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2020-07-14崔笑
摘 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地,在高校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重要组成内容。法治教育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高校应当肩负起培育当代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所以,在法治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探究是极其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
依法治校是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依法治校也是高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最高权威的观念,深刻认识到法治要高于人治;要改变传统观念,要有法治的思维,法律的意识,要养成良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将依法治校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优化课程,提升校园法制化环境就要做到:
一、在思政教学中优化法制化环境
1.通过宣传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是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法治观不能笼统地理解为尊法、守法。更要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践行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按章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要把握校内、校外两个主要的宣传阵地。校内利用宣传栏、广播媒介开展系统的普法讲堂,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普遍存在的涉及违反规章制度和法律的安全事件进行警示教育,对走入社会即将面对的复杂的社会风险,主要是就业及人身安全等法律风险防范内容进行普及。鼓励学生多课余时间利用新媒体资源参与普法学习,参与法律实践。
2.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的形成,关系着学生依法办事、高校依法治校、国家依法治国的成效和进程,是一项紧迫的社会课题。职业精神的培养也不能缺少这种核心精神。懂法、守法的实质通过学法、用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维护自身权益,是增强四个意识的内在需求。
社会责任感的确立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更是社会品格和社会人格的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努力的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每一个大学生从走入校门到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行动指南。正确职业观的树立有利于社会就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高校所培养的当代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栋梁,只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就能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法治精神的培育也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意义也凸显其中。
二、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中的法律基础课程则是人才实现全面培养的根基。
1.优化两课教学中法律基础教学内容
传统的法律基础课堂是注重书本定义的基础讲授,结合学生实际和面向社会的应对复杂问题和法律风险的内容比较少,在两课法律教学中编入适量学时的大学生法律风险防控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2.丰富思政课教学中法律基础教学形式
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法律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活动,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通过鲜活具体的事例让在校学生感受到法治的精神和力量,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学法、懂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启发敬畏法律的时代意义。
3.完善思政课内容督导制度
完善思政课内容督导制度就是定期更新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根据修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提升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要求教师应该有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有一定的法制實践经验,能够身体力行的践行法律和法制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法律咨询。
要拓展法治教育师资资源成为课程教学的专家和督导,积极聘请律师、法官、检察官为高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法治讲课,借助社会力量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保障,最终形成专兼结合、有机补充的高素质法治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务社会,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孟鹏涛.中国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2]王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3]林凯,周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26-28.
[4]董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7):11-12.
作者简介
崔笑(1989年—),女,满族,辽宁铁岭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