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校友资源发扬校园文化的方案解析

2020-07-14梁立新胡河林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校友资源文化建设校园

梁立新 胡河林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灵魂,也是校园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自新课改以来,教育环境、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此,为满足时代育人的必然要求,校园除了需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教育机制以及提升自身的育人成效外,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校友资源,巩固和创新校园文化,使之在新生代上获得传承。

关键词:校园  校友资源  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与校友资源的联系

乐育中学是梅州市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素有“名医博士摇篮”的称号,在建校的一百多年来,秉承优良的办学文化,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四万多名建设人才,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其实也是为学校自身的文化发展,资源建设提供帮助,由于校园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育人内容,加之其对提升校园发展效益也非直接作用于表面,故而时常被各大校园所忽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不具备先进性,进而使得学校教学工作者的日常学习开展仍旧是将目光集中在升学率之上,而忽略了建设校园的文化氛围,如此育人状态下,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校园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于校园的重要作用,故作为校园教育者,其应务必对校园的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质精英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乐育中学校友们已筹资一千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校友黎次珊、汤建英伉俪投资建设了“建山楼”;曾宪梓博士及其夫人黄丽群校友捐资改建了“智明运动场”,同时还资助建成了“丽群楼”、“丽群大礼堂”等多栋教学楼;邹松发校友之子邹锡昌先生捐建了“邓银英纪念大楼”综合楼。在校友们的无偿帮助之下,乐育中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学校建设校园教学氛围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政治指南,能够指导文化学习的有序进行,促进学生的品格发育,使学生具备一颗感恩的心。乐育中学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学校秉承“乐善崇真,育德务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特长,培養创新精神”的办学特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正是因为乐育中学育才有道,打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获得校友们的积极回赠,各界知名校友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为学校义务宣传,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优质的校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2]。

二、乐育中学发展校友资源建设校园文化的要点分析

学校要积极开展思政学习,师生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校方要根据社会教学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适应教学育人的要求,提升校园软实力。要时刻坚持“乐善崇真,育德务本”的办学理念,提高对校友的关注度,关心校友在外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情况,保持和校友的密切联系,形成情感纽带,让校友在社会中传播学校优良的美德思想,将学校优秀的思想文化扩散出去。

在乐育中学的校友资源使用中,学校教学工作者充分理解文化建设的流程、内容,在教育之中鼓励师生认同校园文化,领悟文化建设的精髓,并带头宣传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发挥先进的模范作用,将校园文化植入莘莘学子的大脑深处。

从乐育中学的发展经历来看,学校之所以能有效激发校友的报校之心,进而衍生为报校之行,主要是因为我们做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在我校的教育理念中,其考量内容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要求,更是体现在其他各方面,诸如学习的环境、人文环境等,就以上各方面要求而言,其均属于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此,乐育中学深刻认识到校园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学工作者来完成,而是依靠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校友是校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故若校友对校园本身不满意,则必然对学校的教学口碑、教学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3]。

三、结论

对当代校园而言,校园文化是校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缺乏了良好校园文化的支撑,校园便难以在教育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对此,校园需牢记自己的办学宗旨,将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植入校友脑中,使之生成良好的报恩之心,懂得回报母校的恩情,这样才能助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学成效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炬,董威.校友资源的校内建设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018

[2]张建,李承明.浅谈海外大学校友资源的利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4,012

[3]贺美英、郭樑、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6,015

猜你喜欢

校友资源文化建设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友资源有效利用下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
校友资源有效利用下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
探讨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校友会就业基地”模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