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课程化
2020-07-14尚伟
摘要: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教育思想及价值导向,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实现课程化的转向。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遵循育人的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通过明确内涵,挖掘内容,教学设计,科学评价来创造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字: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0-0080-03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的探究也日益丰富;开发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属性成为了思政课程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资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其独特性,而将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课程化不仅充实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还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挥育人功能。探究医学校园文化的特质、应遵循什么原则开辟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对于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
校园文化不仅反映着社会文化特色,也反映着院校特质及精神品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但具备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而且展现出医学院校的独特属性。秉持其共性与个性的辩证逻辑构建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院校的办学理念、校园人文环境以及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因而从体现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对校园文化共性育人品质进行探究,对作为个性方面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品质予以挖掘,以此奠定高校思政课程化转向的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熏陶和感化成就了教育的特性,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共有的属性。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质与课堂教学虽有着形式的不同,但终其内容而言与课程教学有着共同的本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这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理,也是校园文化的教育方向。但是这种教育特质不仅仅是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受益于学生,而是还包含由形式多样且庞大的校园体系,如精神感染、视觉体验及众多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校园氛围等构成,这种内涵式的资源所彰显的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质起着抵御和内化的重要作用。当然,在根本的教育特质下,校园文化还彰显着时代特质。教育内涵的不断发展,体现着教育的时代特质,同时时代特质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受益主体的时代特性上,校园文化教育特质的根本方面虽不会发生改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的作用群体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围绕教育特质定会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当然校园文化还具备形式繁多的特质,但无论如何,其教育特质及时代属性不会发生改变。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分支,具备校园文化的共有特质,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独具特质。就内容而言,医学道德精神是医学院校医学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1] 医学校园文化具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的共同特质,同时也重视医学道德精神的培育。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医学素质有规范、引导、支撑和激励的作用。[2] 内容上共性与个性的共生共有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方面。就形式而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同样具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类组织及设施,将其内容通过上述表现出来,达到教育和引领的目的。但终究形式是多样的,显性的文化形态彰显医学院校的特色,隐性的文化语言也无不流露出医学精神本质。并且形式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充实,会结合时代语言散布在医学院校的各个角落。因此,医学院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共性的特质,同时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原则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育人属性,无论使教育作用最大化、最有效的路径及形式发生何种改变,医学校园文化必须坚持育人的根本,这也是课程化最为重要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课程化需有针对性地分辨各类校园文化的属性与课程的匹配程度;分辨授课群体的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等;并在完成课程化转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根据知识的特性遵循系统性原则;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既保持自身的固有的魅力又使其充满时代的活力。
首先,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遵循育人的原则。各类型的医学校园文化展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但任何校园文化育人的本质却是相通的。课程化只不过是通过有意识的课程建设、课堂引入的方式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阐述和实践体会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对校园文化本身的研究和重视,既遵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宗旨,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课程化功能。因此在构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过程中始终秉持育人的本质原则, 继之而来的整合资源、构建模式、投入实践、形成有机系统并建立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建构也将迎刃而解。
其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遵循针对性原则。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的医学精神在医学院校是一个极大的分支,而医学精神又是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形式而体现出来的,在课程化建构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都可以作为课程化的方面被利用,应有针对性地辨别形式、论证内容,使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性。并且,针对性不仅仅指代校园文化本身在课程化过程中应注重该类型校园文化的范畴,还指代参与群体的针对性,应根据不同参与教学群体的认知水平、专业门类等特殊性有针对地进行课程化设计,更要结合授课教师本人的课程属性有针对地将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课程化。
