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7-14骆小波李远东陈华军张柏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危险因素临床疗效

骆小波 李远东 陈华军 张柏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放化疗治疗, 观察组于CT辅助下采取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后生存时长、临床疗效, 采取Log-rank模型分析影響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为83.33%, 高于对照组的5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及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存活率70.00%高于对照组的43.33%, 平均生存时长(16.17±3.36)个月长于对照组的(7.95±

3.08)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无效患者组织学类型、肺癌分期、是否联合化疗及病灶位置、病灶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为影响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B=0.118, Wald-χ2=8.154, OR=1.125, P<0.05)。结论 采用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确切, 虽受一定危险因素的影响, 但较常规放化疗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经皮穿刺氩氦刀;非小细胞肺癌;危险因素;生存时长;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03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o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LUO Xiao-bo, LI Yuan-dong, CHEN Hua-jun, et al. Shaogu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oguan 5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o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60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admission order,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chemoradio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guided by CT. The survival time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Log-rank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fter 1 year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6.6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6-month and 1-year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2-year survival rate 70.0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33%, and mean survival time (16.17±3.36) month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95±

3.08) month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istological type, lung cancer stage, combined chemotherapy or not, focus location and focus diameter between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patients (P<0.05).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B=0.118, Wald-χ2=8.154, OR=1.125, P<0.05).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shows affirmative efficacy for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lthough it is affected by certain risk factors, it still has a higher clinical value than conventional radiochemotherapy.

【Key words】 Percutaneous puncture argon-helium knif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isk factors; Survival time; Clinical efficacy

肺癌作为当前全球流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恶性癌变之一, 致死人数逐年呈攀升趋势, 其中, 非小细胞癌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类肺癌种类[1], 总发病人数总可达86%。学界普遍认为, 手术切除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理想手段, 但患者4年生存率在手术治疗后也仅为26%~68%[2]。该病患者在疾病前期进展时往往难以发现, 大部分在检测中发现病灶时也已产生局部发展或转移, 导致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因此此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最终治疗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冷冻术为经极端温度在体内使相关组织消融的措施, 随前沿科技不断发展, 已获取临床对恶性肿瘤的广泛运用[3]。基于此, 此次探究运用氩氦刀经皮穿刺治疗非小细胞癌的实际疗效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37~73岁, 平均年龄(51.81±7.98)岁;病灶位置:上中叶15例, 下叶15例;联合化疗19例, 非联合11例;TNM分期:ⅢB期16例, Ⅵ期14例;肺癌分型:中央型13例, 周围型17例;肿瘤直径2.45~6.12 cm, 平均肿瘤直径(4.27±0.84)cm;组织学类型:鳞癌11例, 腺癌19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9例;病灶位置:上中叶14例, 下叶16例;联合化疗11例, 非联合19例;TNM分期:ⅢB期17例, Ⅵ期13例;肺癌分型:中央型14例, 周围型16例;肿瘤直径2.65~6.41 cm, 平均肿瘤直径(4.54±0.64)cm;组织学类型:鳞癌12例, 腺癌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18周岁者;②符合《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4]诊断标准者;③患者家属知晓并同意;④经影像学分期为ⅢB及Ⅵ期且无法行手术切除者;⑤初次接受化疗者;⑥术后复查CT表达为冷冻冰球肿瘤覆盖面≥79%者;⑦术后未接受靶向治疗。排除标准:①患心、肝、肾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原发性疾病者;②合并他类精神系统障碍疾病者;③1个月内存在大型手术及化疗治疗史者;④合并大脑及肾上腺转移者;⑤生存时长预估<3个月者;⑥发散性全身扩散性肺腺癌者;⑦研究中途退出者。

