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视域下的绘本阅读探析
2020-07-14曾熙
摘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思路,对绘本阅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拓展和延伸,将绘本的情节、对象和声音进行了分类细读,展现出绘本的镜头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关键词:文本细读;绘本;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值得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探索研究。伴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借助绘本这一形式,养成幼儿早期阅读习惯,成为了被大众认可的选择。以画面感取胜的绘本,在文字描述上往往是寥寥数字;这为激发阅读者的想象力,提供了意境塑造的艺术空白。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拒感。引入文本细读法,有助于消除审美阻拒把绘本阅读发挥到应有之义,甚至超越绘本本身的创作意图,推动阅读行为对作品的意境营造和意义挖掘,打通创作与阅读的双向通道,实现文学审美意义上的升华。
一、细读情节,让绘本展现镜头美
相比单一的、传统的图画书,绘本更能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吸引儿童充分感受到绘本之美、阅读之美。和以往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以文字为主不同,绘本审美最直观的阅读对象,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字文本,而是隐藏于童趣的笔触、明显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中的图画文本。不仅如此,图画文本和单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它们组合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比起画面感,更接近于类似电影的镜头感。大部分情况下,绘本创作现构思一个类似于镜头脚本,将无法用文字直白表述某些情节或者情感,转换成画面进行表述。《母鸡萝丝去散步》是经典绘本作品,全文43个字,14张图,勾勒了6个充满故事趣味性的场景。主场景选择了农场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地点,院子、池塘、草堆、磨坊、篱笆和蜂房,有高低起伏,有色彩对比,镜头感十分强烈。在每个场景中,都交织着静态、相对静态和动态的结合。静态是指狐狸在捕食准备时低伏身体的状态或者捕食失败被困在草堆里、车上的状态,动态是指狐狸扑向母鸡时的动作。相对静态是指母鸡气定神闲散步的状态,但与动作幅度夸张的狐狸相比,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相对静态。三种状态的交织使得镜头在转换时,传递着一种紧张感,镜头的切换使得情节发展流畅,给人感觉读完整个故事酣畅淋漓,令人回味。
二、细读对象,让绘本展现意象美
意是指心意,象是指物象,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我国传统的文本细读中,十分重视意象的营造。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把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形成审美意象。运用文本细读,在阅读中实现意象层面的对话,对于绘本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绘本对于意象的承载,比起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言,具有其独特性。绘本的画面融合了绘画艺术,语言充满了诗意,在创作层面到阅读层面都展现着丰富的意象元素。绘本的语言经过誊写,就是一篇高质量的诗歌作品。一个经典绘本,往往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意象美。《母鸡萝丝去散步》展现的是拟人意象,成功地刻画了与人们思维定势中大相捷径的母鸡和狐狸形象。在口口相传的群体记忆中,狐狸是奸诈的、狡猾的,具有绝对优势的角色;母鸡则是弱势的、慌张的,劣势明显的角色。在这一绘本中,局势得到了扭转,角色实现了明显的反转。母鸡超越其他动物,成为农场的主人,以气定神闲、悠闲自在的心理完成了散步这一常规动作。狐狸则被刻画成了锲而不舍的倒霉鬼,以类似西方“小丑”的形象闯入农场、经历磨难、狼狈离场。在读者的心理预设中,开篇认为母鸡和狐狸肯定会出现激烈的交锋,再到结束,二者以平行线的姿态完成了故事,没有交集却胜过交集的效果。从意象的营造,到意象之间的奇特张力,让读者感受到了言犹未尽的意象美。
三、细读声音,让绘本展现韵律美
《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打动了许多人。绘本的阅读,由于受众是儿童,更需要有声的阅读来吸引,从而让儿童真切得听见绘本的韵律美。掌握了韵律,也递给儿童阅读的钥匙,真正地走進绘本,走进阅读,让阅读成为了有意思的、足以坚持终生的事情。《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有十分丰富的声音体系,在阅读中可以进行强调,甚至通过模拟声音,来达到吸引儿童的效果。第一种声音是狐狸的动作引发的声音,如狐狸被工具迎头一棒、扑进池塘引起水花四溅、面粉从磨坊高处坠落、蜂房倒塌引起蜜蜂轰鸣等等,都值得进行强化。第二种声音是身边动物发出的声音,去渲染故事中的氛围,如小鸟青蛙被惊吓、山羊吃草等。第三种声音是农场环境的背景声音,在故事相对安静的时刻,加入风吹着磨坊转动、树木掉果子等。这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为韵律十足的交响作品,共同完成了一个美妙的绘本故事。
阅读不仅是启蒙,更值得伴随一生。阅读之美在于乐趣,在于吸引你不由自主走向林深处。绘本之美,很值得作为一个充满童趣、意境和韵律的起点。当然,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阐释形式,需要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去挖掘和深入。这也是阅读的魅力之一,值得用一生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
[2]武红梅.探寻文本细读的三个切入点[J].教书育人,2019(07):59.
作者简介:
曾熙(1988年—),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