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创新设计思维的认知
2020-07-14文杏容
文杏容
摘要:创新设计思维在各设计领域无所不在,这就包括了建筑设计。每一座建筑物都是设计与艺术的载体,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表达特质,而如何表达应是一个恒久的关于创新设计思维的话题。本文以阐述笔者对创新设计思维的认知,并结合释读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案例,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创新设计思维效果。
关键词:创新设计思维;苏州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B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91-01
一、前言:建筑设计与创新设计思维的关系
笔者认为,建筑设计的表达,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设计思维的体现。因为每一座建筑物都有其强烈的地域性表达特质。如广东江门地区的“碉楼”建筑样式,为解决当时治安混乱问题,华侨们参考外国建筑设计样式,取长补短地设计出兼顾美观实用和时代特征的新型建筑样式。再有广州常见的“骑楼”设计,源于既要适应华南地区炎热多雨气候,又想满足活跃的商业活动,而诞生的创新建筑设计形式。例子不胜枚举,都在说明:创新设计思维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又举足轻重,建筑设计离不开创新设计思维。
二、概述:创新设计思维
笔者认为的创新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蹴而就的动作,而是有根有据的思考过程。创新设计思维其实可以概括为“发现观察与分析联系与创新”三大步骤,而狭义理解上的“创新”,其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踏出的最后一步。
首先第一步是“发现”,即指发现问题,创新设计为了找到更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前提就是能够发现现有设计的不足或者矛盾,然后更“有方向”地了解和解决问题。
第二步是“观察与分析”,即观察现状对象到底是怎样的,属于分析问题的一步。“创新”的字而意思就是“创造新的”,观察其内在的辩证关系,提出“为什么在那?做什么用的?为什么长成这样?这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了解设计。
最后第三步就是“聯系与创新”,也就是狭义“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一步。常见的创新设计手法有借鉴、改进和整合。思维上去发散联系:可以和别的东西结合或分离吗?”然后再设计上收拢,去考量新设计想法的可行性,得出一个经过验证的创新设计。
三、苏州博物馆设计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
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国际方而认为其是中国建筑馆设计史上的创新里程碑。
(一)发现问题——现代博物馆设计与场地的矛盾
苏州博物馆初建就是“特立独行”的博物馆,它没被“大盒子”式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风潮所束缚,因场地与设计样式存在矛盾——北是拙政园的西园,东而是忠王府,南边为传统古色街道,设计常规的“雕塑”式博物馆,会破坏周边传统苏州民居环境的设计观感。若设计成传统园林样式更不行,一来古建设计费用高昂,且比不上拙政园出色,二则是传统园林的设计形制与现代博物馆设计的功能需求不匹配,那应该怎么做呢?
(二)观察与分析——提取两者的设计精髓
现代博物馆在设计手法上讲求的流线设计与功能分区,对流线一般要求“不走回头路”。即第一次参观的人可以按设计的浏览路线感受馆藏。而功能分区方而,则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在设计布局上安排最合适的方位,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对于周边劳式的民居,设计师提取建筑设计元素色彩、样式及独特地域设计特色,加以苏州园林的庭院设计中的筑山、理水、植物及建筑设计样式等,都是苏州设计令人流连忘返和倍感舒适的原因,这些都能创新应用到博物馆设计上。
(三)设计联系与设计创新
体量上,贝老得出建馆宗旨:不高不大不突兀”。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范围内,为了保护古民居,苏州博物馆只设计两层,做到“不高”;苏博平而利用“庭院”这个要素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围合设计,保证“不大”;外墙沿用苏州民居的“黑白灰”设计要素,将主入口设计在非主干道的南边大街上,内里也做到苏州古城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大门做成“中而劳,苏而新”的低调样式,做到“不突兀”。
细部上,苏州博物馆是新材料、新技术供养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博物馆屋顶的三角形采用了江南水乡屋顶木屋架的设计比例,去掉了传统材料,依然体现古典美。选材上采用“中国黑”花岗岩石,与传统苏州民居的“粉墙黛瓦”保持了一致的设计审美。开窗采用传统造园的框景手法,创新结合博物馆的采光设计。馆内多处用白色窗帘与光线、庭院的组合来营造“山水画”,这一创新设计令人回味无穷。山水墙采用“片石假山”,设计出一幅由浅入深,高低错落的新式写意山水画。
参考文献:
[1]陈睿,冯兀栋,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J].福建建筑,2011(01).
[2]黄建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律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J].时代建筑,2007(03).
[3]张欣.传承创新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装饰,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