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0-07-14陈辉
陈辉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受教育和成长发展的起始阶段。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也融入了系统性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而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不变的。以下主要围绕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启蒙作用、早期教育作用及严慈相济的教育模式展开对幼儿教育的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幼儿习惯
和现代幼儿教育相比,中国传统的幼兒教育则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时代,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起源较早的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典型代表。而随着科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入度已经不够,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高效把握传统文化的重要促进作用,足量足质的将其在幼儿教育中展开实施呢?
一、利用传统文化的启蒙作用修正幼儿习惯
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讲究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并强调科学性,以避免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保证幼儿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三字经》中就首要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幼儿的自我辨别能力太差,在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如若幼儿没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错误或偏差,而这种错误的习惯和偏差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去改变,则会急剧增大后期的教育难度并降低教学成效。
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并规范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是要具备积极的教学作用。例如中国的传统书籍《易经》中就讲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告诫人们从童年开始就要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最基本的态度。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就要积极结合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思考应当如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正所谓“躬身正道,为人师表”,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者,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讲究灵活和适用,更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抓住幼儿喜欢并善于模仿的这一特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和课下时间就要用具体的语言和行动向幼儿详细地展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比如教师可以制作行为规范卡片: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能浪费事物、不能欺负小朋友、过马路根据红绿灯指示走在人行横道上等等,结合形象有趣的卡片生动地向幼儿演示,有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修正。
二、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规范幼儿教育
朱熹提出的“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幼儿阶段作为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养成的基础性阶段,一定要做好及时的规范和教育,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坏习惯一旦养成,日后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对会社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不少家长受民间流传的“神童”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越来越强,于是便产生了过量早教的片面教育观。一度认为对孩子越早开展教育越好,而且内容上也是秉承“多多益善”,孩子更是接受着花样百出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范围,不利用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
历史人物方仲永在幼儿时期就提笔能画,放笔可诗,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神童”,但是却由于接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在成年后“泯然众人矣”,实则是一种遗憾和教训。所以,教育要讲究伦理道德的规范,注重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同时再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加以辅助,为日后更成熟的学习做初步的训练和准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坐、立、行、起居及饮食等都十分重视,并且有明确和具体的规范。百善孝为先,幼儿教育的重点则是尊老敬长。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明确提到:“若父母掌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最为重要的,长辈在教诲时,一定要低头听受;在回答长辈的问题的时候,也要有正确的站姿,语言表达要详细且缓慢,不能和长辈顶嘴。当然,相关文化流传到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更有了创新和完善,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讲究公平公正,父母也要虚心听取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实现平等相处。
三、秉承传统文化中严慈相济、教爱相辅的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在幼儿教育中往往有职能的划分,比如通常情况下父亲扮演着严格、苛刻的形象;母亲则比较温柔,注重对孩子的关怀。这也是一种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不断督促幼儿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正,帮助幼儿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缺点,培养自我约束的意识;另一方面,幼儿在鼓励和关怀中又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于向家人寻求帮助,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当然,这种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并不应该由父母分别扮演角色,而是所有长辈都应该树立的意识,对幼儿不能过分溺爱更不能过于苛刻,要善于严慈相济。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记载也充分证明了“严慈相济”的重要性,“严”和“慈”缺一不可。正如古代言语中“慈母有败儿”,受到过度溺爱的孩子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生活技能上都会产生缺陷;而受到过于严厉管教的孩子则较易产生懦弱的性格,缺乏主见和自我辨别的能力。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不仅仅是家长,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严慈相济的重要性,并坚持敬爱相辅的教育原则。在教学课堂上,扮演好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奖罚分明,严格要求幼儿的行为习惯;当然,由于幼儿的特殊年龄,教师不可采取强硬的态度,避免给幼儿造成心理恐惧。在课下,教师就是幼儿的朋友,时刻秉承严慈相济、敬爱相辅的教育原则。
总之,关于幼儿的教育问题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这个幼儿品性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