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榆林学院图书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现

2020-07-14马佳立乔秀珍

关键词: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

马佳立 乔秀珍

【摘  要】论文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图书馆收藏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本地区的文化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ow to inherit and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ounds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hich has important literature value. The coll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library are helpful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consulation for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ave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ocal area.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整理;保护;馆藏建设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protection;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158-03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其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手工技能;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六大类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推动本区域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旅游价值提升。

2 榆林地区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具有其特殊的地域性,虽远离三秦大地,但其仍属于陕甘的秦文化圈,自然也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与其他的文化一道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构成了榆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其也融合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塞上文化等文化类型,是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榆林可以说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宝库。

榆林学院文学院贺智利博士对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总体的研究统计,他在《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中记载:2006年,从陕北秧歌、榆林小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榆林的这些文化形式就陆续申报非遗文化成功,例如,2008年李增恒作为陕北秧歌的传承人,林玉碧、王青作为榆林小曲的传承人入選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同年,陕北民歌、白云山道教音乐、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陕北道情五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随着榆林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项目的重视度提高,到2019年为止,榆林市已经申报成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传承人12人;省级代表性项目46个,省级性项目传承人45人;市级项目140个,市级项目传承人269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大的特点,继承、弘扬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传承和传播,而祖先流传下来的这些具有无形化和活态化的文化精髓,如一些表演形式、习俗、制作技艺等口口相传、辈辈相授的经典文化项目,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许多民间技术濒临消失,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重断层,许多传统礼俗风濒临失传,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随着现代化通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艺术受到了日益发达的现代文化冲击,年轻的一代面对于这些瑰宝非常淡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第二,人们对这些非遗文化认识模糊,没有强化保护意识,也没有建立一个长效的保护机制,有些“手艺”收入对传承人来说用于基本生存都很勉强。这使得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文化事业信心不足。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文化发展的规律,在增强民众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进行保护,要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3 榆林学院图书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就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非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化、承担收藏收集文献典籍职能的公共文化机构,更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大都还停留在文献整理、图像整理和数字化保护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其保护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成果,与周围的环境组成特定的整体,与本地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这一地区的地方高校,榆林学院作为榆林市唯一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学院图书馆在榆林市图书馆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榆林学院图书馆对传承、传播非遗工作有着重要职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今世界18~24岁的青年人数超过10亿,他们是有史以来最明智、最活跃、连接最紧密,也是流动性最强的一代。随着青年人的参与,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也获得了赓续、再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活力。因此,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榆林学院图书馆作为文化与资源传播窗口,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向广大师生介绍和宣传这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机构合作,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法,让高校的青年人充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全时化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认为,青年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她提出:近年来,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这是由青年人推动的一个结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青年网络在维系文化认同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青年应特别注意保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当代青年有责任确定、保存和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一共同遗产传给子孙后代,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竭尽全力。

4 采用产教融合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确立了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法律义务,包括高校在内,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课程的高等院校在内)应当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了这些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在理论视野、知识储备、学术积累上的优势,致力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引向深入。同时,对于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以服务为主旨的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应当强化服务意识,极力改善服务态度,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添砖加瓦。

4.1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平台

首先,图书馆本来就是收藏、管理书籍的场所,有经验丰富的图书管理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存和管理的必要条件;其次,图书馆可以在构建传统平台的基础上,如将纸质文献资料,馆内宣传、讲座、知识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专家学者研讨等活动加工整理成数字化资源进行保存;最后,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体是人,图书馆在收集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由非遗传承人书写、口述,工作人员进行扫描加工整理,形成可以利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对剪纸等通过扫描、摄影实现数字图像存储,或者请传承人进入校园现场表演,以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同时用音像手段实地录制,采用数字化格式进行保存,然后对所收集的数字资料采用国际化标准整理,这样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阅读相关资料,还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下交换使用,从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建立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图书馆利用榆林学院自身科技人员、技术资源和本馆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建立一个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汇集各个网站上的关于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资料,开创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直观、立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4.3 加大宣传力度

榆林学院图书馆可以配合各院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努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专业人才,并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传承与利用活动。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行列,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在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相关人员积极创业创造条件。

4.4 加强横向联合

榆林学院图书馆与榆林市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联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共享体系。榆林市十二个区县的图书馆中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已经为联合建立这一数据库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许多文献积累已经初见成效。各个图书馆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已经为联合建库搭建好一定的框架,只需要更进一步分类完善即可,这也便于各个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联合建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完成各自独立的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与健全,为合作平台的搭建夯实了基础。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已经由学术交流向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榆林学院图书馆曾经邀请榆林星元图书楼、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同仁在榆林学院开展读者服务研讨会,并邀请图书馆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榆林学院图书馆为促进图书馆事业在榆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榆林学院图书馆在为地方各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同时,与陕西各大高校也就资源信息进行了合作共享。例如,通过办理通用借书证、数据资源共享等方式,为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撑。

4.5 建立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览室,充实特色馆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保存濒临消亡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与生存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成为现代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职责,榆林学院图书馆要根据学校教育与地域特点,充分发挥榆林学院的专业特色,不断充实馆藏特色文献,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建设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与体系,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促进了榆林学院图书馆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明社,王雪莲.榆林口述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剑南文学,2013(4):202-203.

【2】贺智利.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赵新龙.高校图书馆工作: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汉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5】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
市政工程档案采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浅析微量物证的采集和包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浅谈生物公司脐带血采集业务的收入及税金核算方法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