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话语分析

2020-07-14魏汝冰

美与时代·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指向性空间

摘  要: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號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家;戏剧符号学;戏剧话语;空间;表意功能;指向性

一、戏剧符号学的基本概述

“戏剧符号学是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戏剧交流及戏剧符号的构成原则以及交流规律的一门学问。与其他艺术交流相比,戏剧符号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有着双重交流体系的交流,即以剧本为基础的语言符号交流系统和由舞台上其他视听符号构成的交流系统。”[1]63

“符号学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它融合了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其源头可分别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南·索绪尔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1]63作为创建者之一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学定义为:“研究符号的学说”以及“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作用的科学”。

近年来,符号学呈现出向各个学科渗透的态势,产生了一系列分支与流派。譬如语言符号学、文字符号学、服装符号学等。“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与沟通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符号学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并形成了一个个分支,如音乐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美术符号学等。”[1]63戏剧艺术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通过与符号学相结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戏剧符号学,并成为当下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与视角。

二、戏剧话语的符号学属性

戏剧话语又称为戏剧语言,按照戏剧舞台与戏剧文本两种形态,可分为戏剧人物语言与戏剧文本语言。人物语言是指在戏剧舞台作品中借由人物之口传达出的信息载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词,并包括独白、对白、旁白等信息。这些舞台中的其他语言,同样被认为是一种舞台指示,发挥着叙述功能,交代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演出环境与地点交代给观众,直接展现人物个性与戏剧情节。戏剧文本语言则指未经舞台加工但存在于戏剧剧本中的文字语言,它需要专业人士经过舞台转化形成戏剧人物语言,也是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

在戏剧符号学的视域下,戏剧话语在戏剧文本与舞台呈现中发挥着双重功能。它既是演出过程中发出的语言符号总体,又是语言符号总体支配着另一个复杂的符号总体:空间、物体、演员动作等。戏剧话语还建筑在一条根本的前提之上,即我们在看戏。换句话说,话语内容必须在一个确定的空间,比如表演区、舞台;或处在一段确定的时间,如演出时间。只有如此,话语才具备呈现的基础以及意义。正如剧作家早已达成的一条共识:我的言语足以命令实践人员去创造我话语的陈述条件;它独自组成这一命令,其非言语力量也在于此;我的话语只在演出环境中才具有意义;我文本的每一句都以它是舞台上说出或表现出(即我们是在看戏)这一断言为前提。

三、话剧《家》的时代特征及话语分析

话剧《家》是中国著名戏剧家、戏剧教育家曹禺先生根据巴金同名小说《家》改编而成。曹禺一生致力于戏剧的创作与戏剧教育,其作品更是针砭时弊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环境变迁以及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由于他在戏剧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一)话剧《家》的时代特征

话剧《家》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时代背景选择了“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在社会转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而故事的发生地则选择了四川成都的官僚地主阶级的高公馆。基于这样的背景,高公馆充满着浓郁的封建气息,馆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暗流涌动。在公馆中,作为封建家族中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老太爷自然成为了这个家族中唯一拥有话语权的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五房分支。故事主要围绕了觉新、觉民、觉慧长房三兄弟,并以各房与其他亲戚为辅线,准确刻画了封建家族的生活场景,以及从衰败到崩溃的历史过程。其中,人物的设定皆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与时代特征,不仅代表着高公馆的一个个体,更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思想状况与价值追求。

(二)话剧《家》的话语分析

在《家》当中,“家”不仅是故事发展所依赖的客观空间,更是整部剧的核心。在封建社会中,“家”是与“家族”密不可分。家族总是具有不可逾越的伦理关系与庞杂的人物关系。通常,家族中都会有一位象征着无上权威、享有绝对话语权的家长——老太爷,也是“家”真正的主人。由于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老太爷会有几房姨太太与若干儿子。这些大量的家族人员构成了封建家族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出发,可将《家》中人物分为三类:压迫者、牺牲者和反叛者。压迫者以高老太爷为典型,其性格特征专横与无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更象征着残酷的封建主义思想。高老太爷有这样一句名言:“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作者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表达对当时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满,深深地体现了反对压迫向往自由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奔溃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牺牲者以年轻的丫环鸣凤为代表。她是戏剧中第一个惨死的,也是最悲情、可怜的角色。按照小说中的描述,鸣凤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与幸福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她仰慕高家的三少爷觉慧并与其相恋,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决定了她对自由以及爱情的追求将以悲惨告终。作者对她不幸命运的描写,集中地暴露了封建压迫的残酷。

鸣 凤 :(敲着窗)三少爷!

觉 慧 :鸣凤?

鸣 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觉 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

鸣 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 慧 :(坚决)不,不!

鸣 风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

觉 慧:(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在这一段对话当中,鸣凤从太太房里走出来又去找三少爷觉慧,然而觉慧却忙着赶写文章,没有马上领会她的来意。觉慧说:“明天,明天再说吧。”这让鸣凤觉得“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其实这里所说的明天,这里横着的墙,正是化身为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它们代表着一条似乎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这个符号像是一剂催化剂,像是一条导火索,更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匕首。这个所谓的明天,这一堵无形的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符号,可它却又被赋予了沉重的意义,直接导致了这个年轻生命的死亡。“明天”对鸣凤而言,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鸿沟。跨过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狱。

反叛者以觉慧为代表。觉慧是家族中的三少爷,性格虽有些稚嫩,但却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他敢于大胆地冲击一切陈旧腐化的观念和秩序。在爱情方面,他选择和丫鬟鸣凤恋爱,却又因为自己的幼稚心理把这份感情变成了悲剧,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但同时,觉慧的思想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始终摆脱不了时代、家庭和阶级的思想给予的深深烙印。因此,他的行為既是勇敢的,又是盲目的;他的思想既是激近的,又是幼稚的。

剧本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觉 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 新:(苦笑)是做么?

觉 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 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 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远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琐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 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 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在这段对话当中,觉慧把新婚大哥比作耶稣的形象。大家都知道,耶稣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社会符号,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刑的苦难形象,这个符号让观众能够立刻联想到那种虽然无奈却又不得不做的感觉,在表达笔者感受的同时唤起观众的共鸣。在本段后面,觉慧把本该是热闹与喜气的接新娘子的鞭炮声、唢呐声,认为是“活着的声音”。这种赤裸裸的讽刺,把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基础“活着”变成了最痛苦的感受。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符号,正是一种戏剧话语,通过笔者与人物传达给观众的是那个黑暗时代的黑暗生活。

四、结语

时至今日,话剧《家》仍对中国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被不断分析,阐释出新的时代意义。而话剧《家》中戏剧话语所带有的表情达意等重要功能,既清晰塑造了人物形象,交代了时代背景,又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因此,通过戏剧符号学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将会为我们欣赏、研究这部经典的作品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也会使作品中话语所蕴含的指向性意义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宫宝荣.戏剧符号学概述[J].中国戏剧,2008(7):62-64.

作者简介:魏汝冰,硕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研究方向:戏剧语言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跨文化艺术。

编辑:姜闪闪

猜你喜欢

指向性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与有效生成
一种上半空间指向性的水声发射换能器结构设计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精品课程录像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