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撬动农业经济发展
2020-07-14木木
木木
国家政策的不断扶持互联网、物联网等各项技术的不断融入,传统农业正在不断蜕变,更高的发展阶段——智慧农业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农业、农村、农民即将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蓬勃發展的“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有望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为中国农业搭上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列车、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物联网在设施蔬菜大棚种植上的应用
在种植阶段的应用
不同蔬菜对生长环境和种植规律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单靠人工对这些蔬菜进行管理很可能因为失误而导致损失。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蔬菜不同种植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合理调节蔬菜的生长环境,比如蔬菜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温度等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帮助农民制定最合理的管理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种类蔬菜的生长需求。
要想实现物联网在蔬菜大棚种植中的功能:
首先用户要通过安装传感装置检测大棚环境,并以检测结果为基础确定所要种植蔬菜的品种。
其次在蔬菜已经开始种植以后,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的信息了解大棚环境,并通过信息和其他调节装置对大棚环境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让环境时刻保持在最优良状态下,为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再次在蔬菜出苗的阶段,可以通过调节装置进行施肥、浇水等操作,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
最后收获阶段可以通过物联网对蔬菜的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并衡量成本和交易之间的差额,为最后的销售打下良好基础。
在环境预警和检测上的应用
传感装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采集大棚内和蔬菜生长有关的一切信息,例如光照、水分、养分、温度等都传感装置需要采集的内容。
在传感装置采集到有用信息以后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向用户反馈,这样用户就能够了解大棚内的环境变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蔬菜设定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数值产生不利于蔬菜生长的变化传感器就会自动将报警信息传给用户,可以及时对大棚内环境进行干预,从而让蔬菜在最优良的环境下生长。
在病虫害预警上的应用
种植蔬菜最害怕的就是病虫害,一旦蔬菜出现了病虫害将对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农民无法时刻对大棚进行监控,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有限,但通过物联网的传感装置就可以实现对大棚的实时监测,如果出现了影响蔬菜生养的病虫害会及时将信息传回用户,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将病虫害信息传给相关的诊断部门,进而便可以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从而让损失减到最小。
另外传感器也可以通过检测环境变化判断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如果概率过高的话用户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手段防止病虫害出现。
在远程控制上的应用
通过物联网及时了解大棚内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对病虫害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这样用户可以根据不同蔬菜的种植条件对大棚内环境进行调节或者是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其中对环境进行调节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用连接了大棚内温度、水分等控制装置的计算机来实现,例如滴灌设备、通风机等都可以连接到远程计算机上,这样就让蔬菜大棚控制变得更具智能性和科技性。
另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判断不同蔬菜的生长阶段,帮助农民在最合适的时机收货蔬菜,从而实现收成的最大化。
在农作物收割上的应用
从曾经“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到现在“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互联网+农机作业”给农民节省了不少力气。
每年夏收时,风吹麦田、鳞光四射的丰收景象遍布中国大地。农民常说,“夏收就是龙口夺食”。在各小麦主产区,一到每年五六月份,便可见到农民在田间地头抢收时“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如今,夏收有了新方法,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让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有的夏收田里甚至出现了“无人忙”的现象。乡亲们足不出户,便可收获丰收的喜悦。
与传统的联合收割机不同,智能收割机上装有“金匣子”——不同的部件上安有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记录收割机的运行时间、收割量、运动轨迹等数据。有了这样的设备,我们便可以坐在家里只用手机充分了解当天田里的作业情况。
过去一台收割机上最少得3个人,1个负责开车、1个丈量面积、1个收钱。如今,几个人的活,一个人就干了。
相较传统农机,智能农机装有远程监控和卫星定位设备,并对相关检测数据进行实时上传,对农机作业类型、轨迹、深度等重要数据进行记录并上传至服务器。播种、打药、收割等环节同一地块均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分析数据,即可全面实时掌握农机使用和农业生产情况。
智慧农业如何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设备的安装量将达到7 500万台。与此同时,另一份报告称,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 530亿美元。我们可以说,随着这个市场的不断演变,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可以帮助“农民”脱颖而出,成为早期采用者,并在未来几年攀登成功的高峰。
关注农业的企业单位从来不止“少数几家”,例如:微软、腾讯、英特尔……他们早已将手伸到此处,以求分一杯羹。
2018年,阿里推出人工智能养猪项目——200公里猪,强调猪肉的肉质口感。当时还任阿里云总裁的胡晓明表示,猪运动的公里数将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
在这个项目里,摄像头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采集猪的体形数据,记录每头猪的运动距离、时间和频率;声学特征和红外测温技术可以识别猪的体温、叫声,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采集到的数据将汇集到云平台,形成每一头猪的资料档案,进行数据分析及措施应对。
京东也在更早前推出“跑步鸡”项目,强调跑足100万步的足月安全鸡。
在这个项目,最关键的设备是给每只鸡绑的脚环(这个脚环要确保记录步数精确,步数实时可见,并且不会有任何养殖期间的物理损坏)。脚环内部植入传感器,应用了符合禽类生物学特征的仿生计步算法;以及运用LoRa/ NB-IoT低功耗物联网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确保脚环不会中途没电;最后数据经由网关到达云平台,在平台上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华为也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基于NB-IoT的牛联网项目,主要解决奶牛发情监测效率过低,影响牛场产奶量的难题。做的就是实现奶牛的及时配种,准确监测奶牛发情期。
农业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关键是效益。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使生产多样化,将农产品与低利润率商品作出区分;
2、必要时还可以加上“品牌化打造、溢价提升、精细化操作、互联网服务化”等现代化发展思维方式。
用科技提升效率,用渠道打造市场,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将继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