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利他观念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2020-07-14路慧营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5期

路慧营

【摘 要】利他观念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利他观念的重要特征是以他人利益为第一,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先为别人着想。国外心理学家施瓦尔茨(Schwarts,1977)等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思想意识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观念形成情况,我们做了这个调查。

【关键词】小学观念;道德思考;利他观念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在东营市区的三所小学中随机选取三年级学生45人,五年级学生50人,总计95人。

(二)問卷

根据小学生利他观念的发展特点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自编了由8个题目组成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4个真实事件和4个道德问题。

(三)方法

我们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对三年级和五年级分别进行测试。为了让学生打消顾虑,填写真实情况,问卷上不记姓名,只填写年龄和性别。去除无效问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小学三年级关于学校利他和社会利他的发展状况

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利他观念发展的初期,他们在学校利他和社会利他两种水平上的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可见,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选择的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于两难问题的选择都可以做到以他人为先,他们利益第一。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因此,有人认为利他的人是“憨”人;有的认为别人的利他行为值得佩服,但是自己做不到;有的认为自己一时也会有利他行为,愿意为他人,为集体做好事,但是不能坚持。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别人有了困难不干自己的事。“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及残疾人不会让座”、“听到好人好事不相信是真的”。

从三年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两个维度的答题看,总体差异程度很小,几乎没有差异,绝大多数都达到>0.05的水平。说明三年级学生在社会利他和学校利他的认知上趋于一致。这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有关的,如三年级上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的内容主体即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并分三个课时分别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方面分别展开,使学生认知到在“我”和家庭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进行建设,使环境变得更好。

(二)小学五年级学生关于学校利他和社会利他的发展状况

经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利他观念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调查结果如表2:

由表2可见,五年级学生在答题中显示出思维的灵活性,在对8个道德问题和真实事件的选择中,损人项的比率均为0,而单纯利他的比率均上升为94.32%。虽然不排除五年级学生看老师脸色答题和“我答题可能会评优”的想法,但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两个水平上都显出较高的利他观念。

(三)三年级、五年级的总体比较

从表面看,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均显出较高的利他观念水平,但从表3中,我们却看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学校三年级学生处于利他观念发展的初步阶段,因此,人教版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便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安排了“我是谁”、“我爱我的家”以及“我和规则交个朋友”等一系列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衔接阶段,难免带有低年级儿童自私自利的特点。经过四年级的成长,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到利他观念发展的成熟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也逐渐变为“诚信是金”、“我们的民主生活”以及“我们是中华儿女”等关于集体生活和民主生活方面的教育。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和平、幸福,就是中华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团结、努力和相互帮助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五年级比三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利他观念,在利他的动机方面也是很单纯的,这些都是教育的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得出: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注重其品行培养,引导其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品行的提高,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

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充分考虑运用道德榜样的作用。榜样有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应有本地区、本校乃至本班在某一良好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良好榜样,让学生感到更亲切,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人物。道德榜样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动之以情,情理交融,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小学生是非正式的小群体,即同质群体或同龄人群体。这种小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自己的“亚文化”系统,有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对成员的影响极大。这种小群体有班内的或社团成员组合的,而学生一旦参与不良的小群体,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的产生。良好的小群体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得力的助手。对良好的小群体,教师应指导和支持,使之朝高的水平发展;对不良的小群体要加以调查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其正确的导向。对于已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小群体,必须及时关注引导教育。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恩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角色互换,学会感知他人的心理和情感,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他们的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更不能将他们置于类似于真空的情境中进行教育,抗诱惑或提高免疫力的品德教育必须加强。因此,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