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视角转换
2020-07-14骆清梅
骆清梅
摘要:初读杜甫的《登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肃杀苍凉之感,令人心神寂寥,为之一颤。深入细读诗歌文本,笔者领略到诗人诗才之横溢,其独特的构图视角,使人读罢,脑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其构图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为我们展示了小范围到大范围视野转换的巧妙及视听震撼,令人感受到一种一隅之清与天地之阔相互掩映的秋之萧瑟荒凉之美妙的同时,又将其视角转回微观,转到诗人自己身上,使人体悟到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感怀身世,感慨际遇,内心悲凉之感的喷薄而出,与秋景之萧瑟荒凉融为一体,倍增伤感之情。诗人如此巧妙运用视角转换,表达出内心挥之不去且无法消解的悲愁哀绪,令人深深佩服诗人才华之横溢,造诣之非凡。
关键词:微观;宏观;悲凉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首联诗人以微观视角入手,颔联则极显其大开大阖之能耐,以宏观的景物描写,带我们领略广阔天地的壮阔景色。颔联如是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拟声词“萧萧”写出了漫无边际的落木纷纷大面积落下飘飞的视听壮阔感,秋之萧瑟肃杀之感油然而生。“滚滚”道出了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永不停息、不知疲倦而永远向前滚滚而流的视听震撼感,其构造的是一幅萧瑟、宏大、辽阔、无边无际的视野宽阔的宏观水墨画,令人为之震撼。“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宏大的描写是为抒发诗人绵延不绝的愁绪服务的,如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席卷而来,更见诗人愁绪之深切。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人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彰显其创作诗才之高超,技艺之卓绝。尤值一提的是,构图之巧妙可见一斑,构图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为我们展示了小范围到大范围视野转换的巧妙及视听震撼,感受到一种一隅之清与天地之阔相互掩映的秋之萧瑟荒凉之美妙。“一切景语皆情语”,领略过景物的微宏观视角转化后,诗人由秋之萧瑟悲凉联想到自身遭遇,视角转回微观,由开头渲染的凄清冷淡气氛转入抒发心中难以言表、无法排解的愁绪,令人哀伤。视角的自由转换,并结合个人情感的抒发,表情达意,可见詩人独具慧心,造诣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