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见典型:杨十三与河北工业大学的红色精神

2020-07-14张慧芝杨小冀

张慧芝 杨小冀

摘 要: 河北工业大学肇建于1903年,红色精神渊源有二: “为公服务,以完成工业家建设使命”的办学宗旨;投笔从戎,救国家于风雨飘摇的“公忠”校训,杨十三是创建及秉承母校红色精神的典型。他办新式学校、创新造纸技术、复兴造纸实业,践行着母校“工业教育救国”“工业救国” “工业救贫”的宗旨;京津沦陷后,他组建“工字团”、开辟抗日根据地,广大母校“大公无私” “热爱祖国”的校训,成为“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是近代爱国科学家的典型,是新时代学校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杨十三;河北工业大学;红色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2-0074-07

2019年初,习近平寄语南开大学师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南开的魂”[1];爱国主义亦是河北工业大学的灵魂。学校肇始于1903年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①,是清季为摆脱民族危机,在“工业救国”、 “工业教育救国”等近代思潮下兴办的高等工业学校之一。在20世纪前期“国家风雨飘摇”的背景下[2]55,学校以“公忠”为至高价值取向,培养了一大批“危身奉上,险不辞难”的爱国志士,杨十三(1889—1939)是其中的典范。毛泽东称他“冀东抗日英雄”,亲题挽联:“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2]55,彭德怀评价他“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 “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3]33。杨十三作为近代爱国科学家的榜样,是他生前学习、任教之母校②爱国精神的典型,是新时代学校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源泉。

一、践行母校“工业教育救国”理念的楷模

19世纪末,甲午海战惨败迫使社会上层关注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北洋工艺学堂等一批近代工业学校、工业实体艰难起步,本着“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教育理念,通过工业制造人才的培养,将传统手工艺提升到近代工业机器制造、化学制造,推进产业近代转型,从经济基础上摆脱被殖民侵略的局面。魏光元担任院长期间亦曾详解:“为公服务,以完成工业家建设使命”[4]。

(一)入学堂实习工场作学徒

为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先进生产力,1904年10月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周学熙,在天津创办以“以提倡制造,培养民生,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成本局学堂学生之艺为宗旨”的实习工场[5]93。按照“工学并举”的近代技工培养模式,实习工场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联络一气,兼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之所,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相辅而行”[5]94-95。它职责有二:一是学堂学生“练习其技能”[5]122;二则招收工徒“为培养工匠之才以兴实业”[6]136,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工匠的场所。

1904年,15岁的杨十三由河北迁安县(现河北省迁安市)来津,入学堂附属实习工场作学徒。实习工场周学熙亲自督办,培养模式仿照日本:不仅聘用日籍总教习、教习,且派学生赴日实习,他将之与“造就人才”联系在一起,说它绝不同于“平常木匠铺收徒”[5]185,毕业时“均可自行制造,考验如法”[5]120-122。所以《实习工场试办章程》规定,工徒年龄12—15岁为“幼童”,16—22岁为“及岁”, “因材施教,分习各艺”,毕业后凡“技艺超格异常勤奋者,可渐升副匠目、正匠目,以至副工师、正工师”[5]95。实习工场若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讲授,这一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附属工业学堂的实习工场“实以技术之传授为主”[5]128, “以更番传习,养成各项工师之人,格振兴实业,补救漏卮为宗旨”[7]1240,因此它很快成为直隶工艺局“规模最大,收效最宏”的改革项目[8]128,也是20世纪初直隶省作为全国“新政”模范省的重要成果。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培养工匠、工程师的摇篮,杨十三在这里习得了工艺操作与技术创新,为他日后创新造纸技术、复兴造纸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求学附属中学实科和学堂正科

鉴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对生产“工艺”的重视,及其“为培养工匠之才以兴实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6]136,为保证进入高等学堂深造的生源具备“以学堂习其技能,以考工生其观感,大要在开导商情,使之奋发”等不同于普通中学知识结构、动手能力[5]93,在1909年“农历七月,为易与本科衔接”,奏请直隶总督批准“自运库拨款千金,附设两年制中学实科”[9]208。第一届学生由天津初等工业学堂选送,以后开始招收中小学毕业生、中学转学生等。实科毕业“可直接升入高等工业学堂”[9]208,后者学制3年。

