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化窑的发展和军持的艺术特征

2020-07-14李瑞萱

理论与创新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陶瓷

李瑞萱

【摘  要】德化窑临近古泉州港,作为古中国海上瓷器贸易的重要产地,其制瓷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区域性与时代性有着相对好的结合,这一点在军持上体现的相当明显,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解读,浅析了德化窑的历史发展和军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德化窑;陶瓷;军持;宗教色彩;文化交流

1.军持的由来(军持的特征、产地)

(军持源于梵语。澡罐或净瓶是一种僧侣游行之时,储水的工具,可用来饮用或者净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逐渐普及化,凡是形体略扁,有双耳贯穿可提梁的陶瓷水壶都可以称之为“军持”。 清 陶炜 在《课业馀谈·器》中有记载:“军持,浄瓶也。” 可以看出这个净字悬于其中既有洁净之水的意思,又有洁净之物的暗喻。

文本中有关于“军持”的来历,语焉不详,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宗教器物,在印度的佛经中有梵语“Knukika”一词,谐音译作“君持”,也就是指的“水瓶”之意,加之有宗教洁净之水,洁净之物的意思,更是形容得切,广为流传。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军用物品,宋宋时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为抗金军而生产的一种储水器型,也就是今天的军用水壶,由于是韩世忠在浙江担任制置使期间制作,故而又称之为“韩瓶”。

军持:一种瓶装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伽、净瓶等。早期的军持主要为陶瓷材质也有部分由于生产资料的限制而使用的金属材质。宋代以后,陶瓷材质的军持基本普及。军持主要是净瓶与触瓶两种功能使用的形式,净瓶象征性,装饰感更强,主要作为是礼佛的净器,而触瓶则更为实用,是用来洗洁净手的盛水器物。从时间发展推移来看,大约在隋唐时期军持就随着多民族文化的迁移,沟通传入我国,唐代风气开放多材质,多结构的军持风靡一时。进入宋代以后受到文人文化审美的影响主要以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出品最多,元明清时期作为外销瓷的一种大量出口,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器型特征:长颈,颈上部突出一圆盘型宽棱,肩部丰满,早期腹圆,肩腹间置有一流,无柄。器型表面附有莲花瓣纹饰。元时德化窑青白瓷净瓶批量出口,型为喇叭口、折腹、器体较矮、直流较长。明清的特征为腹部鼓圆,颈粗短,流多为为乳状,以青花及釉里红瓷器居多。

主要产地:唐宋时北方巩县窑、定窑等白瓷窑场,元时期德化窑、磁灶窑、西村窑出口多多。明清以景德镇窑为主。

本篇论文主要浅析德化窑的军持艺术特征。

2.德化窑的形成与发展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中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西北部。福建是中国的后开发地区,地处偏远内地山区的德化则是福建的后开发地区。福建中部多山地,不利于种植业,随着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的开垦几乎到达了极限,耕地与人口比例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如何利用已有的土地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成为了德化地区的重大问题。德化人最终在保留农耕的同时,选择了制瓷业作为他们的又一营生,这种选择有着以下几个方面。

(1)内因。①来自生存空间的挑战。②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势,造就了森林、河流密布,为烧造瓷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先决条件。)③商周以来先人制陶制瓷的经验。

(2)外因。①泉州港等周边港口的发展、兴起与繁盛。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海外市场的需求。

德化窑陶瓷的发展:

(1)唐五代:唐中叶以后,受战乱影响和西域诸国政治关系的复杂化,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受阻,从而促进了中国东南海港的发展,泉州港在随后的数个世纪里扮演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角色,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港之一。

(2)宋元时期:北宋是泉州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把福建路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在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南方相对稳定,两宋王朝都十分重视海外贸易的经营,随着宋室南渡,北方许多窑厂的匠人们来到南方各大窑址,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幸免于战火的泉州,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一时期德化窑的制瓷业特征:①窑址数量多、地点分布相对集中。②重要窑址规模较大、延续时间长。③装饰丰富产品种类多(面向海外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例如军持;产品实用,价格低廉)。

(3)明代:由于政府在很长时间实施海禁政策导致我国海外交通由盛转衰。万历年间,中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原料危机,爆发了火烧御窑厂的暴力斗争,使得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数十年的低潮期,德化,漳州一代迅速占领了出口市场,迎来了德化窑制瓷业的大好时光。

(4)清代:由于朝廷“迁界禁海”的政策,“凡片板不得入海”,严厉的迁界禁海政策给福建沿海的海外贸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5)民国时期:19世纪中叶以来,在外国列强侵略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解体,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德化制瓷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时势所迫,德化瓷业终究由于洋瓷倾销,官员腐败,土匪四出,生产衰落。

3.德化窑军持的艺术特征

军持原是印度佛教僧侣所用器物,南宋以后,使用范围扩大到伊斯兰教的信众中,在东南亚一带有很大的需求量。

德化窑生产的军持,纹饰通常为莲瓣、蟠龙、芭蕉、水波等,器纹饰根据使用地的不同,受用的人群不同有较大的差别,内销瓷吉祥图案,文字居多,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守望,外销瓷带有浓烈的宗教意味,这不仅符合当地的信仰需求,也满足了审美趣味,加大了与各国间的联系,也加强了各国政府的经济贸易往来。军持上常见莲瓣纹,这是佛教常用的装饰,莲又与荷通称,意味着清净高洁。用莲瓣作军持净水瓶的装饰,体现出信徒们对佛教象征之物,莲花的一种虔诚,也是一种心灵,灵魂的洁净,加上其使用价值中的饮水和净手,更是将象征性、功能性、实用性合一,是一件集大成的宗教器具。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中的佛像、菩提、忍冬和莲瓣,后来都成为瓷器上的常见装饰题材,到了宋代以后,受到文人文化的影响,关于莲花的寓意不只是仅仅作为佛教的洁净之物的象征,它甚至成为了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而当东南亚人民崇信伊斯兰教后,阿拉伯文字也很快在軍持、瓷盘上出现,在雅加达博物馆,收藏有三件德化窑军持,上面有阿拉伯文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而这些外销瓷上出现的文字显然是为适应东南亚伊斯兰教徒的需要而生产的,于是在众多德化外销瓷中,军持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紧密结合,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

4.结束语

史志对德化瓷商的记载微乎其微,但是瓷商们对德化社会经济民生、对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瓷商及其商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了制瓷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各个工种的发展,瓷商为制瓷业及时的传递市场信息,许多专门为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诸如中世纪东南亚一带大量需求的宗教用器军持,大型海碗等。瓷商们获得利润的同时,瓷器作为古代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德化瓷业由兴起到衰落,军持从开始制作到大量生产,倾销,再到明清海禁后与海外市场失去联系,一波多折,直到现在留给人们的都是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好的时代才能诞生好的艺术也许是伪命题,但是好的时代一定是好的艺术品的承载器。

参考文献

[1]陈建中、陈丽华:《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2]徐本章、叶文程:《略谈德化窑的古外销“军持”》,《德化瓷研究文集》,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原载《古陶瓷研究》1982年第一辑

[3]叶文程、陈建中:《德化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陶瓷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趣图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陶瓷罐摆一摆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陶瓷艺术作品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