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沁阳盆窑村黑陶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0-07-14娄盼盼
摘要: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通过对河南焦作市沁阳市盆窑村黑陶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的考察分析,试着探讨出一条可以有利于黑陶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黑陶;盆窑村;手工艺;传承
一、沁阳黑陶简述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方向,左临济源市。远近闻名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黑陶就在沁阳市的盆窑村诞生。盆窑村黑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烧陶生产规模宏大,大约有一百多户人家。有据史料记载,最迟在唐代初年,黑陶的烧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当时的唐代名将王世充、王茂元在此驻守,黑陶制品不仅成了当时的生活用品,一些好的黑陶器也被当做贡品贡献给了武则天。到宋代,陶器器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增加了花盆、鱼缸等上百种黑陶器型。据传说,在清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在一次出游时,发现了盆窑村张子和在北京开的黑陶货栈,门口的陶器十分精美,就下旨带入宫中,从此,便有了“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硬如瓷”的名声。1915年王太新、张义和在“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得金奖,也使得这里的黑陶产品再一次声明国内外。
但在盆窑村黑陶发展历史上,由于先后经历了两次自然灾害,第一次是由于中原地区遭遇了严重的蝗、旱、涝自然灾害,使得村民们难以维持生计,导致盆窑村黑陶手艺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第二次沁阳的特大暴雨,導致盆窑村陶窑大部分坍塌,遗留下来的陶窑也是经过抢修之后才保留下来的。两次灾害的巨大冲击再加上当时国内铝制品的大量普及,在生活当中,黑陶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下降,导致生产黑陶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只有王政成、王政龙和几个坚持做黑陶的人继承了这流传千年的黑陶生产工艺。
二、沁阳黑陶特点
1.工艺流程
沁阳市盆窑村黑陶的生产,制作原材料是选用临近的太行山优质泥土,经过水洗淘练形成制陶所用的泥土,之后进行加工制作,传统制作手法是先取泥段手工搓条,再用盘条法把泥条进行加工成器型,这个阶段考验制作者的手法,没有长期的制作经验很难制作一个好的器型。接下来就是通过转盘塑形还有器型表面的装饰等工序。但是随着工具的逐步发展,传统制作手法中的前期通过手工盘条等方法加工过程,可以由机械代替加工而成,之后再由人工通过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进行表面的花纹的雕刻装饰,从而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黑陶的产量。
前期器型制作完毕之后就该进入窑中烧制,过程中对温度和时间的把握,体现着黑陶传承人的功力,也与最后出窑的成品率息息相关。最为关键的就是形成黑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黑色这个阶段,在进入窑中烧制前,在器物中加入木屑,最后到出窑前期,从窑顶慢慢加水,使木炭熄火产生的浓烟,在密闭的环境当中,浓烟中的成分慢慢渗入器物当中,形成我们看到的黑而亮的成品。
2.器型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盆窑村的制陶传承人也在工艺上进行着改变和发展,在整体加工手法和保持传统工艺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多达百余种黑陶器型,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黑陶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盆窑黑陶古朴典雅、工艺考究,风格独特,表面的画面生动形象,在文化和收藏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
三、现在发展状况
1.面临的问题
焦作沁阳盆窑村虽然黑陶比较出名,但是制作黑陶的技艺只是当地农民维持生活的一门手艺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原来黑陶所拥有的功能逐渐被现代各种物美价廉的其他制品所取代,导致盆窑村黑陶一方面在收益方面面临着收益低,制作难度高的局面,另一方面,其主要的在日常生活用品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因此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慢慢消失。部分黑陶制作品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脱离了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畴,这也使得与大众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大大消减了黑陶的广泛传播性。盆窑村黑陶由于上述等原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少,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其他的方式去获得经济收入,这就导致黑陶手工艺传承的断代。同时由于黑陶本身形式比较单一,较难跟上现代人生活的审美需求,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宣传力度不够大等各方面问题形成当下的局面。
2.可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当下盆窑村黑陶的了解,笔者建议在以后发展中可对盆窑村进行改造,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闲等多位一体的学习基地,在节日期间可以与学校进行联合开展关于黑陶文化学习等活动,使黑陶文化在年轻一带群体中进行传播。政府和手工艺者相结合,通过多种媒体扩大宣传力度。例如运用新技术VR、AR与黑陶制作或者入窑烧制相结合等,缩短某些阶段的过程,使游客能在短时间体验整个过程和看到最终成果,把制陶体验过程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形成本地特有的文化特色,才能在众多传统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要不断的对外交流,借鉴其他传统手工艺兴起的经验,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邀请知名专家或设计师进行产品的创新升级与研究,把黑陶产品本身做精、做专。在传承方面,要通过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对手工艺者加大优惠和扶持力度,解决手工艺人的后顾之忧。形成具有规模性、有自主特色以及独特品牌识别性产品。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黑陶生产地进行联合,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完善和优化黑陶整体的产业结构,才能在以后的传承与发展中,不至于落后甚至消亡。
四、总结
黑陶作为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只有抓住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加大力度宣传与发展,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断的与时代交流与融合,获得人们的认识和青睐,就会不断扩大黑陶的发展空间,将传统手工艺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吴师彦.非遗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路径——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28-31.
[2] 朱叶,王晨晨.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保护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80-81.
[3] 吴南.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J].民艺,2019(06):6-10.
[4] 张瀚文,刘诗韵.生产美学视域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突围[J].四川戏剧,2019(09):134-136.
[5] 栾辉. 沁阳黑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6] 栾辉,黄晶,陈兴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沁阳黑陶产业为例[J].设计,2015(19):94-95.
作者简介:娄盼盼,男,汉族,河南许昌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