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价值和局限
2020-07-14刘洋
【摘要】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导。在这种思想流派的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功能对等翻译的原理。本文解释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希望能够促进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局限
【作者简介】刘洋,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2011),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圣经》的翻译和修订。他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尤金在40岁时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一致”,他为了避免理解动态对等就是强调形式上的一致,于是用“功能对等(Nida, Eugene A. & Charles Taber R. 1969)”替换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1)传达原文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通顺、易懂;(4)目的语与源语读者反应相似。奈达认为,译者应尽可能做到自然、切近的对等,翻译最重要的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反应一致。在翻譯文本时,除了达意外,还应具有国家文化、文章情境、时代背景等深层对等。奈达认为,译者应该始终预测目标语言接收者的理解程度和回应效果,当目标语言接收者对翻译的回应与源语言接收者对原文的回应一致时,就达到了最佳翻译效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1.“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We can stop looking. we found the worlds most annoying hipster.”
——《破产姐妹》
众里寻他千百度。全世界最惹人厌的嬉皮士就在本店椅子处。
译者巧妙地模仿中国古诗,把“我们不用再找他了”翻译成“众里寻他千百度”。译者保留了原文的嘲弄意图,通过模仿有趣地翻译了译文。译者在翻译情景喜剧时,不仅要做意想不到的翻译工作,还必须努力保留原始电影语言的幽默。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保罗·瓦勒里的著作《海滨墓园》,被引用于宫崎骏收官之作《起风了》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You may be out, but you never lose the attitude.”
——《阿凡达》
人可以退役,但精神不可以退役。
“Sans toi, les émotions daujourdhui ne seraient que la peau morte des émotions dautrefois. ”
——《天使爱美丽》
没有你,良辰美景可与何人说。
这些我们熟悉的电影台词翻译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此外,这些中国风味浓郁的词语对中国观众来说耳熟能详,更贴合电影的背景,深深地吸引了中国观众的心。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把A的语言和文化信息翻译成B语,还要让观众读懂电影故事。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能够完成理解源语对话,掌握听觉表达、手势和动作之间细微的差异,就必须理解作者的意图。换言之,译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和文化的等同性,必须注意目的语言观众的语言和文化要求。
动态对等理论的重点几乎与字幕翻译的目标相同。听众或读者是动态翻译理论的中心,重点关注反应的相似性,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帮助不熟悉源语的听众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源语信息。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he is, so deep
Its veiled by smoke-like willows
heap on heap,
By curtain on curtain and
screen on scree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Of Mountain Lu we cannot make out the true face,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
So I would be
A man carefree.
I would be mute before my lute;
It would be fine in face of wine;
I would be proud to cleave the cloud.
诗人主要靠运用巧妙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吸引读者。在翻译时,尽量把诗歌的那种简练、对称表现出来。例如在《题西林壁》《登高》两首诗中,原文七字一行,形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在翻译时,也应尽量体现出来。译文使用“face” “place”“plight”“height”两两相对的形式,形成类似原文的那种行文节奏,把精力集中在表达原文的含义、语势与风格上,翻译此类诗歌的忌讳是每行音节用得过多而显得拖泥带水。而对于《蝶恋花》《行香子·述怀》这样的词,不用刻意押韵,遵循原文即可。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角度看,诗歌翻译可以遵循以下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原来的诗是律诗,译本要律诗;原来的诗是自由诗(词),译本也是自由诗(词);原诗要有韵,译文也要有韵。但是不要因押韵而押韵,诗歌翻译最重要的是达意。所以,构思比韵律更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来指导诗歌翻译。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蕴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虽然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不能完全相等。诗歌翻译几乎不可能达到Nida所说的“功能对等”的最高水平,但译者为了文化交流的需要,可以竭尽全力地尽量翻译出原作的韵味。
3.“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文章翻译中的运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朱自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在清华大学读书,当时正值‘四一二大革命失败时期,每位知识分子都陷入了迷茫期。一日,他在校园里闲逛,突然被校园的荷塘景色所吸引,结合当时挣扎的矛盾心理,写下这篇著作《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被译为许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朱纯深先生的译文。朱纯深先生非常传神地传达了这篇文章的韵律美、画面美。《荷塘月色》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朱纯深先生巧妙地运用形容词和副词来翻译这些叠词。例如“Here and there”,“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活灵活现地保留了这篇文章的叠音词。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特有的神韵、风格,抓住了作者的细腻情感,读者读起来不会因为中文、英文语言习惯不同而感到生硬。故而,译文的词汇不仅要灵活使用,而且要表现出原文的意境。如果译者只顾传达原文的信息,无视原文的风格,译文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失去原有魅力。这正是“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
三、尤金·奈达对等理论的局限之处
我们必须合理对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内容很丰富,中国翻译界学者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该理论对大多数的翻译人员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但是,译者们也看到了这个理论的缺陷,我们能做的就是“扬长避短”,然后根据功能等效理论进行更多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争取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完善中国翻译界的翻译理论体系。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传播具有两种倾向:积极传播,消极传播、其中积极传播意味着功能对等理论的思想引入中国,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和翻译学者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消极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现功能等效性理论的缺点。一些翻译界学者消极地使用了该理论。“功能对等”理论过分强调翻译的理解性和交际性,使其难以适应在文学文本中。没有任何翻译理论是完美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是如此。这个理论为我们的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但他的理论在现实中也绝非万能的。每个译者对翻译的看法会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年龄、社会环境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究竟以什么样的读者为标准呢?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当译文中出现文化元素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奈达基于对《圣经》的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方法。《圣经》具有宗教宣传的特殊意图,仅适用于特殊的文本领域,这个翻译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文学作品属于艺术范畴。读者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艺术感知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如果艺术作品是按照译者的认知进行翻译,会导致艺术性的丧失和语言的简化,失去文学作品的美感,还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就是过分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一致性,从而限制了自身的翻译理论。
四、结束语
奈达的功能等效性理论为译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以实现与原始功能的等效性。他说的对等性不是模仿,而是“最恰当、最自然”的对等性。近年来,文学翻译迅速发展,许多翻译都减少了对原文的匹配要求,更多的翻译实现了沟通协商的作用。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们真正理解翻译这门工作本身,它不仅是一项工作,而且也可以成为人类与经济、文化和生态交流的桥梁。然而,世界上不会存在完美无缺的理论,每个翻译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时,要注意该理论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郑海霞.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