1. 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放化疗治疗, 总剂量为66 Gy, 观察组行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 具体为:术前采取CT准确定位进针入路、位置、角度及深度, 依据实际肿瘤位置, 指导患者取平卧、侧卧、俯卧位。采取穿刺定位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依据CT表达的入路使用特制氩氦刀穿刺行快速刺入肺病灶靶点, 再次应用CT确定穿刺达到规划位置。依据穿刺入路再应用合理大小的扩张管与导管鞘进入病灶体中。测出穿刺针及扩张管, 保存导管鞘。经导管鞘将氩氦刀插入瘤体内, 固定后将管鞘撤出。采取超低温系统, 连续冷冻2个循环后, 使用氦气复温至0°以上, 接触氩氦刀后发生松动则可拔刀。手术结束后再次应用CT扫描, 观测冷冻效果, 冰球覆盖病灶面积达80%则判断为手术成功。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生存情况、临床疗效, 采取Log-rank模型分析影响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危险因素。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后1年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量表(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标准对两组患者化疗效用行记录, 具体包含:完全缓解(CR):全部病症消除≥28 d;基本缓解(PR):病灶减小>30%持续≥28 d;病症稳定(SD):病灶平稳且无较大变化;疾病进展(PD):病灶增进>20%。总有效率=(CR+PR+SD)/总例数×100%。②生存情况:进行为期2年的治疗随访, 记录两组6个月、1年及2年存活率及平均生存时长。③危险因素分析:采取Log-rank模型行单因素分析, 结合患者实际一般资料情况, 对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采取分析。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模型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義。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6个月及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生存时长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影响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观察组治疗有效、无效患者组织学类型、肺癌分期及联合化疗及病灶位置、病灶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鳞癌为影响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B=0.118, Wald-χ2=8.154, OR=1.125, P<0.05)。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为临床恶性肿瘤中一类较为多见的肺癌类型, 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患者多在就诊他类疾病时诊断出肺癌病灶[5], 且已发展至中晚期, 因此对于该症临床结局的改善行早期诊疗至关重要。临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及放疗、化疗等, 但放疗剂量、分割方法选取的不同都可对疗效造成一定影响, 导致治疗结果不尽相同。氩氦靶向冷冻治疗为一类快速冷冻的手术系统, 促使病变瘤体在超低温下坏死, 进而达成治疗目的, 其具备操作便捷、安全高效、出血量少、创伤低等特征[6]。此次研究应用氩氦刀对非小细胞肺癌行治疗, 疗效理想。

此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为83.33%, 高于对照组的5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氩氦刀较常规放化疗确具备显著临床疗效。分析认为, 肺作为对射线敏感度较高的器官, 其耐受化疗剂量较低, 常规放化疗难以达到根治肺癌的剂量要求[7], 甚至对于残留的肿瘤细胞加深生成, 进而降低疗效。此次应用的氩氦刀作为一类冷冻手术系统, 对于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强, 相关研究指出[8], 当<-10℃时, 冷冻中心区域的肿瘤细胞则可产生凋亡现象, 在极端条件下的疗效更强。此外, 结果中, 两组6个月及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存活率70.00%高于对照组的43.33%, 平均生存时长(16.17±3.36)个月长于对照组的(7.95±3.08)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施行冷冻手术后对于抑制患者病灶扩张的远期效果充足, 对于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具有一定优势[9]。但其作为一类微创治疗, 临床疗效同样受一定危险因素影响。此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治疗有效、无效患者组织学类型、肺癌分期及联合化疗及病灶位置、病灶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为影响经皮穿刺氩氦刀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B=0.118, Wald-χ2=8.154, OR=1.125, P<0.05)。

其中, 肺癌分期较晚可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缩短, 而病灶位置则在氩氦刀经术前CT精确定位后方具备冷冻疗效。同理, 病理组织类型中的鳞癌因肿块多位于主要血管及重要器官处[10], 位置不便于定位, 因而实施治疗效果较差, 为此次研究中对疗效具影响较大的独立因素。

综上所述, 采用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确切, 虽受一定危险因素的影响, 但较常规放化疗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宗登伟, 郭晨阳, 黎海亮, 等.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性运动量化指标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治疗后病灶残留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中华肿瘤杂志, 2018, 40(11):851.

[2] 朱玉龙, 马红霞, 冯新海, 等. 单向式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7):25-28.

[3] 马文伟. 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联合TP化疗方案对老年晚期肺癌患者肿瘤控制率及血清CD4~+/CD8~+水平的影响. 首都食品與医药, 2019, 12(7):66.

[4]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7):555-557.

[5] 艾成, 陈有东, 李勇, 等.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31):6165-6168.

[6] 高登发, 张啸波, 张爱莲, 等. MRI引导技术在氩氦刀消融治疗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 16(7):387-390.

[7] 梁炳钊, 陈婵娟, 陈秋华, 等. 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Ⅲ~Ⅳ期NSCLC的临床疗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7):2165-2167.

[8] 陆莎, 孙盈, 陈召, 等. 不同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30):5882-5885.

[9] 许辉茹, 张俊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后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9, 31(3):192-195.

[10] 别志欣, 李元明, 李彬, 等.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8(7):722-726.

[收稿日期:2020-01-03]

猜你喜欢

非小细胞肺癌危险因素临床疗效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