1913年,已在附属工业学堂的实习工场学习实践多年的杨十三,考入附属中学实科,学习物理。1914年8月,直隶省府因财政困难,撤销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实科,在校学生并入南开中学续读,杨十三随班并入南开中学继续肄习,同时转学的还有魏元光等。1915年7月南开中学毕业后,杨十三进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正科学习,1918年毕业,旋即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20世纪初周学熙主管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考工厂、教育品陈列馆、实习工场”各事[8]111,提出“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8]24,杨十三正是直隶新政培育出的优秀代表。

(三)任教母校

1929年升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从偏重工艺、职业教育转向“工学并举”的高等教育,近代著名的工业教育家魏元光担任首任总办,他曾讲: “我对于由工业教育造就技术人才以实现新中国的信念是始终不渝的”,在他任职工业学院的十余年间(1926—1936年),坚持学产合一、研以致用、服务社会,探寻“中国式”工业教育道路,创新性实践了“工艺教育救国”的办学理念。1929年4月魏元光院长邀請同窗好友、志同道合的杨十三返回母校任教师。

至1937年组织“工字团”开赴冀东抗日前线,杨十三在母校任教八年,期间工作成绩可分为专业课讲授、校风建设两方面。入职后,担任学院应用化学系讲师,讲授“造纸原理与工艺”课程,践行1928年魏元光所言: “革命成功建设伊始,所谓筑路浚河,开港制造,无一不需乎机电,无一不需乎化学”[10]101。杨十三曾在学院附属中学实科、正科先后学习物理、化学,在美国留学攻读“化学工艺学”及“造纸技术”,加之他还有在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工作经历,系统前瞻的专业知识与丰富实用的实践经验结合,就使得杨十三的课颇受学生喜欢,不久聘为教授。

从1901年起,在各类中等、高等新式学堂及大学堂开始设置负责斋务的职官, “掌考验学员品行及堂外寄宿舍一切事务”[11]756。践行“勤朴耐劳”,学院规定学生每人每月伙食费限制在5元以内,当时工学院有学生伙食团8个,据1932年的资料记载,斋务课检查所有伙食团的账目均低于5元的限额。杨十三就餐的那个伙食团,名叫“琼膳团”,学生戏称“穷饭团”,因其伙食费,平均每人每月只有3.94元[12]259。1934年,教育部在考察报告书中写道: “该院办学,精神积极,注重实际”,次年教育部视察评价是: “该院进步奇速,一年来设备方面颇多惊人之发展……刻已作到合于现代国家需要之教育”[10]101。这正是魏元光、杨十三等一批教育家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克己奉公的责任担当创造的奇迹。

二、实践母校“实业救国”理念的先锋

“新政”重在“练兵、兴学、制造”三事[8]111,直隶省③作为畿辅重地,在近代化浪潮中自是重要,1902年袁世凯出任总督,周学熙出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直隶很快成为革新模范省。正如《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拟定的宗旨: “本学堂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拟将直隶土产如毛货、麦草等类出口材料,考求制造,以冀收回利源”,承担起开社会风气先河、引领社会转型之重责,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校办工厂、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等,逐步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和“立业、报国”的育才典式。

(一)“实业救贫”,协办职业学校

面对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的实况,在践行“实业救国”的同时,还有一种思潮就是“实业救贫”,譬如1904年9月24日刊登在《大公报》上的一篇短文就声称: “实业可以救贫”, “有子弟的,万不可错主意,趁机会教他学一份手艺,将来就不愁没饭吃了。待工艺大兴之后,国家也就不愁贫穷了。”学堂附属实习工场的创办,体现的正是这一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十三在实习工场、附属中学实科、学院正科学成之后,便开始身体力行地将“教育救国” “工业教育救国” “实业救贫”等理念践行于家乡乃至国家,首先在迁安县先后创建了“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改建了“迁安县四团堡乙种工业学校”。

在京津共产党人影响下,杨十三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为切实打破封建观念对女性的压迫,1924年,杨十三和其父一起创办了冀东第一所平民女子学校——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校舍就是杨家3间房子。学校将“女子有才便是德”的巨匾悬挂在教室,直接向封建礼教叫板。学校不收学费,“农闲办,农忙停”,确保女性可以参加学习。受其影响,次年县内小寨小学、五里村小学也开始招收女生,1926年本村四团堡高级小学主动要求并入该校,1936年迁安师范学校招收女生[13]78-79。开创了冀东农村尊重女权、认同女子上学的新风,促进冀东地区女性近代转型。

