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滔滔两岸潮

2020-07-14吴沛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吴沛钰

摘要:文学革命发动后,新文学逐渐形成声势和规模,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表现之一即新文学社团的兴起。新文学作家们受到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的影响,自发聚集為具有不同创作倾向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便是其中影响和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个文学社团进行比较,及二者的激烈论争,分析它们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论争内容

中图分类号:1206.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08-01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中成立最早,影响极为重大的两个。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创造社紧随其后,在同年6月成立。两者的论战从成立之初便展开,争论涉及多个方而,包括:为何而文学、为谁而文学、文学创作的方式、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等。这场论争历时弥久,文人才子们的思想碰撞不仅促进了社团自身的发展和思想主张的完善,亦让后世的我们“坐享渔翁之利”,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深刻的观点。

一、同源异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科学等新潮思想影响扩大,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急需一个情感和思想的出口,于是通过文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同时,随着文学革命的进行,创作实践的突破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相继诞生。二者均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前者较多地受到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故在形成之时两个社团便分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对立阵营。文学研究会主主张“文学为人生”,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他们以人生现象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刻意表现新旧冲突,在创作方法上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观察和如实描写。创造社主张的是“文学为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创造社同仁们侧重于自我表现,自我暴露、直抒胸臆、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写法上推崇浪漫主义的情绪化、散文化和诗化。可见无论是从基本主张,还是写作目的,或是创作手法,二者都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成立稍晚作为“晚辈”的创造社,即使或有与“偶像”一战成名的私心,也已有刑天争神之勇。

二、华山论剑

关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论争的源头,作家学者们各执己见,至今没有定论。其中,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战是在一九二二年初夏”,“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出版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刊登了郁达夫的《艺文私见>和郭沫若的《海外归鸿》……我和郑振铎见到这两篇文章,实在吃惊!我们想,一年来我们努力提倡新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介绍外国进步文艺,结果却落得个‘党同伐异和压制‘天才的罪名,实在使人不能心服。”诸如此类从当事人你来我往的文章中摘取的例证比比皆是,足以说明论战涉及方而之广。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叙述两大文学社团论争缘起时说,“《文学旬刊》上早就有好些文章在嘲骂我们,例如骂颓废派的‘肉欲描写者,便是指郁达夫;骂‘盲目的翻译者,便是指我和寿昌。”从这一段叙述可知,除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有关创作内容和手法的论争外,在外国文学翻译问题上两派亦持不同观点。在郭沫若看来,翻译只要足够诱发创作之冲动即可,不必要过于偏重翻译事业。郑振铎则发表《处女与媒婆》-文,质疑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认为有些观察错误了。

其实翻译的功用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持不同意见实属正常。

三、知出乎争

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但对于文学这样一种主观创造的语言艺术,无所谓孰是孰非。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就像三国时期的周瑜和诸葛孔明,成员们都是些接受了新思想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青年,虽明争暗斗、势不两立,却彼此惺惺相惜,在切磋过招中更上一层楼。二者双峰对峙,各有千秋,共同为现代文学不同流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个社团均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个性鲜明的现代作家,且翻译并向国内引入了许多外国文学。从首创性角度,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分别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先河。

少年自负凌云笔。如此激烈论争,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的缩影。鲁迅在“幻灯片事件”后退学去东京从事文艺运动时,采取的一系列“文艺救国”行动短期内便不了了之,原因便是:不仅无人赞同,竞连反对的人也没有。所以对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两方同仁,此番论战实是一幸事:其思想有人在关注、有人在重视,更有人在逐字逐句地认真琢磨。否则,这些有志青年只有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场论战在文学创作、思想内容,乃至精神上都给予了后辈无数宝贵资源。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咸立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缘起研究的回顾与重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