不化,根本上源于市场经济内部的失调:

生产领域,强调竞争与效率,要求自律、勤奋、奋斗、理智,鼓励醉心于事业和成功;而消费市场,追求更大的销量,强调的则是时尚、自我满足、及时行乐,鼓励攀比心理。

生产环节要求人们理智、奋斗、醉心于工作,销售环节又希望人们冲动、攀比、醉心于享乐。生产者脱下工装就是消费者,工作中一套文化,生活中另一套文化,消费心态怎能不别扭呢?

此外,工作场所强调满负荷投入,恨不得把所有时间耗尽;而消费生活又要求足够的休闲,无论餐饮娱乐、美容旅游还是体验经济,都是杀时间的项目。

这也导致一种尴尬:能赚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可能没钱。体验经济要么发展不起来,要么靠低收入人群支撑,后者靠借钱撑得一时。

社会上,有一群自称“精致穷”的男孩女孩,赚得不多、对精致的追求不减,宁愿花光工资装点门面,甚至不惜背上高额债务。

正是这类现象的日益增多,引发大众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很多人更是质疑,消费主义扭曲了年轻人的价值观。

在互联网语境下,我们都活在他人的关注里,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得以实现。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关乎能够标示地位的潮品、奢侈品等。

很多年轻人,恰好处于寻找社会认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误以为可以用特定的消费标准来界定自身的地位和品味,從而跨越经济能力追逐高消费,被经济压力反噬。

这类现象频发,的确值得反思,文化日趋多元化,不同的消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不同的个体却未必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一旦选择错误,就会导致经济基础与消费认知的失调,诸如“精致穷”等也就不可避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现象的背后是经济土壤。消费主义的崛起,是因为到了该崛起的时候。

我们正从“乘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春风,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势如破竹,迎来大众化的消费高潮”的时代,向“从家庭向个体转变,消费的个人化趋势风生水起”的消费时代转变。

只要与经济状况契合,消费也罢、存钱也罢,没有对错之分。勤俭节约,是道德的;享受生活,也是道德的。

社会文化层面,需要更多包容。

猜你喜欢

心存下单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心存美好
欧洲最大罐车企业FFB:如果你现在下单2020年才能提车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打车
陈正元 心存感恩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词汇“for短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