上文提及的四团堡高级小学,由杨十三堂兄杨正伦于1912年创办。后随迁安普通小学逐步增加达20多所,职业学校尚属空白。为使无法就读普通小学的贫困农家子弟能有一技之长,在杨十三等族人支持下,1920年4月1日改迁安县乙种工业学校,创建了冀东第一所职业学校。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手书“学以致用”匾,直隶省长、省工学院、省工业厅分别送“学术是用” “实业先鞭”  “工业先导”等匾[14]114。蔡元培高度称赞了这一职业学校及其附属工厂: “附设一个工场,给那些不能再进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学点手艺,毕业以后可以自立,这真是运用职业教育的善策”[14]115。1944年,学校因日军残酷“扫荡”停办,存在了24年,期间杨十三为学校推荐教师,帮助购入织布机、挑花机、洋线及各种染料等。杨正伦被称为冀东职业教育第一人,开冀东职业教育先河[14]116,培养了大批人才,为迁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5]328。教育厅称赞它“敷教育才”,本县及青龙县士绅也誉之“一方保障” “利用厚生”[14]115。

(二)技术救国,创新造纸技术

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3世纪后期开始向世界传播。19世纪前后,随着欧洲现代造纸技术发展,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直到1891年才在上海成立了首个机器造纸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成为洋纸倾销市场。杨十三自1918年毕业就任直隶工业试验所技士后[16]121,便研究造纸技术;1920年—1923年,自费赴美半工半读,在纽约西拉求斯大学学习“化学工艺学”及“造纸技术”。他撰写了《造纸技术周游世界图说明》论文,对中国“蔡侯纸”的发明及传入欧美后新发明的不断注入、各国相互借鉴,以致西方各国机械造纸工业的形成,包括邻国日本在20世纪初便有大量剩余纸品倾销中国。杨十三痛定思痛; “造纸方法自中国的‘蔡侯纸起算,经历了1800年之久,寰绕世界一周。在它游历期间,到处改良进步。已呈灿烂光华之事业。归来举日故国,仍旧墨守成船,较之后进,能无愧乎!”[16]121

1923年归国后,杨十三任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工课课长[17]101,怀着“振兴实业,挽救中华”宏远,专意研究造纸技术、造纸工艺改革。当时,欧美各国普遍采用的机器木桨造纸技术,我国华北一带木材资源不丰富,他深知“为我国纸工业计,惟有别开生面,另选新原料作大规模之制造,以图发展,乃克有济”[16]122。从1926年开始,他对本省所产的各种造纸原料,如桑皮、破布、稻草、麦秸、废麻、废棉及苇草等类,施用各种新法制成纸桨,抄制成纸后,考其性能相近者,作仿制各种木桨“洋纸”的试验。在同学、同事的帮助下,用亚硫酸盐法制出的苇草纸桨,1931年,先后在上海大中华造纸厂和江南造纸厂将亚硫酸盐法投入工业生产。这项技术被定名为“碱法亚硫酸盐苇桨造纸技术”[16]122。楊十三还对河北省芦草资源进行过全面调查,如津东宁河县属之芦台附近年产超过3万吨,津西胜芳镇附近东西两淀年产在50万吨左右,安新大淀(今之白洋淀)一带,年产在6、70万吨之间等,每年有50万吨可作造纸原料,可生产普通印刷纸12.5万吨以上,可供设立四个日产百吨的大造纸厂所需之原料。有人动员杨十三申请专利,他说:“我研究造纸技术是为了振兴国家的工业,不图名,不为利,甘愿尽力,不想申请专利。”[16]123“芦苇制浆造纸术”在20世纪30年代被普遍推广,为中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用这一新工艺制造出的纸张,质美价廉,遏制了日本纸张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三)实业救国,协办造纸厂

北洋工艺学堂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实业救国”、“兴工报国”的背景下兴起, “以发明工业为宗旨,以期为国而思,握实业界之霸权”,所以它在正科(本科)之外,兴办附属实习工场、附属中学实科等,都是服务于这一教育宗旨。杨十三在母校的学习、工作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思想,形成了他坚定的教育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理念。杨十三是今河北省东部迁安县人,迁安毗邻滦河、面向渤海湾,历史时期曾有河海联运之便利,与京津等环渤海地区商贸往来频繁,特别是造纸业享誉全国。传统造纸业有“南宣北迁”之说,北方迁安县的“桑白纸”一度与以安徽省宣城一带生产的宣纸齐名,被称“造纸之乡”。杨十三颇以家乡造纸技术为骄,他不仅首创了“芦苇制浆造纸术”,更致力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变。