再次,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遵循系统性原则。秉持育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明确课程化无论在以建立医学校园文化课程化的设计模式的形式上,还是在秉持育人为核心的内容的择取上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且,在构建校园文化课程化也即医学人文精神的传递上,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本身就具有庞大的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应将零散的形式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系统地教学,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只有坚持系统性的原则,课程化才能长效且可持续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价值传递才能更有效,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最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遵循创新性原则。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质决定了课程化需坚持创新性原则。随着校园文化不断被赋予的时代内涵,承载医学精神的教育载体的不断更新,时代赋予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创新。加之受教育群体的认知以及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因此,课程化必须与时俱进,运用多样化的转型方式,多层次的内涵设计,融汇新型校园文化于课程体系之中,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
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的路径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是不会自觉地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是经过教育者将其“天然关系”转化为“为我关系”并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后,才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3] 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资源时,应首先明确“课程化” 的内涵;其次,有针对性地分析既包含社会文化资源也内含校本文化资源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对二者的区分是“课程化”的重点;再次,通过内容分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按照内容属性安排教学,如实践教学部分和理论授课部分;最后,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第一,明确内涵;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照课程视角和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4] 课程化并不代表将校园文化作为僵硬的知识体系灌输于学生,不是将所有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合,也不是形式单一且孤立地将校园传统、人文历史、精神内涵等嫁接于课程体系。应明确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课程化着重在于培育医学精神,要把医学精神转化课程形态,赋予医学精神活性,不单单是专业课程教学和医学人文熏陶;而应展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展现隐形形态体现出的医学精神,使其有机地走向课程,融汇于教与学的过程始终。
第二,挖掘内容;毋庸置疑,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总体而言由社会文化资源和校本文化组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校本文化的挖掘是充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以对于校本文化内容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医学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将医学与人文融合是医学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5] 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院校极其缺乏,仅体现在隐形的校本文化中,这既成为了课程化挖掘的根源,也为课程化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在医学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任务,涵盖了文史知识、思维方式的拓展等。其次,由于校园文化不单单是由校本文化构成,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校本文化的内容必须加以区分,从积极与消极方面来看,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具有隐蔽性,同时接受主体分辨能力有限,对内容的把握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在面對消极成分时难免存有认识局限的问题;从认知层次上, 不同校本文化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认知的差异决定了课程化过程中对校本文化内容的分析和分类。
第三,教学设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将校本文化的医学人文素养课程化,一方面,在课程范围内对能够实现课程思政的医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展开良性互动,授课教师应明确转化的目的,设计课程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反馈课程效果。另一方面,课程化设计需从多方着手;首先,把握医学精神的理论向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维度分析校本文化中的医学精神的理论源流;各主干课程的理论面向各异,所以理论向度上,应在校本文化中找寻契合不同理论维度的具体形态。如医学人文景观的沿革、校史沿革等; 课程化终究是为学生服务,所以在此向度应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处,应根据不同的理论形态而改变。其次,实践不容忽视,理论终究为实践服务,实践维度的增加不但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还能将课程化后的理论维度作用于实践,强化理论认知的程度。而实践的方式,可根据理论维度的需要, 采用课内实践与课堂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 应关注理论与实践二者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对于医学院校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的重要作用。
第四,科学评价;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师生的激励、矫正、引导和促进。[6] 课程评价是校本文化课程化必不可少环节,评价机制的建立也不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着重落实于课程教学始终。所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课程化应将实践测评和理论认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本身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对学生而言,首先设计评价目的,通过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课程化,达到培育学生知、情、意等方面正确认知的目的。多方面考量及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其次严密评价过程,从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内容层次,从课程设计主体与客体层次,从课后阶段性考评层次,各主干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最后终结性考评机制也应采用多主体、全方位、共参与的形式进行,不能完全依靠教师考评。对教师而言,也应通过以下三个层级建立考评机制,从专题研究方面,教师是否做到专题内容的选取与思政理论课程很好的结合,专题形式的展现与学生认知层次及内容要求相契合;从教学组织上,教师对内容的把握是否与实际的教学组织相匹配,实践课程选取的实践时间、实践形式是否满足学生的实际,理论课程的难易度、重难点的解决是否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等;从教学效果上,学生的考评作为体现教学效果的参数, 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学人文素养的养成成为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官仲章 . 文化圈理论视域下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1).
[2] 李凤英 , 周庆华.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2).
[3] 黄芳 , 周忠华 . 育人资源的课程化——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例 [J]. 文教资料 ,2019(22).
[4] 张泽科 . 以“文”化人:求解校园文化课程化难题 [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2).
[5] 丛喜权 . 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医学杂志研究 ,2008(4).
[6] 周吉群 . 校园文化的课程形态初探 [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1).
作者简介:尚伟(1993—),男,汉族,新疆人,单位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