抗日战争时期,迁安是重要根据地, 《冀东日报》和边币的印制用纸便是迁安县的“桑白纸”。据1918年统计,迁安县城乡有大小纸作坊500多家,近20万人赖此为生[16]121。但随着日本纸和高丽纸倾销我国市场,1920年迁安县已有200多家纸作坊倒闭。“迁安造纸迷”李显庭,为了挽救“桑白纸”,用十多年的时间、耗尽家产改进造纸技术,终未能突破。杨十三深知李显庭缺少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便亲自动手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代为筹款万余元,亲自到上海等地购置机器设备,很快在县城东三里河建成了冀东第一家机械造纸工厂——显记大纸坊,生产出机器“桑皮纸”,较之手工抄纸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有效防止洋纸的倾销。所以,在八路军总部举行的追悼会上,彭德怀评价杨十三是“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3]33

三、秉承“公忠”校训、捐躯为国的典范

魏元光是河北工业大学发展史上居功甚伟的前行者,也是力邀杨十三任教母校的伯乐,1924年始受聘于母校,1926年—1936年间担任学校负责人,在教育实践中他探索总结出“勤、慎、公、忠”的校训,分别对应“治学、立身、对人、处事”,他曾详释曰: “勤者,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慎者,精心作业,精心操作;公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忠者,热爱祖国,敬业尽职。”[18]240杨十三是魏元光的同学、同事,他既是创建“公忠”校训参与者、更是秉承的典范,为抵制日军全面侵华投笔从戎,用血肉之躯奉行“公忠”校训。

(一)参加“觉悟社”,支持学生运动

1914年8月—1915年6月,杨十三由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属中学实科随班转入天津南开中学继续学习、至毕业[17]101,期间他结识了同在南开中学学习的周恩来,并参加了后者组织的“觉悟社”,还曾同台演戏、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这一时期还阅读了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杂志等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了解俄国十月革命[17]101。与周恩来短暂的同窗经历及同在“觉悟社”的革命活动,对杨十三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断吸收新思想,提高了革命觉悟,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1919年,北平爆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杨十三时任天津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他积极参加了天津声援北平学生的游行示威,为扩大运动影响力,和侄儿杨秀峰一起回到故乡,在迁安师范学校召集讲演会,组织师生上街游行。在他们宣传带动下,县城、建昌营等地师生纷纷上街,号召民众搜查日货、抵制日货,在迁安形成了反帝爱国风潮[19]10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伪满洲国” “华北亲日化”等蚕食中国的策略,1933年日军入侵华北,杨十三参加了闻名全国的长城抗战,他还动员女儿组织支前救护队到抗战前线;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杨十三再次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17]101。正如1933年得知与国民党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后,杨十三所发宏愿: “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20]1。

(二)创建“工字团”,开赴冀东抗日前线

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7月30日天津沦陷,河北工学院也遭到了日军轰炸,杨十三认识到“外抗强权,非有枪不可”[15]328,他和洪麟阁等在法租界成立了抗日爱国团体——工字团,以誓死抗日、报效祖国为宗旨,并秘密发展学院教职员、校友及家属子女,壮大革命力量、展开抗日活动。“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21]104,表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的铮铮铁骨。

天津沦陷后,各行业的民众迅速组织起抗日救国团体、展开抗日斗争,在中共敌后河北省委的领导下,1937年9月天津“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改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之一, “工字团”成立伊始便在“自卫会”领导下参加武装抗日活动。11月,中共北方局决定把“自卫会”的工作重心转向冀东农村,配合八路军建立以燕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决定组建冀东抗日联军,由“工字团”领导人杨十三、洪麟阁组建冀东抗日联军西路军,投入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面对烽火狼烟的国土,是年杨十三自名裕民,取意“以同仇敌忾之道,导引民众群起抗击倭寇之谓也。”[10]119折射出杨十三对“公忠”校训的秉承。

(三)冀东抗日英雄,民族解放战争之模范

1938年春,遵照“自卫会”部署, “工字团”部分成员奔赴冀东遵化县(现为遵化市),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短短数月冀东抗日联军西路军便建立起来,洪麟阁兼任司令,杨十三任政治部主任,投入了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在武装暴动过程中,西路军浴血奋战、不断吸引群众投入,军队伍迅速扩展到4 0OO多人。与遵化、玉田等县其他支队汇合,一起开创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杨十三赴平西参加整训,途经冀中,被電召到位于太行山黎城向的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接见[19]53,对杨十三、洪麟阁等率“工字团”成员,组建抗日联军、投入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等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评价。1939年6月27日, 《新华日报》 (华北版)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高度评价杨十三投笔从戎、坚持抗战: “毁家纾难,分别潜入故里,游说伪警,教育同胞,进行极艰苦的地下工作。”建立抗日联军,筹划冀东抗日大暴动, “一时寒平津敌伪之胆,震撼国际视听。冀东人民武装起来,实堪作全国民族解放战争之模范。”[21]108

四、结语:对学校红色精神的挖掘保护与弘扬传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艰难起步,以培养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工业人才为宗旨;目前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式跨越,为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河北工业大学需深入发掘117年发展史上沉淀的红色精神,“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

(一)凝练河北工业大学红色精神之魂

通过对以杨十三为典范的学校发展史上、特别是早期创建时期杰出人物的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红色精神渊源可归纳为二: 1) “为公服务,以完成工业家建设使命”的办学宗旨; 2) 投笔从戎,救国家于风雨飘摇的“公忠”校训。

中华传统文化中“公”与“私”相对,指与个人、家庭等相对立的大众、社会、国家,如《吕氏春秋·去私》篇记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孔子称其“公”。《周禮·大司徒》将“忠”列为六德之一,传统《諡法》定“危身奉上,险不辞难”者为忠。“公忠”合用始见《庄子·天地》篇,将“公平忠节之人”与“阿私之流”相对, 《韩非子·三守》等也将“效公忠”与“行私道”对立。总之,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 “公忠”被视为“为国之本”,是最高的社会公德。经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现代教育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如1922年《壬戌学制》关于“公民”教育目标的阐述得到了学界基本认同,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诠释极具代表性,他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主要是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等基本条件[22]291。

“公忠”精髓绵延不变,具体释义则要与时俱进。近代“公”之内涵、 “忠”之对象均随着封建专制帝制解体而发生着质变;北洋工艺学堂作为清季“师夷长技以制夷”革新自救的产物,旨在通过传统工艺革命、近代技术创新、实业现代转型,实现抵御外辱、谋求民族独立。因此,“工业救国”、“实业救贫”办学理念的背后,是“以发明工业为宗旨,以期为国而思,握实业界之霸权”的国家诉求。所以,魏元光在担任学校负责人十余年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勤、慎、公、忠”校训,并详释“公忠”为: “公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忠者,热爱祖国,敬业尽职。”[18]240杨十三作为“公忠”校训创建者之一、更是秉承的典范:为了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致力于造纸技术创新、奉献于工业人才的培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依然投笔从戎、用血肉之躯奉行“公忠”校训。

(二)学校对红色精神的挖掘保护

1939年杨十三烈士以身报国后,他的事迹、精神便在国内各界广泛传颂,国共双方先后在重庆和晋东南襄垣县八路军总部举行追悼会,可窥其精神的影响。杨十三短短一生大部时间与母校密切关联,他是母校早期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的缔造者、创建者、践行者,或曰他的思想就是母校精神的组成。

校友英烈的爱国精神是他们留给母校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激励学校师生为国奉献、为国献身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对校友英烈事迹的研究、弘扬意义重大。抗战胜利后,1946年复校改河北省立工学院,1948年年初,学院再建地下中共党支部,为纪念杨十三教授,建立用他的名字命名“十三图书室”。图书室藏有很多宣传介绍解放区的进步书籍,成为当时地下党的活动中心,对学生思想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同年8月20日国民党军警宪特人员暴力闯入工学院学生宿舍及“十三图书室”进行搜查,逮捕了20余名进步学生,称“8.20”血案。1949年初天津解放,2月上旬工学院举行了“46周年校庆暨纪念杨十三烈士殉国10周年”纪念活动。

20世纪90年代,近代建校最早高校开始步入百年,校庆活动必然关注百年校史研究;加之面向21世纪的“211工程”启动,入选的大学也需要研究其办学传统特色并加以传承弘扬。在这一背景下,河北工业大学校史研究不断深入,如刘志明等主编《英贤集》,有“文物英华杨十三”专篇[12]145-189,陈德第主编的《百年校庆专集》 (2004),也多处追忆杨十三。2013年,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校史馆在北洋大学堂旧址南大楼一层开馆,其中第三部分“救亡图存、兴邦自强” (1937—1949),集中展现了杨十三等英烈的爱国事迹。2019年1月15日,天津市解放70周年纪念日,市委宣传部确定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及北洋大学堂旧址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对校史研究工作的肯定。

(三)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与重塑大学精神互融

红色精神可上溯至1919年的“五四精神”,具体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红色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北大荒精神”等,其中“两弹一星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设新中国伟大事业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精神实质被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23],核心要义依然是爱国主义。

大学也有“精神”,且是大学的灵魂。何为大学精神?有学者提出它“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24],并将其具体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1)自觉的学术精神;2)永恒的道德精神;3)敏锐的时代精神。杨十三烈士短暂一生,无论创新造纸技术、协办新型实业、致力现代教育,还是投笔从戎、为国慨然赴死,折射的正是河北工业大学所秉承的“大学精神”之核心要义——“热爱祖国,敬业尽职”。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滞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重要助推力科技创新。所以,习近平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要直面问题,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④。河北工業大学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精神的百年学府,近年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的实际需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关注大学精神重塑,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文化品质,期间大力弘扬“勤慎公忠”校训精神、传承创新“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同时强化了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将学校红色精神散播到每一位师生的内心深处,使魏元光院长早期提出的“热爱祖国,敬业尽职”的大学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挥感召、凝聚作用,激励师生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读书,为创造出更多比肩世界前沿水平科技成果而不懈探索。

注释:

①  从1903年至今,学校先后13次更易校名,详情如下: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肇建,1904年更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12年改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13年改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改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改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46年复校改河北省立工学院、1950年改河北工学院,1951年与北洋大学合并为天津大学,1958年重建河北工学院,1962年与天津工学院合并改称天津工学院,1971年复名河北工学院,1995年定名为河北工业大学。下文出现校名,不再赘述。

②  1904年杨十三进入直隶高等工业专门学堂附属工厂作学徒;1913年在其附属中学学习;1915年—1918年,入该校化学正科学习;1929年任教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至1937年学院被迫停课。

③  1928年改河北省。

④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5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寄语南开师生[EB/OL]. 人民网,2019-01-18. [2019-0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18/c1024-30576815.html.

[2]  中共迁安市委党委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迁安县历史大事记[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3]  刘绍友. 民族之杰:杨十三[C]//天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4]  纪念周院长报告纪念[J]. 工业周刊,1930(93).

[5]  虞和平,夏良才. 周学熙集[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周尔润. 直隶工艺志初编 [M]. 天津:北洋官报局刊印,1907.

[7]  甘厚慈,罗树伟. 北洋公牍类纂续编:第三册卷16工艺一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8]  周小鹃. 周学熙传记汇编[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9]  王纪安. 魏元光工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附录A河北高级工业职业大事年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0]  王家琦. 著名教育家魏元光事略[C]//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1]  吕宗力.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2]  刘志明,陈德第,王家琦. 浩气长存 河北工业大学英贤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3]  中共迁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可爱的迁安[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14]  白凤仙. 四团堡乙种工业学校[C]//李宝德,白凤山. 古今迁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唐山军分区. 唐山市军事志[M]. 印刷本,1997.

[16]  王家琦. 杨十三与苇草造纸[C]//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7]  姚硅. 南开校史研究丛书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史料补正[C]//南开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 南开校史研究丛书:第14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

[18]  王家琦. 一生從事工业教育的魏元光[C]//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近代天津十二大教育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9]  中共迁安市委党委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迁安县历史大事记[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0]  唐山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唐山文史资料:第11辑[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1]  刘绍友. 杨十三与冀东暴动[C]//唐山市教科文工作委员会. 唐山文史资料:第5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2]  陈远. 逝去的大学[M].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23]  江泽民. 江泽民论“两弹一星”精神[J]. 中国核工业,1999(5):4.

[24] 刘亚敏. 大学精神探论[J]. 未来与发展,2000,24(6): 61-64.

Abstrac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s founded in 1903. Its revolutionary spirit has two origins:one is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fulfilling its industrial mission”; and the other one is “integrity and loyalty” when China was invaded. Yang Shisan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his alma mater. He had set up the modern school, brought forth new ideas in paper-making technology, revived the paper industry, and did his best to realize the purposes of “saving China through industrial education”. After the fall of Beijing and Tianjin, he gather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to fight Japanese, and became a national hero in Eastern Hebei Province. Yang Shisan was a model of the patriotic scientists in modern China, and established the university′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Key words: Yang Shis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volutionary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